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境位于华北地块南缘,淮南-许昌地震带东端,为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内部宽缓起伏的北西西向复向斜构造,东部经定远与剡庐断裂带斜接。淮南复向斜南北两翼的褶皱断裂是主要的孕震构造。自西晋元康二年(294年)至今发生过4.75级以上地震14次。晋元康四年六月(297年7月)发生于寿县、清道光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1831年9月28日)发生于凤台以及清同治六年(1866年)发生于剡城-莒县的三次地震波及市境,危害较大,震级分别为5.5、6.25和8.5,震中烈度分别为7、8和10度。
淮南建市后境内没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受邻近地区波及的中强以上地震有5次。1954年6月六安5.25级地震,1979年3月固镇5级地震,1979年7月江苏溧阳6级地震,1983年11月山东荷泽5.9级地震,1984年5月南黄海6.2级地震,市境有不同程度震感。
1971年安徽省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后,在北纬32°~34°,东经116°~118°范围内,共记录0.1级以上地震453个,其中3级以上地震13个。1976年8月13日发生在长丰县朱集附近的3.6地震,震中烈度4度,市境震感明显。1990年11月14日,市境段家湾发生2级地震,部分地区有感。
此外,1980年7月至1981年6月,九龙岗重华村出现一系列塌陷地震,最大地震级达1.2级,属非构造性地震。主要原因是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导致部分溶洞顶板脱落所致。
淮南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73年,是时淮南一中、五中建立地震测报部。1976年,有29个企事业单位自办监测站,市地震办公室安装测震仪,开始专业测报。1977年7月建立市地震台,先后开展应力、磁偏、水平摆、水氡、地倾斜和α径迹等观测手段。年底,全市有73个地震监测站,宏观哨有400多人。
1980年起对群众监测手段实行优化,到1990年仅保留化三建、淮南农场、淮南发电总厂中学、安徽造纸厂、谢一矿、谢三矿、李一矿、市气象站和龙湖公园动物园等9个群众监测站和1个市属专业台。监测手段有:测震、地形变、地下水化学(氯离子、氡浓度)、地下水动态(水位、水温)、地磁、地温、α径迹和动物观测等。
上一篇:第二节 旱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