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疫病
本县畜禽常见的传染病、普通病、寄生虫病,牛有104种,猪有69种,鸡有34种。主要的疫病有:
口蹄疫1979年首次在官亭发现,病毒由官亭区食品站从合肥肉厂购进冻肉传入,循环传染,数年不断。1982年董岗食品组也有发现。1983年馆驿乡兽医卞国中治此疫病后未洗手,用手掏牙,引起嘴发肿,手起泡,经治疗痊愈。1983年普查:全县7个乡、176个疫点发病猪1259头,死37头,病牛48头。1984年有疫点2个,病猪34头,病牛 2头。1985年基本治灭。
猪水泡病1975年上派、三河两镇有零星发生,后扩展到各地。猪发病时,跛行或睡卧不起。经防治已制止,1981年后未见此病。
猪瘟亦称烂肠瘟。1956年山南、官亭、义城等区有发生,病猪死亡率50%以上,星光农业社猪瘟55头,全部死亡。1957年用兔化弱毒疫苗,防疫猪瘟11万头,死亡率下降。70年代防疫注射不彻底,引起病毒性病变,流行一种似是而非的猪瘟,名温和性猪瘟。1973~1978年的社办猪场,病死猪中猪瘟占70%。1981年,全县死猪25181头,其中猪瘟占58.4%。1985年集市周围和防疫死角点仍有发生。
炭疽病1956年10月20日,在黄花、青峰两农业社发生病死牛各一例。1957年注炭疽苗398头,其中反应205头,死39头,后无病例出现。据查此病杆菌潜伏在土壤中,可存活10~20年,发病多在4~11月,汛期中7~8月尤甚。
气肿疽病又名黑腿病。1956年晓星乡发病10多头中死3头,后连续注射气肿疽菌疫苗未再发现病牛。
流行热原称牛流感,1984年上派区病牛30多头,经防治未蔓延。此病流行快,发病急,死亡少,有跳跃式(每隔四五年)流行的特点。
牛伊氏锥虫病亦名苏拉病。1982年滨湖、雷麻、肥光、青山、井王等公社发有此病,并有死亡,当时不明其病,治疗无效。后省召开家畜锥虫病诊断会议,确定为伊氏锥虫病,系由邻县舒城、庐江传入。1985年底组织兽医对11个乡2168头耕牛采血化验,一头牛在采血后当夜滚脊而死,另一头孕牛在强行采血后流产而亡,两起事故冲击普查,业务部门无法单独进行,遂止。
狂犬病侵害人畜。1982年聚星街发生狂犬咬伤人畜,两人死亡。同年山南公社高庄村狂犬伤害肥猪1头。1984年对健康狗检验,狂犬病毒率为17%。1985年4月30日,一狂犬窜至上派镇咬伤11人,当场被县卫生局干部张业云用棍击毙。
猪链球菌病此病类似猪丹毒。1978年7月由舒城河南公社传入,先蔓延在沿丰乐河社队,发病1.7万多头,死2398头,后扩展到全县。10月,病猪生产队占全县生产队47.5%,病猪占存栏数15.9%,死7505头占病猪20%。1982年后稍平息,在个别地方呈跳跃式发生,此起彼伏,时轻时重。
猪喘气病据查此病是1958年由四川、湖南引进的猪种传入。1959~1961年全县社队猪场,无场不有。1963年用土霉素治疗,疗效显著。1966年4~5月河东公社发病猪987头,多为此病,医疗421头中治愈340头,死亡47头。
仔猪白、红痢病和胃肠炎白痢病多发生在猪场15日龄内的仔猪,个体户饲养中发病少。炎夏、寒冬和霉雨季多流行。60年代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病猪死亡率高达50%。红痢多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中,70年代有的猪场整窝病猪死亡。传染性胃肠炎,1970年在县种猪场大流行一次,死亡猪 100多头。农村也有零星发生。
仔猪黄痢病1976年1~6月,县种猪场产仔猪74窝,发黄痢病63窝,占85%,死亡378头,占仔猪72%,为省内少见。后将未发病的6窝仔猪隔离消毒,增喂生长素等微量元素,辅以药物预防,使仔猪多运动,病止。
鸡新城疫(亚洲鸡瘟)县内流行广,1956年山南乡馆北农业社发病鸡16556只,死亡率67.8%。沈店乡华山等4个农业社发病鸡1885只,全死。1960~1969年几次防疫中断。1970年在春秋两季突击防疫,未按免疫程序进行,鸡瘟仍然流行,据3个疫情点统计,家禽总死亡率为31.4%,其中死于鸡瘟的占67%。
