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苗种
1949年前肥西鱼苗多从外地购入,直接投放池塘饲养,有三河桥庵一家吴姓私营鱼花塘1.5亩。每年“谷雨”至“夏至”期间由枞阳挑回毛籽育成夏花,后出售,年产鱼苗30~40万尾。1950年,皖北行署农林处接收肥西宋村国民党军官宋世科家鱼苗场57亩,建立宋村鱼苗推销站,为肥西国营鱼苗生产的开端。1950年土改后,生产发展,水产由天然捕捞,转入以养殖为主,原鱼苗场(塘)扩大,又新建一些鱼花塘。1964年县水产技术干部从官亭张大冲水库捕获亲鱼3对送宋村渔场培育,1966年6月用脑垂体两次注射法进行催产,产卵用孵化缸孵化,首获人工繁殖毛籽60万尾。1970~1972年县鱼苗场帮助金牛、山南、小庙、孙集、新仓、大柏、高刘、南分路、四合等9个公社建立鱼苗种推销点。1976年全县45个渔场、鱼苗场建鱼种池面积332亩。1981年鱼苗自给有余,连续两年空运鱼苗5000多万尾,远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85年全县产毛籽2.9亿多尾,培育鱼种4730万尾,国营水产养殖场有亲鱼700尾,年人工繁殖毛籽能力为9000万尾。
鱼种池面积一般为1亩。每亩放苗20~30万尾,个体户因地制宜建池,有的较小。育苗方法有两种:一为浅水育苗,水深20~30厘米,以蛋黄、糯米浆为饲料;一为深水育苗,以黄豆为主,配合米糠、人畜粪为饲料。人工繁殖的鱼苗规格整齐,鱼种成活率可达50%,高于自然繁殖的成活率。1966年前引自长江的鱼苗,品种杂、野鱼多。人工繁殖成功后,引进的品种有杂交鲤、镜鲤、红鲤、罗非鱼、白鲫、团头鲂等,品种较纯。
二、放养
肥西以水塘养鱼为主,塘水农渔两用。40年代前水利不兴,农民贫困,养鱼很少。一些经营鱼苗的地主乡绅,摊派农民养鱼,春放鱼花,秋收“鱼花稻”。50年代在农业互助合作中,改善水利条件,实行“大塘社养,小塘队养”,政府组织鱼苗供应,贷款支持社队养鱼,1957年全县渔业养殖产量897吨,为1949年的11.8倍。60年代初,酷捕滥捞,重捕轻养,1962年养殖产量下降到462吨。60年代中后期淠河灌区逐步建成,养殖水面扩大,人工繁殖鱼苗成功。社、队渔场发展,促进养殖,1970年产量突破千吨。70年代初,强调粮食生产,扩大水稻面积,挤掉水产,偷鱼毒鱼普遍发生,公养管不住,又不准私养,养殖又呈下降趋势,1975年产量下降到647吨。磨墩水库,县养殖场经营11年,累计投放鱼种110万尾,资金10万元,按总产可达22万公斤,可是养殖场实只捕2.5万公斤,由于水库水面为分枝型,沟汊多,看护难,经营亏损,1979年后停止投养。1981年7月,县抽调14名干部组成7个工作组在不同区社的33个大队进行渔业生产责任制的试点,取得了经验。1982年全县开展定水面权属、定渔业生产责任制、定自留塘的“三定”工作。全县落实养殖水面14.6万亩,占可养水面94.4%,其中划定群众自留塘1.2万口、水面1.56万亩。总计发给养殖户水面使用证6.5万份,签订责任制合同2.2万份,使经营者放心养鱼。同时为养鱼专业户、重点户培训技术70多人次,引进杂交鲤、大板鲫12万尾,组织观摩稻田养鱼,开辟养鱼新路子。1982年底全县养鱼水面扩大到7.2万亩,比1980年增长30%,养殖产量1578吨,为1980年的2.4倍。1985年全县家庭养鱼户27113户,养殖水面33526亩,产量922吨,其中以养鱼为主要收入的有400多户。全县养殖面积9.2万亩,总产2218吨。
三、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始于1957年,后中断。1980年,馆驿、董岗两个公社有三户农民在包产田搞稻田养鱼,胡宏阔秋后在2亩田里放养鲢、鳙鱼苗4000尾,次年4月培育成3.3~10厘米长鱼种1360多尾,转入池塘饲养,为本县培育大片鱼种开辟了途径。1981年这个办法推广到全县32个公社的310户,放养面积454.5亩。投放鱼种48.7万尾。花岗公社农民张增全在2亩冲田,实行一稻一渔连作,早稻烤田后放进3厘米长鲢、鳙鱼种2500尾,10天后再增放草、鲤鱼种2500尾,当年收获早稻850公斤,起捕成鱼131公斤;次年春整田栽秧,又捕成鱼12.5公斤,育成大规格鱼种1300尾,本田留养鲤鱼500尾,其余转放池塘。鱼、稻两项纯收入701.40元,比1980年两稻连作纯收入490元(稻1350公斤),增收211.40元,还减少了1季稻的成本。1982年春,六安行署水产局、科委在花岗召开稻田养鱼现场会,进一步促进稻田养鱼发展。1984年本县城西桥乡稻田养鱼面积323亩,1985年增加到632亩。许祠村民组22户,有19户在连片的24亩稻田中养了鱼。1985年全县稻田养鱼4147.5亩,产鱼127吨。
四、“2814”精养鱼塘
1985年7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代号为WFP)将我国政府申报精养鱼塘工程列入援助计划,编号为“中国2814项目”。肥西落实鱼塘面积5000亩,分建于丙子乡下九联圩内的白露圩和四合乡的永丰圩、鱼荡圩。
五、县水产养殖场
在上派镇郊凉亭村。1956年为县渔场推销点,1972年县渔场由宋村(今合肥郊区)迁来合并推销点为县水产养殖场。养殖场下设官亭、磨墩两个生产组。1985年计有职工67人,经营鱼种池62亩,有亲鱼700尾,年生产量可人工繁殖毛籽0.9亿尾,培育鱼种300万尾。建场以来累计繁殖鱼苗7.92亿尾,占全县人工繁殖鱼苗总数50.7%,生产鱼种8000万尾,成鱼1.5万公斤。附设油厂、面粉厂,年收入20万元,盈利2.5万元。
下一篇:第七节 捕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