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
(一)地层境内地层由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侏罗纪、白垩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
上太古界分布于文集、阚集、王铁、桥头集、湖滨等乡的一些低山丘陵上。岩性以片麻岩为主,夹变质火山岩,在铜鼓山一带含多层磁铁矿。出露厚度大于3671米。
下元古界分布于西山驿、桥头集、复兴、湖滨等乡的低山丘陵上,岩性以片岩、大理岩及白云岩为主,底部夹粉黄色磷块岩及锰土层。出露厚度747米。大何山沉积变质磷矿床和双山白云岩矿床均形成于早元古代。
上侏罗纪地表仅零星出露于湖滨乡及龙山乡南部一带。据钻孔揭示,在长乐乡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之下有较广泛的分布。岩性为中性火山碎屑沉积岩,厚度不详。
白垩系广泛分布于县境中、北部岗地第四系覆盖之下,只在沿江淮分水岭的白龙、八斗、古城、广兴一线及东南部的西山驿至桥头集附近地表零星出露。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粉砂岩和泥岩。在响导铺的钻孔中还含有多层石膏,本系厚度大于2433米。桥头集型砂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纪。
下第三系地表未见出露。据钻孔揭示,分布范围比白垩系小,在梁园及撮镇附近两地为沉积中心,岩性为杂色矿岩、粉矿岩、泥岩,含石膏,厚度为753.5米。
第四系除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外,全县几乎均被第四系所覆盖。厚度大体是高处薄,低处厚,北部地区薄,南部地区厚。八斗岭9米,护城24米,梁园26米,店埠44米,撮镇93米。下、中更新纪分布于东部丘陵边缘的狭长地带,由粘土、砾石层等沉积物构成。上更新纪广布于起伏岗地,由棕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在江淮分水岭构成标高80至90米的二级阶地。全新纪分布于现代河流两侧属近代堆积物,下部为亚砂土和砂砾,上部为亚粘土,组成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二)地质构造境内大地构造以池河(定远县)—西山驿深断裂为界,分别属于淮阳古陆及合肥盆地的范畴。
淮阳古陆皖南运动(距今8亿年)使东部边缘地区的上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巨厚地槽沉积全面褶皱回返,构成淮阳古陆的一部分,在郯庐断裂带内伴有斜长角闪岩和闪长岩的侵入。自震旦纪以来的漫长地史时期中,淮阳古陆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燕山期(距今1.5亿年)郯庐深大断裂表现活跃,沿北北东向的断裂带有花岗岩侵入,于古老岩层中带来了铀、钍及多种金属矿产。
合肥盆地自侏罗纪(距今1.35亿年)以来,由于盆地不断下陷,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红色陆相堆积。在晚侏罗世县境南部曾发生以安山岩为主火山喷发活动。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县境普遍接受了富含有机质的浅水湖相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至第三纪早期,湖盆缩小,沉积中心转移到撮镇和梁园一带,形成鲜红色砂砾岩沉积,局部含有石膏层。新第三纪盆地开始抬升遭到剥蚀。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使县境东北部继续抬升,西南部数度下降,在一些低洼及沿河地区积沉了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二、地貌
全县地貌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四个类型:
