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先秦时期,在南肥河、东肥河两源头之间的将军岭(在今将军乡),楚国曾开凿“(鸿)沟,通江淮”。三国时拓修,河长7.5公里,称“曹操河”。唐以后渐湮废,今遗迹犹存。
1958年至70年代,建成大型淠史杭工程淠河灌区。设计本县灌溉面积93.4万亩,1985年已达84.66万亩。渠道土方工程十分艰巨,填土高4~18米的有42处,挖土深6~20米的66处,江淮分水岭的3处切岭中,将军岭宽4公里,最大挖深20.1米。淠河灌区累计完成土方4456万立方米,石方19.7万立方米,砌体21万多立方米,混凝土7万多立方米,建成干渠、分干渠7条,总长164.9公里;支、斗、农渠1165条,长1800多公里;各种桥、涵、闸建筑物2210座,国家投资4159万元,县劳务和物质投资3950万元。25年来,本县累计引水80亿立方米,约增产粮食135万吨。
一、古“江淮运河”(曹操河)
古“江淮运河”,又称巢肥运河,在将军乡江淮分水岭上。连接分水岭两侧南肥河(入江)、东肥河(入淮)源头,西起东岳庙,东至鸡鸣山,计长7.0公里,宽百余米,凤凰墩段两岸树木葱茏,古运河风貌犹存,东端鸡鸣山坝长560米,高13米,为抬高坝上水位的控制工程。坝下有大陂、小陂,小陂出口入南肥河主河道。
据史料记载,将军岭“江淮运河”开凿于先秦,三国时拓修(因名曹操河)。唐代已不通航。宋代曾疏浚未成,后长期湮废,不为人知。在修志过程中,马骐、高韵柏、周克来等曾进行专门考察,写有《将军岭古“江淮运河”的考察及发现》论文(详见《附录·考证》)。
二、淠河总干渠
概况淠河总干渠引大别山区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三大水库水,渠首在六安县横排头,渠道由青龙堰入境,沿江淮分水岭北侧经小林岗、袁槽坊、老庙集、邵庙、杨圩、骚古井、刘圩、中堂郢至将军岭乡新民坝,境内长57.4公里(此段1980年前曾称大潜山干渠、大潜山总干渠)。设计渠底宽青龙堰~骚古井45米,以下为43米;渠道水深4.5~4.3米;水位(海拔高程,下同):金桥渠下涵49.48米,骚古井48.10米,新民坝47.20米;流量161.6~114.8立方米/秒。总干渠上除干渠、分干渠外,直接辟有支、斗、农渠25条,灌本县田14.65万亩,其中自流7.2万亩,提水7.45万亩。
施工1958年6月,县长徐永让和县水利局技干孙钧在六安专区召开的淠河航灌工程会议上,接受淠河灌区肥西县内工程任务。县组织测量队,查勘1月,确定县境总干渠线路。7月,送青年员工320人去六安学习施工技术、财会业务。
7月24日成立“淠河航灌工程肥西县指挥部”,县长徐永让、县委常委李同柱分任指挥、副指挥,县委书记处书记石景亭、监委书记李锦岚分任政委、副政委。李同柱常驻工地主持施工。指挥部设政工、工程、运输、粮油供应、卫生、工兵等机构;以区设指挥所,公社成立水利团。民工由全县动员,受益地区为主,非受益的山区和圩区支援。9月,以水利工程队为骨干吸收农民工900人,成立开石专业队—工兵团,驻金桥采石,为干渠建筑物备料。同月,投资45万元,兴建桃花水泥厂,年底开始生产水泥。
1958年12月,各地民工敲锣打鼓赶到工地。月底上工8万人,施工全面开展。1959年初推行施工劈土法和车子化,劈土日工效70立方米,相当锹挖的10倍,迅速推广。创制手推车、滑轮车、绞关爬坡器、空中运土机等工具,边用、边修、边改,不到一年全废。在粮食紧缺的艰难岁月,干部民工口粮不足瓜菜代,坚持工地劳动。五十里小庙公社女青年翟荣贵,带领突击队30名女工,连续3年转战总干渠3段工地,睡地铺,吃“菜饭”,土方任务完成出色,13次被评为“施工先进”,受奖,在工地上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春荒。5月,大部分民工撤回生产队。留2.5万民工集中在高切岭和大填方处施工。8月,民工全部撤回。年冬,山东省支援民工1万人,挖土两月。1958~1960年总干渠完成土方986.5万立方米,占设计土方量61%。
