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属机构
县人民医院1950年4月,皖北行署卫生处派17人(卫生技术人员15人),在撮镇街上建实验卫生所。8月迁至店埠镇,与县政府门诊室合并,成立肥东县实验卫生院。院址在北大街(今老街),房屋12间,约240平方米。合计20人(卫生技术人员18人),设简易门诊、药房和10张竹凉床作病床,并设防疫课、保健课。1951年增加到46人(卫生技术人员36人),增设调研室、医务课、总务股、化验室。1953年,病床增至30张,购置了显微镜、分析天平和部分外科手术器械。
1955年11月,实验卫生院改名“肥东县医院”,后改“肥东县人民医院”。1956年,人员增至53人(卫生技术人员38人),设内科、外科、妇儿科、牙科、五官科和中医科,病床增至50张。到1965年,医院的技术力量、服务质量和设备,都有显著提高。人员增至99人(卫生技术人员80人)。院内开展“病人之家”活动,医务人员对病人热情和蔼,为病人洗衣、梳头、剪指甲、倒便盆。一年中,有13位医务人员为病人献血4900毫升,经常步行护送病人转合肥就诊。医院抽出1/3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自1958年在店埠镇东高岗上兴建院房,至1970年大部建成,建筑面积1422平方米,医院迁入新址(今店撮路东侧)。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受害尤甚,先后9次进驻“工宣队”、“军宣队”、“贫宣队”,领导干部和不少知识分子遭受迫害,49名医护骨干下放农村,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废除,代之以“医护—条龙”和班、排、连建制,医院管理混乱,思想涣散,医疗质量急剧下降。
1978年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14名医护人员平反,回收下放人员,扩建院房,增加设备,进行技术职称的考核晋升,有117人分别晋升主治(主管)医师和医师、医士级。1983年增设老干部病房,医疗建筑面积765平方米。至1985年,全院有277人(卫生技术人员233人)。分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泌尿科、传染科、麻醉科、口腔科、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针灸科、磁疗室、检验科、门诊部、总护理部、家庭病房保健部,以及药械科、制剂室、中药房、放射科、病理科、超声波室、心电图室、胃镜室。全院房屋增至1145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4100平方米,病床增至235张。主要医疗器械有:裂隙灯、激光美容机、纤维膀胱镜、火焰光度计、圆盘旋光机、冻疮治疗机各1台,纤维胃镜、空调机、电热水温箱、双目显微镜各2台,电泳仪、牙科椅、卧式消毒锅、X机各3台,高倍显微镜、万能手术床各4台,电冰箱、心电图机各5台,生产大输液设备一套。有救护汽车2辆。
肥东县人民医院近10年医疗状况

县第二人民医院1966年,县医院在黄疃庙筹建分院,以黄疃公社卫生所为基础,扩建房屋23间。县医院抽医务人员12人,带万能手术床、产床各1张,显微镜1台,病床30张,以及部分手术器械,与公社卫生所合并。1973年3月,改名“肥东县第二人民医院”,与县医院脱钩,医疗设备全归二院。抽去的医务人员撤回县医院。把合肥市工农兵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下放的16名医务人员,编入二院。此后,下放人员陆续调回合肥市,县卫生局又重新调配医务人员。
1984年,全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3人,其中医师级5人,医士级12人,初级6人。医疗设备有:高倍显微镜2台,X机、高压消毒器、综合手术床、电冰箱各l台。外科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妇产科能进行剖腹产、子宫全切除,以及计划生育4项手术。年度门诊37800人次,住院治疗902人次,对解决北部地区缺医少药起了一定作用。1985年6月,县政府决定撤销二院,固定资产和人员不变,改为黄疃乡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
县中医院县内原无单独的中医治疗机构。1956年,曾组建7个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并入区、乡医院,中医人员分散在各医院从事中医门诊。县人民医院于1956年设中医科,1979年改为中西医结合科,病床22张。
1985年6月,新建县中医院于店埠青春路。设中医内科、妇科、伤骨科,并设西医内儿科。卫生技术人员15人,内有中医师5人,中药师1人;西师主治医师1人,医士2人。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周夕林、巴坤杰等人,每周各来一次为病人诊断。日平均门诊50人。