(一)东部低山丘陵区本区为大别山东缘余脉,南起巢湖岸边,沿撮镇、店埠、石塘、古城四个区东部边缘直至滁州市边界,呈带状形,面积35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8%。峰脊走向为北北东向,由元古界、中新生界及岩浆岩组成。标高一般100至350米,最高的浮槎山418.1米。相对高度50至300米。其中100米以上的高丘,一般丘体较完整,脊线有一定方向,流水切割以线状冲刷为主;100米以下的中丘和浅丘,脊线无一定方向,切割比较破碎,以片状冲刷为主。低山丘陵区的特点,一是坡度较缓。一般小于15至20度,悬崖陵壁较少,丘顶多呈浑圆状态。二是由多种岩系组成。既有火成岩,如花岗岩等;又有水成岩,如石灰岩、砂岩;还有大量的变质岩,为花岗片麻岩、云母岩、千枚岩等。往往在同一山丘上,有几种岩石的发育,所形成的土壤多粗骨性,一般含有砾石。三是土壤砂性大,土层浅。大部分山丘的主体岩性多为花岗岩、片麻岩类,这些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砂性大,松散,易被洪水冲刷,因此土层厚度大多不到10厘米,其下即为风化石层。
(二)北部丘陵岗丘区本区东起滁州市边境,西至长丰县界,南到滁河,北界池河,面积10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46%。拱形隆起的江淮分水岭自路口集经杨店、八斗岭、唐井、赵亮集、广兴一线向东北延伸,形成本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微倾斜的岗地和冲坳相间的地貌,呈带状有规律的展布。江淮分水岭及其两侧为高岗和缓岗,标高在70至80米,远离分水岭的为低岗和缓低岗,标高在50至60米。一般岗顶宽缓,坡度为3至5度,冲坳开阔,向河流方向倾斜。岗冲之间比高,高岗区在20米以上,低岗区在5米左右。
(三)中部波状平原区本区位于滁河以南,合裕公路以北,东至低山丘陵带,西至合肥市郊,面积72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3%。标高10至40米,相对高程小于20米,地势向南倾斜,因受流水切割,多呈岗、塝、冲相间状态。
(四)南部滨湖平原区本区南自巢湖北岸,北至合裕公路,东至撮(镇)六(家畈)公路,西至南淝河,面积71.7平方公里(不含本县所领巢湖水面),占全县总面积3.2%,属巢湖蝶形洼地的北缘部分,标高7米左右,主要由长临河、长乐、撮镇、龙塘4个乡的圩区组成。
附主要山丘简介
四顶山又名朝霞山,位于湖滨乡西南部,巢湖之滨,海拔180米。景物优美,其中“四顶朝霞”,《庐州府志》列为“庐阳八景”之一。
白马山在湖滨乡东北部,海拔264米,有鸡窝形磷矿,山西侧建有县茶场。
青阳山在长临河乡东南部,海拔217米,有石灰石、红砂石、铁矿石等矿物,建有乡、村办的石灰厂。
马龙山在复兴乡中南部,海拔125米,有鸡窠形磷矿,建有乡办磷肥厂、茶场和林场。
双山跨桥头集、复兴两乡,海拔218米,有丰富的白云石矿和少量的云母矿,解放后县在这里设场开采白云石作炼钢和建筑材料。山北有天然隘口,淮南铁路由此通过,是县境东南的交通咽喉。
六步山在桥头集乡东南、双山东北部,海拔158.2米。合裕公路穿过北侧山口。山上有丰富的磷矿,省办“江淮磷矿”在此采矿生产磷肥。
横山在桥头集乡北部,海拔118米。内有大理石矿,乡在这里设场开采作建筑装饰材料。
龙泉山在桥头集乡西北,海拔281.5米。山东侧有龙泉寺和甘泉,寺周围有茂林修竹,景色优美,被誉为“龙泉胜境”。
浮槎山又名浮阁山、浮巢山,在王铁、马集两乡东部边境。海拔418.1米,为全县最高点。内有大量花岗岩矿,山顶原有甘露寺(俗称大山庙)、龙王庙和两个泉池,是游览和避暑胜地,今庙无存,泉池尚在。
九龙山在马集乡东部,海拔267米。南与浮槎山相对,中有峡谷,是肥、巢边区的人行通道。
太子山在阚集乡东部,海拔327.2米。传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时称“四太子”)兀术南下,曾在此山扎营,因名为太子山。
凤凰山原名柴山,在解集乡东南,海拔279米。山下之小包村是宋代名人包拯的出生地。因其为官清正,后人将柴山更名为凤凰山,以示褒扬。
大岘山又名大包山,在文集乡东部边缘,海拔213.2米。其西北有大包村和包氏宗祠,为包拯祖籍。
岱山在古城乡东北部,海拔99米,是国营古城林场的主要林业基地。山下建有中型的岱山水库。
元祖山在广兴乡东南,海拔124米,是县境最北端的一座山。
三、气候、物候
(一)气候
1.气候特点本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春季61天左右,气温回升迅速,雨量适宜,天气多变,常有寒流侵袭,时冷时暖,有时有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回头冷)、晚霜冻。夏季118天左右,日照强,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降雨集中,多雷暴雨,有时洪水泛滥,间有台风、龙卷风、冰雹灾害;有些年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酷热少雨,造成伏旱。秋季55天左右,降温快,雨量骤减,常有秋旱,有时也阴雨连绵。冬季131天左右,北方冷空气入侵频繁,气温低,气压高,雨量少,有时降冻雨或雪。