1961年夏旱,总干渠水通至县边境青龙堰,境内半拉渠道引不来水,群众心急如焚。6月3日,省委动员合肥18所大专院校和19个工厂的学生、工人7240人来支援挖渠抗旱。大学生们一到工地就挥锹上阵,合师院学生在清淤时,缺少工具,学生们就用脸盆端。工人总队担任16米高的爬坡切岭任务,完工后不愿走,又开挖一条土方量9000立方米的田间灌溉渠。突击20天,挖开青龙堰至红旗沟20公里渠段的半边渠,完成土方9万多立方米。6月20日,淠河水首次引进肥西,沿渠群众奔走相告,欢喜若狂。
1961年冬至1965年,省公安厅和六安专署遣调一批劳教队驻干渠常年施工。本县民工在冬春的农闲时参加施工,动员面缩小在沿渠区、社范围。
1966年11月,再次全县动员,扩建总干渠。开工前,做好工地粮食、燃料、住房、道路、工具等充分准备。渠道定标准、定质量,分段包干到公社。原计划上工7万人,实际上工达8.5万人。元旦前大雪,民工吃菜困难,工地指挥部外出采购蔬菜,运至靠近工地的合(肥)六(安)公路存放点,副县长、副指挥张化穿草鞋、踏雪地带领干部挑菜送到民工食堂。民工施工安心,春节前完成总干渠下剩的土方288万立方米,达到设计标准。累计完成县境总干渠土方量1600万立方米。
配套建筑物渠下涵4座,泄洪闸3座,渡槽1座,公路桥2座。均在东肥河流域。
金桥渠下涵:是“总干”入境的第一座中型建筑物,位于金桥乡张郢村,集水面积80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70立方米/秒,涵底高程34.4米,长131米。1958年冬调集2000民工和工匠,在金桥开采块石,加工料石,就地采砂淘砂。利用渠下涵挖基土方6万立方米打回水坝,创造金桥到工地的水运条件。集中500辆平板车,100多只驳船、腰盆、接转运料。1959年3月开工安砌。6月,工程竣工。总砌体量8448立方米,混凝土343立方米,国家投资46.26万元。1969年泄洪涵身通过流量250立方米/秒,超过设计标准,拱顶出口部位出现横向裂缝,1979年钢筋混凝土补修加固。
大堰渠下涵:位于王集乡郭桥村,集水面积37平方公里。钢筋混凝土涵管2排,单孔径1.7米,长136米,排水流量30立方米/秒,涵底高程37米。1959年4月兴建,为省工省料,基础未砌底板,运行后,涵基沉陷,1962年重建。1984年采用“顶管法”增建孔径1.65米涵管2排,排水量扩大到60立方米/秒。
官沟渠下涵:位于官亭镇河北村,集水面积13.8平方公里,钢筋混凝土管,单孔,孔径1.5米,长127米,涵底高程38米,排水流量18立方米/秒。1959年建。1984年增建1孔,排水量扩大一倍。
金鱼坝渠下涵:位于长镇乡迎河村,集水面积20.6平方公里,钢筋混凝土涵,双孔,单孔径1.5米,长131米,排水量28立方米/秒,涵底高程37米,1959年建。
1964年11月《安徽省淠史杭工程淠河灌区(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按洪水重现期100年设计,500年校核,以上4座渠下涵排水流量均偏小,分别只达51%、52%、28%、29%。
泄洪闸3座:均建于总干北岸,开敞式,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机启闭,各闸情况如下表:
淠河总干渠泄洪闸
表6—3

