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概况
1939年(民国28年)10月,在聚星乡肥西书院旧址,由聚星小学改组创建私立肥西初级中学(今聚星中学);三河镇创办私立肥南初级中学(今三河中学),两校为本县最早的中学。1944年8月,三河镇五家卷烟厂合资办私立励志初级中学,于1946年并入肥南中学。1956年,在农兴乡周老圩办肥西第二初级中学(今农兴中学)。1957年,建上派初级中学,次年更名肥西中学(原肥西中学更名官亭中学)。1958年,办山南、花岗、小庙、烟墩、丰乐、金桥、岗集等7所初中,达到每区都有中学。是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肥西、三河中学),初级中学9所;高中学生348人,初中4073人。1960年,官亭中学设高中部。1961年,停办四合、将军岭2所初中;小庙、花岗、山南、烟墩、岗集、丰乐、金桥、合巢等8所初中实行“四·八制”,即学生在校读书4个月,回乡劳动8个月。1962年,烟墩初中并入合巢初中,同时停办官亭中学高中部。1963年秋,花岗等8所初中停止实行“四·八制”,恢复原教学制度。196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8所(岗集中学划属长丰县)。高中学生587人,初中学生3813人。1966年,办上派中学(1967年迁肥光村,改肥光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1968年春,各校“复课闹革命”,但学生无课本,教师自编教材,基本为停课状态。1969年,原全日制中学一校分几校下迁基层办学。当年,县内中学为30所,另有7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971年,办馆驿、长岗、中派、芮店、高店、义兴、新仓、大柏、南分路等10所初中,小学附设初中班增至83处。同时,肥西、三河、丰乐、花岗、山南、聚星、金桥、高刘、小庙、农兴、合巢等11所中学共办高中预备班18班,招生1383人,复习初中课程。新仓、四合、烟墩、江夏4所初中办高中班。次年,这4校高中班停办。1972年,在肥光村建五·七大学附属中学。1973年,办河东、洪店2所初中,当年,小学初中班增至110处。1976年,在上派河北岸建肥西二中。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有3843名知识青年参加大学中专统一招生考试。1978年,在县城南陈岗头办肥西三中。1980年,建程店、界河、四十井、严店、井王、雷麻、长安、馆南、焦婆、王集、防虎和三河二中等12所初中。1981年又办苏小、沈店、城西桥3所初中。1982年,金桥中学改为职业中学。1984年办中派初中(原中派初中更名为北张初中)。1985年,全县有中学63所(完全中学14所,初中49所),乡乡有中学。教职工1815名,学生35559人。
此外,1984年起兴起私人办学,由退休教师主办的私立高中有上派镇协力中学和向明中学。1985年,这两所私立中学有5班,学生386人,教职工25人。私立初级中学有新仓乡智力中学,四十井乡保兴中学,董岗乡育贤中学,烧脉乡燎原中学,雷麻乡“五四”中学等。计8班,学生445人,教职工25人。
二、学制
中学学制初定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软定学堂章程》。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高初中各为3年。1968年秋,改为“二·二制”,高初中各2年,并将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1972年,改行“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1978年,恢复秋季始业,原春季始业的班级,延长半年毕业。1981年至1985年,每年有1校进行高中改制,农兴、肥西、三河、山南、高刘等5校先后恢复高中3年制。
三、课程
1951年前后,初中设语文、政治(时事政策、中国革命史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数学(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地理、历史、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每周31节左右;高中设语文、政治、数学(三角、几何、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体育、制图等课,每周32节左右。1958年,增设劳动课。1961年,农村初中增设珠算和农业常识课。1977年,初中一、二、三年级,每周教学时间分别为24、27和26节;高中每周为27节。地理、历史课无教材,学工学农每周半天时间。1981年以后,逐步恢复正规教学,初中每周30至31节课,高中30节左右。高中后2年每周有4节选修课。政治课:初中为《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和《社会发展史》;高中为《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1978年至1985年普通中学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表28—3单位:人

四、中学选介
肥西中学1957年创办上派初级中学,1958年设高中班,更名肥西中学。1961年成为6年制完全中学,谭云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学校发展很快。1965年有高中6班,初中12班,教学仪器设备配套,可分组做化学、物理和生物实验。图书存4万多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图书和教学仪器损毁殆尽。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1969年春,学校一分为三,部分教师和校产下迁董岗和丙子铺办中学,原校由化肥厂领导,改名化肥厂中学。1970年,张一鸣任校长,开始恢复教学秩序,定为六安地区重点中学。1985年,校舍355间,初中12班,高中15班,学生1362人,教职工109名,教学仪器设备配套,有1幢实验楼,是县内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
三河中学1939年10月,三河镇商会潘复生等人倡议,由各工商户、各氏族捐款捐产(田地和市房),筹建私立肥南中学,校长高又青。1940年秋招初一、初二年级共5个班,学生180人,1944年设高中部。1945年,学校买下省建设厅的积谷仓数十间房屋作校舍。1946年,私立励志中学并入,更名私立三河中学。是年秋,国民党军队强占校舍作军粮仓,并驱赶师生出校,学校被迫停课。后经过几个月的交涉,军队才撤出,学校恢复上课。1949年至1951年,仍为私立中学,经费开支依靠学田245石(约1225亩)租粮收入。1952年转为公办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1969年,学校一分为四,大部分下迁袁店、晓星、清平3处农村办学,原校改为三河米油厂中学,教学秩序混乱。1970年,张白云任校长,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并兴办磷肥厂1座。1975年,李兆云任校长,利用校办厂积累加上上级拨款,兴建全县第一座教学大楼。1985年,高初中21个班,学生1278人、教职工80名。三河中学为本县最早的两所中学之一,学风斐然,声绩素著。几十年来,培养出大批人才。国外知名人士有:美籍华人葛懋萱(美国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董事长)、王务兰(美国某化学公司工程师)等。国内知名人士有武汉大学教授徐宏本,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刘永生,青海省电力总工程师张安根,本省作家刘祖慈等。
聚星中学1939年10月,由汤尧召集肥西周、刘、唐、张、丁各圩户议定创办私立肥西中学,将肥西书院的3405亩田地作为校产,以书院原房屋为校舍,在原办聚星小学基础上改组为中学,并成立校董事会,名私立肥西初级中学,校长吴准伯。1940年2月招生135人,同年秋,招生125人,当年共有学生260人。校舍有瓦房90间,草房10余间,教职工19人。1941年春招生90人,全校计有6班,学生350人。1943年,7班,学生422人。1947年,学生闹学潮,迫使校长下台。1948年秋,增设高中1班,当年有7班,学生400多人。1949年暑期,学校遭土匪武装“九路军”抢劫,停办一学期。1950年春,停办高中。1949年至1951年仍为私立中学。1950年以前,学田年收租稻谷2000多担供学校开支。1952年转为公办中学,12班、学生近700人。是年秋,因原校舍不敷应用,报上级批准,迁至距原校址1.5公里处的张老圩办学至今(原校址办聚星小学)。1953年,初中18班,学生1000多人。1958年,陶春泉任校长,更名官亭初级中学,当年评为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0年复办高中。1961年,因修建聚星水库,初中一、二年级曾迁官亭街西新校上课,1962年高中部停办。1963年迁回老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1969年,学校一分为三,分出两部分到官亭、长镇办初中,原校改名聚星中学,仅1班,学生30多人,教职工10人。1985年,有高中5班,初中6班,教职工42名,学生684人。
肥西县普通中学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28—4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