2.气候要素
气温1960至1985年(1960年前县未设气象站,资料不全,以下各项累年平均数均为1960至1985年平均值)平均气温为15.5℃,最高的1961年16.6℃,最低的1972和1980年14.8℃,极端最高气温39.5℃(1961年7月24日和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6.5℃(1984年1月22日),极差56℃。多数年份极端最高气温38℃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左右。等于或大于10℃活动积温为5025.5℃,年均无霜期237天。初霜期11月13日,最早为10月21日,终霜期3月22日,最迟4月22日。
附一累年各月气温表

降水累年平均降水量879.9毫米,特点有三:一是年际变幅大,最多的1973年为1179.6毫米(1954年降水量为1569.2毫米,不在本平均年内),最少的1978年为562毫米。二是区域分布不均,由南而北逐渐减少,南北年雨量相差50至100毫米。三是四季分配有差异,春季降水200多毫米,夏季降水300多毫米,秋季降水200毫米左右,冬季近100毫米。平均年降雨日115天,最多134天(1975年),最少95天(1979年)。
历年雨量曲线图

附二累年各月降水量表(不含1960年前)

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81.2小时,最多的1966年2362.4小时,最少
附三累年平均各月太阳辐射情况表

的1977年1839.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7%。7至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日照率达59%。3月份日照时数最少,日照率在40%以下。历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6.2千卡/平方厘米,折合亩面积辐射量为8亿千卡。
蒸发历年年均蒸发量为1484.3毫米。月份蒸发量以8月最大,1月最少。
附四累年平均各月蒸发量表

湿度相对湿度累年平均为78%,最大月份为82%,最小月份为75%;绝对湿度累年平均为16mb(毫巴),最大月份31.3mb,最小月份5.6mb。
附五累年各月平均湿度表

风风向:全年最多风向为东东北,次多风向为东风,西西南和西风最少。春季东风最多,东东南、东南、南风为次;夏季南西南风最多,南风次之;秋季东东北风为主,东风次之;冬季东东北风最多,北东北风、东北风、东风次之。风速:年均3.2米/秒。4月最大,为3.9米/秒;9、10两月最小,为2.8米/秒。季度风速春季为3.8米/秒,夏季为3.3米/秒,秋季为2.8米/秒,冬季为3.2米/秒。大风(瞬时风速大于8级)日数:年均10.8天,最多的1965年出现24天,最少的1975年只有4天。4月出现较多。
(二)物候
物候现象
1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晴天中午微解冻,有时不解冻。降水多为雪或冻雨。腊梅开放。
2月,水仙开花,水面、土表夜结冰,昼解冻,始闻雷声。
3月,虫类开始活动,蛙、蛇出土,草木返青萌芽,越冬作物开始生长。3月5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4月,柳、椿放叶,杏、桃、牡丹开花,小燕始来,蜂蝶飞舞,麦出穗,霜雪止。4月8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进入早稻播种安全期。18日,气温通过15℃,棉花、玉米等喜温作物下地。
5月,油菜开镰,大麦登场,早、中稻栽插,布谷(候鸟)飞鸣。
6月,桃、杏上市,石榴开花,知了树上叫,芒虫地面爬。
7月,荷花娇艳,早稻开镰,阳光炽烈,地面烫脚。
8月,荞麦下地,枣子上市,莲花盛开,棉花吐絮。
9月,梨子熟,柿子黄,双晚抽穗,丹桂飘香。秋分平均气温下降到20℃,是双季晚稻抽穗扬花的最低临界温度。
10月,麦子始播,菊花盛开,小燕归南去,大雁由北来,树叶落满地,老人穿棉衣。
11月,见霜、雪,蛙、蛇入土冬眠。
12月,水、土始冻,草、木凋枯,鱼潜水底,鸟缩窝里,越冬作物停止生长。
物候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见麦穗,谷雨前种早棉。
椿树打伞(放叶),棉籽跑反(普播)。
布谷鸟叫,大麦动刀(开镰收割)。
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
头伏萝卜二伏菜(播种期)。