天河渡槽:位于江夏乡兴桥村。原按双面堤规划建成渠下涵,后改建水库做一面堤,利用渠下涵为放水涵。堤未做成,1960年5月17日洪水,淹库区长5华里,宽2里。后恢复做双面堤,由于原涵排水量过小,再废。1961年改建渡槽,槽宽20米,1965年扩建,增宽到40米。渡槽过水深4.5米,壁高6米,过水流量148.2立方米/秒。工程砌石8553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290立方米,耗资104万元。
公路桥两座:邵庙公路桥在高店乡张岗村,桥宽6米,长57.3米;中堂郢公路桥在高刘镇淠西村,宽7.5米,长51.3米。均为单跨拱桁架式结构,建于1984年。
渠岸砌护始于1964年,已护填方段25公里,切岭段29公里。总干和总干上8条支渠已配套放水建筑物357座,仍在继续配套完善中。
三、潜南干渠
潜南干渠,是淠河灌区全在本县内的最大一条干渠,渠首在总干渠上的骚古井,进水闸在官亭跨六合公路,渠道切江淮分水岭,于聚星街跨龙潭河,绕防虎山,穿红石堰,越卞岗、宋大郢至馆驿乡五十埠合安公路旁,纵贯县中部低山区,因干渠灌区主要在大潜山南,故名潜南干渠。干渠长43.2公里,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渠底宽:引水渠15米,官亭至聚星10米,聚星至桃园8米;桃园以下宽6米,1968年拓宽至8米。设计水位(海拔高程):引水口48.1米,官亭进水闸47.7米,聚星渡槽47.14米,红石堰46.31米,五十埠45.71米。设计灌溉面积42.8万亩,已达41.2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31.43万亩,提水灌溉9.82万亩。
潜南干渠始建于1959年。1960年春停工后,渠线过聚星龙潭河段的聚星水库,大坝未建成,5月17日夜,山洪暴发,洪水不能宣泄,淹聚星街。1965年夏,县委常委集体徒步复勘了潜南干渠渠线,决定改聚星水库为渡槽引水,并议定年冬集中力量,开挖干渠土方。10月,沿渠线筹集民工口粮150万公斤,煤3000吨,山草150万公斤,锹、筐、劈土桩等工具近2万件,借出民工住房3700多间,修路3条。培训施工员80人。按渠道土方难易,折算成工日,随同土方补助费96万元,分段包干到施工的39个公社。11月开工,12月上工6万人,超计划20%。聚星山谷的聚星渡槽两端填土高18米,几千民工从百米以外一筐一挑取来粘土,层土打硪筑成。过防虎山,穿越连绵不断的岗丘,底下是鹅卵石、白砂石、红砂石,锹挖不动,爆破一炮一个“萝卜土当”。民工用镐子刨,铁撬撬,二齿爬子掏,“啃”掉4万多立方米。岩石层爆破无炸药,驻地解放军帮助工地制造土炸药17吨。12月8日晚,滨湖公社工段张老家切岭点火放炮开石,装5炮响4炮,1眼闷炮未响。民工炮手方家余夜晚单身上工地,冒险排除闷炮,不误次日施工。12月底,干渠土方竣工,完成土方309万立方米,石方9万立方米。1966年配套兴建山南、防虎、孙集、芮店、花岗、董岗、五十埠、谢高塘等8条支渠,6月10日开闸引水灌溉。
潜南干渠上主要建筑物有闸、涵、渡槽、桥等12座。
官亭进水闸:跨官亭合六公路,初建于1959年,砌石拱型,宽5米、高9米。后进水不足,1973年在闸旁增建进水涵洞1座。1976年合六公路扩建,原闸、涵废,建开敞式双孔进水闸,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装卷扬式启闭机2台,台启闭力30吨。设计水位47.7米,流量27立方米/秒。
邓油坊泄洪闸:在张新圩西1公里,集水面积10.4平方公里,流量65.3立方米/秒,建于1969年。
