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储运
(一)粮油储藏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多藏于官僚、地主、大户的积谷仓。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利用公房、祠堂、庙宇改设粮库。1949年,本县存粮点有李家庙、梁宇店等11处,共400多间房屋,容量2500多万公斤。因这些房屋年久失修,很不安全,1950年全部改建板墙、地板仓,并在排头兴建房式仓库6幢,容量300万公斤,竹墙瓦顶圆筒仓7个,容量90万公斤。1954年,统购统销,仓容不足,临时在梁园、撮镇、石塘、八斗、马集等地搭盖简易仓、小型瓦仓、木架、竹架草顶仓47幢,容量6160万公斤。1955年至1965年,又在撮镇、梁园兴建“苏式”仓4幢,容量1000万公斤。60年代初,木架草顶仓全部换成砖墙瓦顶,储粮条件,不断改善。到1984年,全县建各种不同类型仓库74213平方米,容量13425万公斤。最高年份(1983年)年末库存3822.5万公斤,最低年份(1960年)年末库存278万公斤。1985年年末库存达3267.5万公斤。
新中国建立初,油脂容器多用缸和木桶,容量最多贮2500公斤。1955年,撮镇、梁园粮站各建水泥油池一座,容量25万公斤。后改用油罐。70年代,油脂大幅度上升,陆续在全县建钢板油罐98个,容量达1500万公斤,并建油泵房35个,开展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储运。
(二)粮油保管
1953年,粮食库存量增加,保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经过省、地培训一批年青有文化的职工,充实保管队伍,使粮油保管技术不断提高。1950年,开始使用粮温计、油蒸水份测定器、分样器、长柄扦样器等。现有保粮科学仪器:容量器21台、分样器16台、电动粉碎机8台、手摇粉碎机10台、快速水份测定器17台、隧道式水份测定器18台、谷物选筛31套、虫害选筛26套、电动砻谷机12台、电烘箱8台、量温器835台,输送机2台,自动衡1台。从收粮到储粮基本实现了科学仪器化。并分别采取卫生、理化等综合措施,以防治粮食虫害。
(三)粮油调运
新中国建立初,交通不发达,县内调运粮食主要靠肩挑、驴驮、独轮车推,县外调运粮食主要靠火车,县粮食部门在合肥、双墩、罗集、巢县、裕溪口等地设立转运小组,集运粮油。粮油流向,灾年调进,由南到北,正常年景调出,由北向南。粮油入库打破行政区划,实行跨界交粮,采取就厂接收,就厂加工,就厂调出,减少运量,缩短运输里程。1959年,梁古、店高、店长公路建成,独轮车改为平板车,还有少数汽车运输。1965年,全县各粮站都通公路,汽车运输大大增多。至1981年,本县国库粮食调运基本由县粮食局车队承担。80年代起,农村交售征购粮有80%用平板车和手扶拖拉机运输。1953年至1985年,全县共调出粮食80757.5万公斤,调入粮食3609.5万公斤。
肥东县历年粮油净调出(入)表


二、其他物资储运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商业的商品由上级公司统一调拨,统一储运。供销合作商业由县社从合肥调拨。1952年,县社在合肥成立采购转运站,基层社直接从转运站进货,各分站从基层社进货。1958年,“国合”各自购置储运设备,开展直线运输,减少周转环节。1950年以来,供销合作商业建筑仓库面积158000平方米,使用面积150100平方米。1958年,国营商业开始建仓,面积5335平方米,使用面积5065平方米。安全设备有山架、地架,消防器具等。1973年,物资局开始建仓,面积979平方米,主要储备钢材、金属制品和化工建材等。1981年,店埠、撮镇、青龙、白龙等煤炭供应点,计建4个煤场,面积29860平方米,年库存量1845吨。木材货场建于撮镇,面积1万平方米。1980年贮存量2500个立方米。1985年贮存量1500个平方米。自实行经营责任制以来,国营商业1984、1985两年月均商品储存量折合150万元,供销合作商业(含基层)月均商品储存量折合1428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