七月荷花藕,八月老菱角(夏历月份,下同)。
七月荞麦八月花,九月重阳收到家。
喝了白露水,烂掉蚊子嘴。
秋分不出头,割掉喂老牛(双晚秋分不出穗不保收)。
寒露油菜霜降麦(播种期)。
一九、二九,冻脚冻手;三九、四九,围火不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加一九,耕牛田里走。
燕子低飞将下雨,月亮戴斗要起风。
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四、水文
(一)水系本县水流分两大水系。江淮分水岭以南有南淝河、店埠河、滁河和巢湖,水流入长江,属长江水系。分水岭以北有池河,水流入淮河,为淮河水系。
南淝河古称施水,又名金斗河,发源于肥西县将军岭东侧,经合肥市区入本县龙塘乡,沿撮镇、长乐、长临河等乡镇西部边界南流到施口入巢湖,县内流长18公里。河床较平坦,从上到下高程在4至7米。河底宽30至80米,施口至合肥段可通300吨以下轮船。其东岸在本县境内有龙塘河、店埠河、长乐河等支流。
店埠河店埠河是南淝河最大支流。发源于长丰县的吴店乡,南流经本县众兴、永安、店埠、撮镇、临河集等地至三汊河入南淝河,县内流长37公里。店埠以南河面宽70至90米,河底高程4.5米,可通行民船。店埠以北河道弯窄,坡度大,水位不稳。东西两岸有元疃河、宇湾河、龚湾河、永安河、双桥河、定光河、山王河7条支流,总长85.5公里。
滁河发源于白龙区的同心乡,经梁园、乌龙、王集、高亮,三官等乡入全椒县境,最终至江苏六合入长江。县内流长38公里。河道弯窄,落差大,水位不稳。南岸有马站河、王铁河、周集河、马集河、石塘河、板桥河、新河7条支流,总长78.5公里。北岸有护城河、卞湾河、袁河西河、薛桥河、张集河、王子城河、龙山河、鸡鸣河、马湖河、古城河10条支流,总长110公里。
池河发源于长丰县的陈刘、造甲一带,经本县响导、赵亮、肖圩3乡北部边境,北流入定远、嘉山入洪泽湖归淮河。县境流长18.5公里。河床浅,水位不稳,泄洪不畅,赵亮等乡的黄荡湖洼地常受洪害。其南岸在本县境内有肖凤河、沈老河、草冲河、宁庙河、花张河、红石河,马王河、赵集河、明肖河、肖圩河10条支流,总长91公里。
巢湖在县境南端,面积800平方公里左右,湖岸周长167公里,东西长55公里,南北最宽22公里。水源来自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流入长江。本县领有水面45平方公里,长临河、湖滨两乡靠巢湖北岸,湖岸线长17.5公里。县境水流除池河、滁河外均入巢湖,农田灌溉用水亦多取自巢湖(每年提用量2亿立方米左右,占全县农业总需水量的25%),对本县农业、渔业、运输具有重要作用,沿湖一带素以“鱼米之乡”著称。但雨季湖水易暴涨,内河出水常受顶托,圩田洼地积水不易及时排除,有时造成洪涝灾害。
(二)径流与蓄积量县内平均年降水量在19亿立方米左右。除蒸发和渗

透外,余为径流量。径流系数因各地地势、土壤、植被和农作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水利部门调查分析:山区约45%,丘陵区约40%,平原区约20%。依此计算,东部低山区35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49亿立方米;北部岗丘区102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3.48亿立方米;中南部平原区8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44亿立方米。共为6.41亿立方米。
蓄积量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解放初年,塘坝和自然河可拦蓄1.5亿立方米。以后由于兴建大量蓄水工程,扩大了蓄水能力,1985年蓄积量达4.4亿立方米。其中塘坝拦蓄2.18亿立方米,水库拦蓄2.05亿立方米,以滁河、店埠河为主的天然河河槽储水0.17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仍有2亿立方米水流出县境。
(三)洪水流量与水位县境的三官乡田埠赵村,有省水利厅设置的滁河流量观测站。南淝河和店埠河汇合处附近的三汊河口,有县水利部门设置的水位站。30多年来,分别对滁河汛期洪水流量和三汊河汛期洪水水位进行观察记载。现将滁河洪水流量超过300秒立方米,三汊河水位接近或超过警戒线(11米高程)的部分资料列表附后。
附一滁河洪水流量

附二三汊河洪水水位