红石堰泄洪闸:在吴大圩北,集水面积29.1平方公里,流量12.1立方米/秒。开敞式,5孔,原为倾倒式闸门,启闭不灵,1978年改其中3孔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装启闭机。
三墩塘泄洪闸:在董岗乡三墩塘,集水面积6平方公里,流量20立方米/秒,建于1974年。
聚星节制闸:在聚星街,流量15.3立方米/秒,建于1966年。
红石堰节制闸:在吴大圩,流量12立方米/秒,建于1969年。
桃园节制闸:在花岗镇桃园村,流量5.8立方米/秒,建于1968年。
聚星渡槽:在聚星街,跨龙潭河上游,箱式板梁结构,槽宽6米,壁高2.9米,流量15.3~16.3立方米/秒。槽下7孔,总长97.16米,流量340立方米/秒(集水面积38平方公里)。1966年3月建成,耗资56.8万元,为本干渠最大建筑物。
宝云寺渠下涵:在桃园节制闸附近,集水面积9.3平方公里,流量28立方米/秒。涵为圬工拱型,孔径2.5×3米,长43米。
防虎公路桥:在防虎街北,桁架拱结构,桥长50米,宽7米,建于1978年。
芮店公路桥:在芮店乡小塘岗,块石拱结构,3孔,桥长50米,宽7米,建于1978年。
英山机耕桥:在董岗乡徐大郢边,双曲拱结构,桥长46米,宽5.1米,建于1979年。
干渠填方渠岸已砌护22段长4000多米。江淮分水岭、防虎山、卡岗等三处高切岭已建截水沟、跌水40道,长1.3万米。
灌区支斗农渠已配套桥、涵等放水建筑物1200多座,按照实际需要,相差甚远。1981年董岗公社老农马基好父子3户自筹资金400多元配套1座渠间节制闸,解决了包产田灌溉用水调节问题,带动周围群众联户联队兴起办配套的热潮。1983年2月受到淠史杭灌区委员会的通报表彰。1983年灌区山南、董岗两支渠列入商品粮基地水利配套重点,已基本消灭土口放水。山南支渠投资69万多元,改造、配套建筑物285处。根治朱老庄一段滑坡为封闭渠。
潜南干渠灌溉官亭、聚星、南分路、焦婆、山南、界河、袁店、柿树、防虎、花岗、四合、新仓、芮店、董岗、孙集、丰乐、程店、苏小、严店、馆驿、北张、上派等22个乡、镇的农田。
四、瓦东干渠
瓦东干渠跨肥西、寿县两县,渠首在本县境内的淠河总干渠尾新民坝,渠道经临河岗、孔新圩、高刘集、唐小河至洪店乡王岗闸入寿县境。因渠道下游在瓦埠湖东,故名瓦东干渠。本县内渠长14.4公里,底宽27米,流量63立方米/秒,过水深4米,渠首水位47.2米。设计本县灌溉面积6万亩,已达到3.9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7万亩,提水2.2万亩。
干渠1958年11月开工,次年停工。1966年复工,1967年小断面通水。1969年续建,本县和寿县都参加施工。完成土方68.5万立方米,渠道断面仍未达设计标准。
县境干渠主要建筑物有闸、涵、桥6座:
瓦东进水闸:在新民坝北端,开敞式结构,3孔,中孔3米×8.98米,两边孔均为3米×4.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中孔启闭机为卷扬式,边孔为螺杆式。流量76.5立方米/秒,水位47.2米。建于1967年。
新民坝船闸:在瓦东闸北侧。闸室长100米,宽12米,门槛水深2米,分离式闸墙结构,重力式导航结构。通航标准:2队×200吨,建于1976年。
孔新圩渠下涵:在河东乡陈桥村,集水面积29平方公里。双孔圬工拱涵,流量141立方米/秒。建于1967年。
临河岗渠下涵:在高刘镇苏岗村,集水面积24.6平方公里。圬工拱型涵,单孔,流量94立方米/秒。建于1967年。
高刘公路桥:在高刘镇,双曲拱结构,单跨35米,桥长58.5米,宽6.73米。建于1967年。
