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肥西地跨江淮流域,西北丘陵岗地易旱,东南圩区又常受洪涝灾害。本县治水历史悠久,将军岭古“江淮运河”始修于先秦;巢湖圩田《宋史》即有记载;古塘坝遍及全县。但限于封建私有制度,水利设施十分简陋。194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51万亩,占总耕地的39%。
50年代,县人民政府对水利工程实行全面规划,统一治理。初期以小型为主,恢复和发展塘坝、水库,加固圩堤。1958年至70年代建成大型淠河引水工程,引来大别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三大水库水源,使本县1800平方公里的易旱丘陵变为“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70年代后,集中力量治理丰乐河、杭埠河,加固巢湖、圩区堤防,加强工程管理和配套工程建设,续建淠河灌区,更新改造机电设备。改善、扩大了淠河和巢湖两大灌区的工程效益。
解放36年来,全县完成水利建设土方1.4亿立方米,石方27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和县财政补助5600万元,其余均为群众自筹和劳务投资。共修建:淠河灌区各级渠道1100多条,长2000多公里,其中干渠、分干渠7条,境内总长164.9公里,配套建筑物2210座。蓄水工程29077座,容量2.53亿立方米;湖、河堤防整修、砌护80多公里;联圩工程12个,面积9万多亩。198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9.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0%;其中自流灌溉面积60.8万亩,占总耕地55%。圩区共有圩83个,12.5万亩,除涝面积3~5年一遇标准的10.7万亩。岗圩区防洪面积达10~20年一遇标准的共9.5万亩,占防洪面积77%;旱涝保收面积57.3万亩,占总耕地52%。初步形成能灌能排的水利体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