(四)地下水县境地表的绝大部分被第四系粘土覆盖,土壤结构紧密,水分渗漏量少,地下水不多,尤其是北部高岗区。但东部低山带附近的一些地区和部分天然河岸旁,因土层裂隙较发达,或覆盖着河流冲积的松散物质(如砂层、砂壤土等),有一定的地下水。根据30多年来打井掌握的情况,特别是1978年抗旱中打的100多眼深井资料分析,沿山一带的王铁、石塘,滁河南岸的费集、王集,沙河边的马湖,店埠河中下游岸旁的定光、店埠、撮镇等地,都有不同储量的地下水。其中机井较多的王集、马湖两乡分别有165万和45万立方米。其他地区因深井少不便测算储量,其单井日出水量一般在100至300立方米,最多超过1000立方米(王铁街机井和撮镇街辐射井),最少24立方米。这些地下水水位大多较低,一般离地面20至40米,深的超过百米,且储量有限,只可作生活用水,灌溉作用不大。
五、土壤
(一)土壤类别为合理使用土地并有计划的改良土壤,30多年来,对全县土壤进行过两次普查。第一次于1959年2月开始,6月结束,这次普查比较粗糙,资料又多散失。第二次普查于1981年开始,1985年基本结束,普查内容比较广泛,检测也比较细致,并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原则和省土壤分类暂行方案,编制《肥东土壤》一卷,把全县土壤划分为4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50个土种。详情如附表。
肥东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肥东县主要当家土种养分含量情况表


(二)土壤养分总的状况是氮偏少,磷极缺,钾不匀,三要素失调,区域、地块差异大。养分含量:按地区,南部高于北部;按地形,冲田高于岗地;按土壤质地,粘性土壤高于砂性土壤;按养分结构,多数土壤含氮量中等偏低,含钾量较丰而分布不匀,含磷量很少,有的极缺,全县有88%的耕地缺磷。
全县耕地141万多亩,占有40个土种。其中高产肥沃土壤仅有水稻土类型中的5个土种,即血马肝田、浅灰马肝田、油白土田、油砂泥田、黑粒土田,面积25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近18%。低产土壤有上位粘盘黄马肝土、上位粘盘白土、瘦马肝田等20个土种,占耕地总面积约40%左右。
(三)土壤碱酸度土壤以弱酸性(PH值5.6—6.5)最多,占耕地总面积的69%;中性(6.6—7.5)次之,占26.8%;酸性(5.1—5.5)和弱碱性(7.6—8.5)都很少,分别占3.1%和1.1%。这种状况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发育。自70年代初以来,因雨量增多(特别是夏季暴雨),土壤表(耕)层中的盐基离子受到不断淋洗损失,加上大量使用酸性化学肥料(如过磷酸钙、氯化铵、氯化钾等),土壤酸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六、植被
由于长期开发、垦植,原始植被全县已很难见到,现有的大多是人工植被(如树木,庄稼等),一部分是自然草丛植被。根据全县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可分为3个植被区:
东部低山丘陵植被区本区以林木植被为主。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多种林木,如马尾松、黑松、国外松、杉木、侧柏、女贞、黄杨、皂角、栗树、檀树、柞树、刺槐、茶树、油桐、法梧、青桐、竹子、桃、李、杏、梨、柿、枣、桑、榆等,以松类最多。十八衖山、龙泉山、昂集山、浮槎山、九龙山、牯牛山、岱山等都有成片茂密的松林。此区共有丛林或稀疏林10万亩左右,另有近万亩宜林荒山,大都生长荒草、茅草、巴根草等野草。
北部岗丘植被区本区以农业植被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油菜、花生、棉花、大豆、山芋、玉米、西瓜、打瓜、烟叶、药材等。林木植被仅在江淮分水岭的部分地段有马尾松、黑松、刺槐等。“四旁”林有香椿、臭椿、白榆、苦楝、刺槐、紫穗槐、荆条、梨、枣等。
南部波状平原植被区本区亦以农业植被为主。由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麦子、棉花、花生、油菜、山芋、大豆、瓜类、蔬菜以及红花草、苕子等。“四旁”林有泡桐、青桐、法梧、椿树、刺槐、中槐、苦楝、水杉、官杨、柳树、香樟、油桐、桑树、桃树、李树、柿树、枣树等。
七、野生动植物
(一)动物
禽类有麻雀、喜鹊、乌鸦、斑鸠、小燕、鹌鹑、布谷、大雁、野鸡、野鸭、塘鹅、鸳鸯、鹭鸶、江鸽、刁鱼郎、猫头鹰、鹰、鹞、啄木鸟、百灵鸟、白头翁、相思鸟、苦恶鸟、画眉、灰喜鹊(山和尚)、稻鸡、翡翠等。其中猫头鹰渐少,在山林中偶而可见;大雁、小燕、布谷定时来去。
兽类有野兔、狼、黄鼠狼、獾、狐狸、鼠、刺猬、蝙蝠等。狼、獾、狐狸分布在沿山一带,50年代较多,常食人、畜、家禽,毁庄稼,后因开发山区、不断捕杀,已很少见。而老鼠因其天敌渐少,有逐渐增多趋势,有些地方播种的稻芽及幼秧被成片毁坏。