王岗节制闸:在县边境洪店乡王岗东北,初建于1959年,未按标准施工,通水后控制困难。1971年重建,开敞式结构,3孔,闸上水位46.3米,闸下水位46.1米,流量70立方米/秒。
干渠上有槽坊、温庄、邓新庄、陈圩等支、斗农渠,灌溉高刘、河东、洪店、长岗等4乡、镇农田。
五、滁河干渠
滁河干渠,渠首在淠河总干渠的终点新民坝,引水渠长7公里,进水闸在将军岭黄冲。渠道经将军乡至长岗乡张堰梢出境入长丰县和合肥郊区,在双墩集与淮南铁路相交,至肥东县袁河西水库止,因干渠终点在滁河流域,故名滁河干渠。总长103公里,本县内11.7公里。渠道引水流量50.2立方米/秒,水位47.2米。设计本县灌溉面积12.5万亩(包括大蜀山分干渠9.7万亩),已达10.89万亩,其中干渠直接灌溉本县2.17万亩,提水灌溉占90%,自流灌溉极少。
干渠始建于1959年,1966年5月16日通水,渠底宽8米,年冬续建达设计标准底宽16米。县境干渠上配套建筑物有:
将军岭节制闸:即进水闸,开敞式结构,3孔,单孔高3.2米,宽2米,闸底高程43.8米,流量30.5立方米/秒,闸上水位46.8米,闸下46.55米。建于1966年。
将军岭船闸:在节制闸左侧。闸室长100米,宽11.2米,高4.2米,通过100吨机动船队,闸下通航水位45.55米。
渠道灌溉将军、长岗两乡,放水口7处分布在段冲、大窑两村。
六、大蜀山分干渠
大蜀山分干渠跨肥西和合肥市郊两县区,渠首在将军岭黄冲闸,引滁河干渠引水渠水,渠道横截“曹操河”,经夏大郢至南岗乡坝坎入合肥郊区,过大蜀山至小老石,全长22.8公里,境内长11公里。渠底宽填方段7米,切岭4米(渠底比降大于填方段),设计流量10.5~12.2立方米/秒,水位45.51~46.8米,水深2.3米。设计肥西灌溉面积9.7万亩,已达8.7万亩。
分干渠土方开工于1964年11月,1966年春竣工,5月22日通水。主要配套建筑物有:
黄冲进水闸:与滁河干渠进水闸并列。闸身砌石矩形,孔径2.6米×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双螺杆启闭机启闭。建于1965年。
漩塘冲渠下涵:位于将军乡李岗村,集水面积2.4平方公里,钢筋预制管涵,单孔,孔径1.2米,长30米,流量16.5立方米/秒。
徐小郢渠下涵:位于南岗乡王岗村,集水面积1.27平方公里。钢筋预制管涵,流量9.6立方米/秒。
石丘堰渠下涵:位于南岗乡梁墩村,集水面积1.96平方公里。钢筋预制管涵,流量13.2立方米/秒。
马大塘泄洪闸:位于南岗乡鸡鸣村,集水面积1.11平方公里。开敞式,孔径4.6米×5.8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流量17.2立方米/秒,通过闸下二级跌水,绕鸡鸣山入南肥河。
分干渠上有南岗、长安、古埂、二十埠和跨合肥郊区的十八岗等支渠5条。灌区为将军、南岗、城西桥、长安、肥光、丙子、烟墩、四十井等8乡。
七、小蜀山分干渠
小蜀山分干渠渠首在淠河总干渠上的大柏乡栀花树村,引水渠长2.08公里,进水闸在黄大塘。渠道在大柏店穿合六公路,经裴小郢、王家洼、瓦小岗、柏小郢至农兴乡唐郢,长19.1公里,底宽4米,水位47.1米(起点),流量8立方米/秒,过水深2.1米,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已达9.47万亩。
分干渠开工于1966年冬。为突击引水渠切江淮分水岭这段难工,五十里小庙区委驻到工地领导施工。一冬完成渠道土方30万立方米。1967年春“文革”干扰,施工停顿。1968年春县军管会动员五十里小庙、官亭、上派、丰乐等4个受益和非受益区协作开挖,渠道基本形成,由于建筑物配套延误,1971年5月1日始通水。