禽霍乱病禽类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鹅、鸭患病时摇头,俗名“摇头瘟”。50年代起流行,治疗无术。70年代疫苗供不应求,加之引种流动频繁,疫情趋于严重,年死禽不下10万只。1982年组织兽医对不同地区的234户家禽进行剖检,8天中死禽17268只,占饲养量26.6%,其中死于霍乱的10928只,占死禽的 63.3%。1984~1985年引进“807”、“713”禽霍乱疫苗全面注射预防,得到控制。
螨病(疥癣)俗名癞子,奇痒,是牛、马、羊、猪、犬等家畜的一种皮肤病。1962年花岗区病牛751头,占耕牛数21%,1963年区兽医站组织14名兽医连续3年在冬春发病期分片走村串户为病牛擦洗、涂药,1965年病牛减少到120头,比1962年下降84.1%。1985年全县螨病牛占饲养量14%。
猪蛔虫病占全县饲养量45%。病猪生长慢,体重比正常减轻30%,病重可致死亡。
二、防治
兽医组织1952年县成立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会员34人,多为民间兽医。1954年中派、滨湖两区试办一个家畜保健所,后发展到3所。1956年兽医作为劳动力加入农业社。1959年全县建公社兽医院26处,兽医人员下到公社猪场。1961年公社猪场衰落,兽医多单独经营。1962年区办兽医院,经营自负盈亏。1964年成立县畜牧兽医站,整顿巩固基层兽医组织机构,为98名兽医评定了工资。1971年区兽医院附属区农技站。1972年花岗区农技站畜牧技干耿吉祥以中药为主创办一座小型兽医药厂,丰乐区相继也办了药厂并建立了一个猪配种站,这些厂、站,便民防治畜禽疫病,收费低廉,群众称赞。1979年通过技术考核,民间一批优秀兽医被正式录用。1985年区(镇)、乡已建立畜牧水产站60个,兽医240人,有乡村畜禽防疫员556人,医疗器具、冷藏设备初具规模,全县基本形成畜禽疫病防治体系。
耕牛保槽(保健)民国期间,民间兽医划地保槽,每头牛保槽费为稻谷6斗,有病包治,无病防疫,春洗牛口一次,服开胃健脾药,夏服清凉散,冬提“火针”一次。包诊不包药,保槽费减半。1951年政府开办耕牛保险,强制注射预防牛炭疽、气肿疽菌苗。以后社办兽医站,沿用保槽制度。1985年,县制订出《畜禽疫病防治技术试行承包办法》,各级政府组织兽医与饲养户订立承包合同,对耕牛实行包防疫、包阉割、包治疗、包定期检查、包技术指导和定药费标准的“五包”、“一定”制度。每头耕牛保槽费6元,药费在10元内,由承包兽医站负担,超过部分由兽医站与牛主各半负担。当年保槽耕牛28983头,占饲养量79%。
生猪合作治疗1971年和1972年分别在滨湖、孙集公社试行,以大队为单位与养猪户承包,每头收费3元,包防疫、阉割、治疗、药费、赔偿(指病死,赔5~7元)。试行后,生猪死亡率由原18.2%下降至5.6%。1978年把这种制度作为增加群众负担而被取消。1979年生猪防疫靠行政命令,造成疫苗浪费。1985年,按照群众自愿原则,恢复合作治疗制度,全县参加合作治疗生猪25.3万头,占饲养量69%,死亡率控制在5.5%内。
畜禽检疫始于1958年5月,在集市检疫生猪52188头,剔除病猪率4.2%,检疫耕牛156头,剔除病牛2头。检疫费猪5分~1角,牛2角。1964年全县检疫点19个,检疫员21人。1966年县拨给公社兽医站月检疫费30元,停收检疫费。1967~1976年检疫中断。1977年恢复检疫,但无专人,效果差。1983年生猪白肉市场开放,检疫引起重视。1984年6月1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认真做好畜禽检疫的布告》,全县设检疫点34个,检疫员66人,配备检疫设备,正常开展检疫业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