甲贝类有虾、蟹、螺、蚌等。由于化学肥料、农药的广泛使用,已明显减少,尤其是草虾。
爬行类有龟、鳖、蛇、蚯蚓、壁虎等。龟原较多,解放初年到处可见,80年代近于绝灭。蛇有水蛇、赤练蛇、蝮蛇(土公蛇)、翠青蛇、泥蛇等,以水蛇较普遍。
两栖类有青蛙、牛蛙、蟾蜍等。
昆虫类有蜂、知了、蜻蜓、螳螂、蟑螂、蚊、蝇、蚤、臭虫、蚂蚁、蚁螟、蟋蟀、蝼蛄、蚱蜢、稻蝗、稻螟、虻、稻叶蝉、棉叶蝉、稻飞虱、蚜虫等。
(二)植物
药材据1984年普查,全县植物药材有115科412个品种。蕴藏量约9万担,其中大宗有40种。1000担以上的有半枝莲、墨旱莲、夏枯草、瞿麦、小蓟、菝葜、扁蓿、香附、地榆、白茅根、芦根、寻骨风12种;500担以上的有百蕊草、马鞭草、金钱草、青蒿、翻白草、六月雪、地丁、合欢、虎仗10种;100担以上的有艾、巡复花、野菊花、白蔹、灵仙、山豆根、葛根、百部、苦参、南沙参、漏芦、马齿苋、青枫屯、南山楂、槐米、车前草、蒲公英、柏子仁18种。
林木全县共有65科,223种,其中多数种类为野生,一部分既有人工栽培,亦有野生,详如附表。
肥东县林木品种表




草类沿山一带,有以荒草、茅草为主的多种杂草,几乎覆盖着所有山丘,除供放牧和作绿肥外,年产干草约20万担左右。巢湖边从长临河至施口一线长4公里的湖滩,原生长100至150米宽的芦苇,1967年围湖造田大部被毁,仍存20亩左右。丘陵和平原区的隙地、埂边,到处杂草丛生,常见的有巴根草、狗尾草、睡藤草、茅草、三棱草、丧棒草、香附草、霸王草、猫眼草、人字草、八瓣子、苍耳、辣蓼、凤仙花、牵牛花、闹羊花、鸡冠花、野菊花、野苋、野薄荷、野芹、野胡萝卜、野苘麻、土薑、金针菜、荠菜、苦菜、黄花苜蓿、野蒜、挂金灯、扫帚条、黄蒿、白蒿、青蒿、刺秸等。水域或有野菱、芡实、茭白、芦柴、菖蒲、虾子草、四叶草、水花生、荇菜、红萍、绿萍等。田间害草有稗草、椎棒草、猪毛草、鸭舌草、老豆子、毒麦、野麦、野荸荠、兔丝子等。
八、矿藏
东部沿山一带矿藏丰富,有石灰石、磷灰石、白云石、砂、花岗石、铁矿石、石英石、大理石、云母等。其中磷矿储量约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大何山、六步山、土山的磷灰石,品位高,集中、埋藏浅,有开采价值。各种矿产储量及分布情况如附表。
肥东县矿藏分布表

九、自然灾害
有旱灾、涝灾、风灾、雹灾、雪灾等。以旱灾为主,涝灾次之。
明:正统三年(1438年),大水。
景泰五年(1453年),大水。
成化四年(1468年),大旱。
成化十年,五至九月大水,陆地行舟。
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至次年三月,连降大雪,雪深丈余,冻死人畜。
正德二年(1507年),大水。
正德九年,旱。
嘉靖元年(1522年),河水泛滥,淹死人畜无数。
嘉靖二年,大旱。
嘉靖七年,大水,平地水深数尺。
嘉靖十三年,旱。
嘉靖十四年,旱。
嘉靖十七年,大雨、雪、冰雹,坏秧、麦。
嘉靖二十三年,旱。
嘉靖二十五年,七至九月大雨,湖、河泛滥。
嘉靖三十三年,旱。
嘉靖四十五年,大水,淹毁庄稼、房屋。
万历十七年(1589年),大旱,人相食。
万历二十二年,大水。
万历三十六年,春夏多雨,淹坏麦子。
天启六年(1625年),大旱。
崇祯五年(1632年),大旱,河水断流,巢湖水清两月。
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雪,冻死鸟兽,人大饥。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旱。
康熙三十四年,大旱。
康熙四十一年,大水,圩田尽淹。
康熙四十三年,大水,平地水深三尺,圩田尽淹。
康熙五十年,旱。
康熙五十一年,旱。
康熙五十三年,夏旱,腊月大雪,平地积雪四尺。
康熙五十四年,大旱。
康熙五十五年,旱。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淹毁房屋无数。
乾隆二年(1737年),水。
乾隆三年,旱。
乾隆四年,旱。
乾隆十年,水。
乾隆十四年,大水。
乾隆二十年,水。
乾隆二十三年,水。
乾隆二十四年,水。
乾隆三十三年,旱。
乾隆三十四年,水。
乾隆三十七年,大水。
乾隆三十九年,旱。
乾隆四十年,旱。
乾隆四十三年,大雨,冰雹。
乾隆五十年,全年基本无雨,作物无收,人多吃树皮草根,秋冬饿、病死人达40%,有的全家死完。
乾隆五十一年,大水。
嘉庆二年(1797年),旱。
嘉庆十九年,大旱。
道光十一年(1831年),大水。
道光二十五年,旱。
道光二十九年,大水,毁坏田房,淹死人畜。
咸丰六年(1856年),春末到八月不雨,百里赤枯,饿死多人。
咸丰八年,旱。
同治元年(1862年),旱。
同治八年,大水。
光绪八年(1882年),大水,平地水深丈余,淹没人、畜、田、房无数。
光绪十四年,大旱,迟稻、棉花全干死。