县麻疯病院1959年9月,在青龙公社凤光大队林塘面自然村建立“肥东县麻疯病院”。配医务人员2名,杂工1名,首批收进30名患者住院治疗。1962年,迁至桥头集双山下,1966年又迁至人口稀少的古城公社东庄大队境内,病人活动区设在离院部2公里的蛇山脚下,病院房屋50间,其中医疗用房35间,设病床30张,先后治愈住院患者39人。1985年底,住院病人25人;另有院外患者59人,由病院定期送医送药。病人医药费由县卫生局拨款,标准是:住院治疗每人每年50元,院外治疗每人每年25元。住院病人生活费由县民政局拨款,标准是:每人每月补助12元,口粮30斤。病院根据病人情况,组织他们参加适当劳动,院内耕种山地60亩,饲养少量家禽,改善病人生活。
县卫生防疫站1950年,由县实验卫生院防疫课,办理防疫业务。1956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配8人。1963年增至14人,设防疫组、地方病防治组,对县内传染病、地方病进行全面凋查,指导防治。同时建立化验室,作细菌培养、一般化学分析。1969年,与县卫生局、县医院、县医药公司、县妇幼卫生站合并为县人民卫生防疫站,原站撤销,13名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农村。防疫工作基本停顿。1960年恢复,配5人。1985年增至42人(卫生技术人员34人),设卫生、防疫、化验、行政4个组。开展传染病调查分析和防治,进行食品毒物细菌检验、劳动粉尘毒物测定。
县妇幼保健站1950年,由县实验卫生院保健课,办理妇幼保健业务。1952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配6人。1956年改为妇幼卫生站,配7人;并在撮镇、石塘、八斗、古城、元疃设立5个区级妇幼卫生站,每站配1人。1969年,县、区两级妇幼卫生站均撤销,卫生技术人员下放。1975年恢复县妇幼保健站。1984年增至17人(卫生技术人员14人)。除指导全县妇幼保健外,又在县城开设妇幼保健门诊部,设妇保科、儿保科、计划生育科。配有电冰箱、综合产床等医疗器械。
二、区、乡、镇卫生院
1950年12月,第一批建立西山驿、石塘、王子城、草庙、白龙、造甲店等6个区联合诊所。1956年底,全县建立区、乡联合诊所56个,设病床54张。除梁园联合诊所有一套不完全的产科器械外,均无重要医疗设备。
1957年,梁园、撮镇、长临河、石塘、古城、八斗、元疃、众兴等联合诊所,转为中心卫生所。1958年,区、乡卫生所和联合诊所均改称医院。全县有区、乡医院42所,病床432张。虽然实现了乡乡有医院的要求,但多为适应“大跃进”形势,一哄而起,医疗设备、技术力量、诊治水平比较差。其中三官乡办医院时,因无病房、资金、由党、政机关出面,指定本乡群众每人捐献1个鸡蛋,得款873元,调用民房7间,草草开业。1963年,改为7个区中心医院、11个公社医院、32个公社卫生所。1972年,区、乡医院和卫生所全部改为卫生院。
1985年,共有区中心卫生院7所,乡、镇卫生院50所。卫生技术人员676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级75人,医士级199人,初级400人)。共有病床794张,比1956年增长13.7倍。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36台,高倍显微镜56台,高压消毒器52台,综合手术床24张,冰箱11台,心电图机2部,电动牙科治疗机2台。区、乡医院的房屋,自50年代起就不断增建。1966年统计,建筑面积已有20905平方米;1985年增至3813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8260平方米。
三、医疗室、医疗点、个体诊所
医疗室县内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设有医疗室,方便本单位职工、师生就近治疗普通病。有的医疗室设有病床。1985年,全县厂、矿、学校医疗室31个,设有病床55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人,其中医师级21人,医士级109人,初级8人。
医疗点1956年农业社办保健室13个,1958年增至438个,当年秋随着农业社合并为人民公社而解体。1969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医疗室,数量最多的1976年有579个。1984年改为乡村医疗点(站)。1985年,全县共有乡村医疗点(站)627个,乡村医生657人,其中经县卫生局考核的448人。
个体诊所1980年以后,一些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在乡镇开办个体诊所。1985年,全县在个体诊所行医的85人,其中医士级46人,初级39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