小蜀山支渠口与分干渠口并列,1967年4月旱情严重,群众等水栽秧,渠首有水,却无人领导开渠引水。被“造反派”夺权“靠边站”的五十里小庙区委书记王守富,急抗旱之所急,自愿上阵,奔走灌区,带领干部群众查勘渠线,抢开渠道。至6月,开渠10多公里,引水到张公塘水库,解除了旱情。
1970~1971年,在分干渠的江淮切岭和小蜀山支渠上的横大路、王拐岗、许祠堂等处开始出现滑坡,严重的地段渠水断流。1984年用浆砌块石阻滑桩治理,桩体被压断裂。1985年渠道滑坡10处,长520米。边滑边清,维持通水。
小蜀山分干渠始建时,无专项经费,建筑物配套基础薄弱。1983年分干渠和小蜀山支渠上有35处土口放水。1983~1985年列入国家重点农水配套项目,投资112.34万元,为1983年前工程总投资的73%。现已配套建筑各种建筑物296座。主要建筑物有:
黄大塘进水闸:亦为分干渠和小蜀山支渠分水闸。位于大柏乡栀花树村,开敞式,分干渠孔径2.5米×2.1米,流量6.24立方米/秒;小蜀山支渠孔径2米×2米,流量4.06立方米/秒。1967年开工,1970年建成。
柏小郢节制闸:位于雷麻乡柏小郢,开敞式,闸孔2米×1.7米,流量3.9立方米/秒。1970年建。
王家洼节制闸:位于大柏乡朱岗村,开敞式,闸孔2.4米×1.7米,流量5.24立方米/秒。1970年建。
王家洼泄洪闸:位于大柏乡,集水面积1.9平方公里,陡坡涵管式,钢筋管,孔径1.2米,长44.4米,流量8.9立方米/秒。1984年建。
姚家畈渡槽:位于雷麻乡姚家畈,双曲拱式,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槽,槽径2.22米×1.6米,长54米,流量5.27立方米/秒,1970年建。
凌大郢渡槽:位于农兴乡梳头河上,双曲拱式,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槽,槽径1.55米×1.6米,长54米,流量2.7立方米/秒。1970年建。
渠下涵5座,如下表:
小蜀山分干渠渠下涵
表6—4

灌区建筑物配套不平衡。农兴支渠最差,渠长8.76公里,灌田1.7万多亩,仅配套放水建筑物23座,平均700多亩1座。灌区有支渠、分支渠5条,灌溉大柏、五十里小庙、城西桥、雷麻、南岗、焦婆、农兴、烧脉等8乡镇农田。
八、双河分干渠
双河分干渠引淠河总干渠杭淠干渠水,渠跨六安、肥西两县,渠首在六安邬家坝,过高岗寺、龙家畈,至檀树堰入本县境,经长山、周岗、陈小庄,至金牛乡小烟墩(王大庄)止,全长25.7公里,县境内长8.1公里,渠底宽6~3米。设计水位49.20~47.20米,流量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5万亩,已达设计要求。
分干渠土方开工于1968年春。年冬县组织山南、花岗两区民工2万人突击完成。1970年开挖西、中、东支渠3条,1971年5月通水。双河分干渠上建筑物有:
檀树堰节制闸:位于金牛乡祠堂村,为本县进水闸,圬工拱圈,孔径2米×2.5米,弧形钢丝网闸门,装螺杆式启闭机,流量7立方米/秒。
小烟墩泄洪闸:位于金牛乡小烟墩村。开敞式,闸孔2.5米×1.5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装螺杆式启闭机。流量10立方米/秒。
渠下涵4座,如下表:
双河分干渠渠下涵
表6—5

机耕桥、便桥3座,分别位于金牛乡三合、林业、六合村,均为圬工拱型,宽2~4米,建于70年代。
灌区为金牛、洪桥两乡。

△潜南干渠上的聚星渡槽
肥西县淠河灌区干渠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