光绪十七年,大旱,水稻不收。
光绪十八年,大旱,水稻、棉花不收。
光绪二十六年,旱。
光绪二十八年,大旱,水稻多不收。
宣统二年(1910年),五、六两月不雨,水稻半收。
宣统三年,夏季连降雨八天,其中一昼夜降水150多毫米。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伏秋连旱,中稻收三成,迟稻不收。
民国2年,伏秋连旱,中稻减产,迟稻不收。
民国3年,夏旱,水稻减产半数。
民国13年,降冰雹,元疃集、草庙集、八斗岭、响导铺、文集、王集、石塘桥、梁园、店埠等地,林木、庄稼叶片被击碎。
民国17年,众兴集、路口集、文集、八斗岭等地降冰雹,稻粒全部或部分被击落。
民国18年,5至11月无透雨,大部分地区水稻无收,旱作物减产半数。
民国20年6月,降雨半月,内有3昼夜连降大雨、暴雨,淹死人畜,冲毁桥梁甚多,圩尽破,低田洼地水深丈余,冬季连降大雪,压倒房屋,冻、饿死人甚多。
民国21年,大旱,春夏120多天不雨,小暑后连刮40天大东南风,稻多干死。
民国22年,夏季大水,低田洼地多被淹没。
民国23年,大旱,全年少雨,5至8月只降水51.2毫米,耕地85%受灾,高地无收,穷人吃树皮、草根,饿死、逃荒甚多。7月,沿山一带降冰雹,大的形似鸡蛋,庄稼损失严重。
民国26年6月,降冰雹并刮大风,大冰雹形如鸡蛋,解集、王集一带,稻株被打入泥,各地房屋多遭风毁。
民国27年,5至7月无透雨,水稻减产半数左右。
民国28年6月,白龙厂、肖凤集、高亮集等地降冰雹,庄稼受轻伤。
民国29年,4至6月80多天无透雨,水稻严重减产。
民国30年,东南沿山一带降冰雹,击断小树枝,毁伤农作物。
民国33年,北部江淮分水岭一带及草庙集、复兴集等地降冰雹半小时,大的似鸡蛋,地面积雹1寸多厚,重灾区庄稼减产四成左右。
民国34年,夏季少雨,水旱作物减产半数左右。
民国38年6至7月,连降雨20多天,三汊河水位高程达11.3米,破圩19口,淹田27860亩,毁房1560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5月17日,县北部分地区降雹,庄稼受灾86000亩。
1952年9月17至19日连降大雨,店埠以南一片汪洋,店撮公路水深没膝,店埠淹死4人。
1953年4月28日,县境东北部、中部有35个乡受大风、冰雹袭击,毁损房屋2045间,断树5棵,毁、伤庄稼1.1万多亩,减产五成左右。
1953年7至8月,全县40多天无透雨,庄稼受灾78万多亩,不收的30万亩。
1954年5至7月,全县连降大雨。仅7月份降水量就达631.4毫米。7月10日下午几小时内降水200多毫米,遍地洪水翻滚,三汊河水位高达12.96米,全县72口圩尽漫破,撮镇至巢湖边一片汪洋,北部的黄荡湖和马湖洼地也遭淹没。全县农作物受灾57万多亩,其中受重灾10万多亩,冲毁塘坝2800多个,倒塌房屋4000多间,淹死9人,伤19人,损失家具、粮食无数,圩水至次年4月始退。
1955年1月,全县连降大雪10昼夜,平地积雪厚度45厘米,压倒房屋,压断树木,湖河封冻,冰上行人,车船停驶,野鸟兽冻饿死甚多。
1955年7月某日,肖圩一带刮龙卷风,拔起脸盆粗的大树,毁坏房屋、庄稼甚多。
1955年8月至11月,80多天无透雨,农作物受旱48.9万亩,成灾25.7万亩。
1956年7月5日,白龙厂至富旺集一带降雹,击碎屋上小瓦,庄稼普遍受伤。
1956年7月11日,全县刮8—9级大风,摧倒、刮坏房屋10万多间,压死1人,伤25人。
1958年5至8月全县少雨,庄稼受旱100万亩,成灾75万亩。
1959年6至9月少雨,岗区受旱86万亩。
1961年4至8月少雨,全县有456个生产队未开秧门,15万多人缺饮食用水,渴死耕牛28条,庄稼受灾91万多亩,其中40万亩无收。
1961年8月某日,湖滨公社刮龙卷风,击碎屋上小瓦,卷走场上稻谷,伤庄稼2万多亩。
1962年3至6月少雨,全县有2047个生产队未开秧门,28万亩庄稼受灾。
1962年7至8月,降雨551毫米。其中刘桥、高亮集一带,三天降水400毫米。岗、圩区都遭洪害,成灾面积20多万亩。
1963年4至5月,全县断续降雨50余日,午收作物普遍受涝减产。
1963年7至8月,全县降水550毫米,水灾面积78万亩,其中受重灾47000亩。
1965年4月4至5日,两天降水150毫米,山洪暴发,淹麦田8万多亩,淹倒房屋2万多间,淹死8人,伤20多人,冲毁塘坝2200多个,撮镇、店埠街道漫水。
1965年6月4日,县境中部有10个社、镇降雹,持续十几分钟至半小时,雹粒大的似鸡蛋,小的似豌豆,地面积雹厚度半寸至一寸,山芋、棉花、花生苗被毁半数。
1965年6月13日,县境中部及中、东、北部有10个社镇遭大风冰雹袭击,刮倒房屋5200多间,伤24人,庄稼受灾4万多亩,新河,路口两公社树叶被打光,房屋小瓦被击碎。
1965年6月下旬,杨塘公社刮龙卷风,3人被旋离地面,摔死1人。
1965年7月24日,杨塘中学被龙卷风刮毁房屋72间,其中倒塌44间。
1965年7至8月,全县50多天不雨,水稻受灾面积54万多亩,其中无收的20万亩。
1965年11月,全县发生持续101天的冬旱。
1966年5月下旬某日,杨塘中学6间砖瓦房被龙卷风刮倒。
1966年1至8月无透雨,庄稼受灾64万多亩,其中重灾39万亩。
1966年8月10日,古城、陈集、肖圩、杨塘等公社出现8级以上大风和雷暴雨,倒、毁房屋2861间,压伤31人,雷电击死2人。
1966年8月30至31日,八斗、白龙、石塘3个区的8个公社遭8级以上大风和冰雹袭击,碗粗树被刮断,田禾倾折,毁损房屋2981间。
1966年7至11月无透雨,庄稼受旱百万亩以上,岗丘地带多不收,北部三个区人畜缺饮用水。
1967年7月2日,杨塘粮站粮仓被龙卷风刮倒。
1967年5至8月少雨,全县有70多万亩庄稼受旱减产。
1968年8至11月只降水100多毫米,中、晚稻受灾44万多亩。
1969年7月连降雨20天,雨量近400毫米,破圩25口,圩田洼地受灾3.5万亩。
1972年6至8月降水654.3毫米,出现三次洪水,撮镇南北、黄荡湖和马家湖洼地白水茫茫,受灾面积近10万亩。
1973年6月26日,石塘、店埠、撮镇一带刮8至10级大风伴降冰雹,破坏性严重。仅撮镇马桥大队即毁房126间,断电线杆26根、树8棵,房倒压伤4人,出穗早稻普遍减产。
1974年6月17日,东部沿山一带刮8至11级大风,部分地区伴降冰雹,毁损房屋8万多间,伤4人,高杆农作物倾伏或折断。
1974年8月中旬,北部三个区连降大雨,洪水泛滥,黄荡湖洼地行舟,群众被拱水围困,经解放军派船援救脱险。低洼地庄稼损失严重。
1975年6月某日,石塘、龙城两公社乱龙卷风,毁损一些房屋,卷走场上麦子。
1975年9至10月,阴雨多日,降水369.4毫米,受灾农田近万亩,洼地减产四成以上,秋播推迟到11月底才进行。
1976年6月10日,中、北部地区十多个公社降雹8分钟,大的似鸭蛋。作物秸杆被打断,叶片被打光,晚稻芽被毁近50万斤,有些家禽、野鸟被打死。
1976年6月12日,有13个公社降雹,受害最重的护城,黄栗两社,水稻、棉花损伤六成左右。
1976年6月下旬至10月少雨,塘坝水库全部断水,庄稼受旱72万亩,成灾的近12万亩,有的无收。
1978年5月26日,北部和中部有14个公社大风雨雹并行,部分庄稼和房屋受损害。
1978年6至11月无透雨,塘坝库渠尽干涸,田土龟裂,作物赤枯,田野有渴死的野兔、龟、鳖,庄稼受旱80多万亩,无收的20多万亩,中北部地区有32个公社、26万人饮食用水发生困难。群众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旱。
1979年3至10月无透雨,中北部地区,早稻多无水下秧,中稻栽插很少,全县水旱作物受灾80多万亩。
1980年7月上、中旬,连续降雨470多毫米,三汊河水位高程达11.67米,河水漫流,破圩两口,洼地被淹,庄稼受灾10万多亩,倒塌房7000多间。
1981年6月24日,赵亮集、杨店、黄栗等地刮龙卷风,毁损房屋3833间,压伤4人,刮倒电线杆38根,树4000余棵。
1982年5月26日,中北部地区14个公社大风伴冰雹,毁坏房屋4300多间,刮断部分电线杆。
1982年6月10日,店埠、撮镇两区部分公社刮龙卷风伴降冰雹,毁伤庄稼2万多亩,刮断树300余棵,刮倒一批房屋和电线杆,打伤6人。
1983年4月13日,古城一带7个公社受雹灾,毁伤农作物4000多亩。
1983年6至7月,连降大雨和暴雨,洪水泛滥,河、湖水位猛涨,三汊河水位高程达12.21米,低洼地受淹,破23口小圩,成熟的早稻被淹没近3万亩,圩区部分群众被水围困,淹死2人和2条耕牛,淹毁房屋5100多间。
1983年7月13日,八斗、古城、梁园、石塘4个区15个乡受风雹灾害,毁坏房屋9360间,刮倒电线杆226根、树11228棵,伤人1042口,庄稼受灾58500亩。
1984年1月17至18日,一昼夜降雪厚度37厘米,全县公路交通中断,积雪压倒房屋5500多间,压断树木甚多,22日晨下雾淞,气温下降到零下16.5度,有些小树被冻死。
1984年6月12日,连降暴雨24小时,有19万多亩庄稼被淹,倒塌房屋7150间,损坏8500间,死10人,伤22人,砸死大牲畜30头。
1985年5月12日,草庙、兴众以南,复兴、桥头集以北的十多个乡,龙卷风、大雨、冰雹齐袭,倒塌房屋1390间,庄稼受灾17950亩,有些人被冰雹砸伤,脸盆粗的大树被刮断,沿山地区山洪暴发,淮南铁路靠近刘集附近路基被冲毁,致运货火车脱轨翻车。
1985年6至8月,高温少雨,旱作物枯萎,稻田开裂,有些地方,人畜用水困难,庄稼受旱50万亩,成灾的13万亩。
1985年9至11月,阴雨连绵,成熟晚秋作物不能收获,霉烂发芽甚多,秋种不能适时进行,油菜因播期过迟,幼苗多被冻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