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施工队伍分为国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个体等四种。解放前有私人开设的营造厂或分散的个体劳动者。解放后成立国营新淮营造厂,1953年4月改为市建筑公司,还有一些流动分散的个体建筑工人。1956年对私营建筑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国营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市属有建筑工程公司(国营)、市第二建筑公司(集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全市各区、乡、镇等单位陆续组建建筑施工企业,各驻淮单位也建立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市场放开后,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跨行业跨地区承包施工任务,大批外省、市、县施工队伍涌入淮南市。1990年底,全市共有建筑企业122个,建筑职工8万多人。
一、市属施工企业
市属2个建筑安装企业,1个装璜企业,1个防腐企业。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市第二建筑公司原属集体所有制,1975年,改为全民所有制,经济性质仍为集体所有制。市建筑装璜公司、市防腐绝热工程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淮南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地方中型国有综合性建筑、安装二级施工企业。能承建各种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1951年2月,市人民政府为适应机关内部修建的需要,在建设科增设一个修建小组,担负起市政府自筹基建经费的施工任务,经营方式主要采取包工包料。先后承建了红风剧场、市婴儿院工程。是时为淮南三镇最新最美的砖木结构建筑。
是年8月,在修建小组基础上成立新淮营造厂,购置淮河路西私营光华油厂座南面北的20余间草房作厂址,内设工程、材料、营业、会计4股,分木工、瓦工、油漆工计25组,建筑技术工人及短期临时工计338人。当年先后承建市政府办公楼、中百公司仓库、新华书店、合作总社门市部、医院、学校等21项工程,建筑面积达10933平方米,完成工作量25.6万元。1952年,由于建筑业务的不断扩大,购置了20马力(14.7千瓦)电动机、水平仪、自行车、平板车等设备。初期对工人实行“包件工资制”,后根据矿区定额,结合实际,对工资制度进行修订,对外承包完全采取“自碰头”的方式,根据自身力量,接受建筑任务。年末,新淮营造厂施工的工程项目已遍布全市,施工面积21087平方米,年创产值77.15万元。
1953年4月,新淮营造厂改名为市建筑工程公司,成立3个工程处,1个木工车间,有党员19人,工会会员225人。7月,承建淮南电厂价值21万元的施工任务,创造了估价流水作业法,提高了工作效率,设计成本降低12%,并且节约了原材料、运输费,添置了生产工具。当年劳动生产率为2783元/人,竣工房屋面积14369平方米,创产值88.08万元,上缴利润14.47万元,比1952年增长7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4万元,流动资金3.7万元,施工项目有31处之多,不仅遍布全市,还延伸到阜阳、寿县、定远炉桥等地。同年,开始逐步加强了计划经营和计划经济管理。1953~1963年,共完成工作量3396万元,竣工房屋面积49万平方米,职工人数1960年达2783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工人夜以继日施工,生产率高达4510元/人,利润总额344万元。
1961~1963年,基本建设下马,人员精简,连续3年亏损。1964年全市建筑任务增多,年利润总额为123万元,摘掉了亏损帽子,还清了26万元的银行贷款。1965年,实行公司、施工队两级管理,一级核算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业深受影响,基建程序被打乱,企业管理瘫痪,技术人员下放。到1977年底,7年间完成工作量3879.5万元,竣工房屋面积345061平方米,职工人数均在2000人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在1700~2900元/人之间徘徊。期间,市建筑安装公司曾于1969年10月并入市劳动建筑管理站,次年11月恢复。1972年起,建筑业施工技术发展,工业厂房的预制化、装配化和机械化施工水平均有所提高,新建市政府、市委大楼等高层建筑,一度摘掉亏损帽子,这是自1966年以来唯一的盈利年。
1978年6月至1983年5月,市建筑公司改名为市建筑工程局,市第二建筑公司改属市建筑工程局领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积极探索经营体制改革的路子,修订各项规章制度,生产、经营、技术、质量、行政、职工教育等管理系统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制度均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在省内建筑行业中首批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对外改为一揽子总承包,凡是建设准备单位委托的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土地征购、规划设计、建设准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器材采购到竣工投产,都列入总公司的经营服务范围。对内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包预算、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包效益。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78~1982年的5年间,共完成工作量6136.45万元,竣工面积424816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978年为3252元/人,1980年上升到4300元/人,利润总额1978年为14.45万元,1979为41.02万元,以后3年均在百万。
1983年11月,改革了机构体制,简政放权,对所属各公司、厂层层签订《经济承包合同》,试行责任制考核办法,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同时改革了分配制度和人事用工制度,在内部还试行了招投标,预算包干制,取得较好的效果。1984年底共完成建安工作量2052.12万元,竣工面积111311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5917元/人,利润总额65万元。
1985年4月,为企业发展需要,将市建筑工程局改名为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同时组建市综合开发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0月,撤销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成立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包总公司,下设9个独立公司、厂、处,为一级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并具有法人地位。但由于未取得省建设厅资格审查证书,建筑安装工程承包总公司不久撤销,又恢复为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
1985~1987年,连续3年获安徽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在全省化工基建评比中获先进施工单位称号。1990年,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净值893万元,装备总功率5910千瓦,年平均施工生产能力3000万元。
近40年中,市建安总公司由300余人的小厂,发展为拥有5000余名职工(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300人左右)的中型建筑企业。总公司下辖第一、第二、第四建筑公司和安装公司、机械施工公司、防腐绝热公司、建筑装璜公司、木材加工厂、水泥预制构件厂、装修队、劳动服务公司、建材物资供应处、中心试验室、设计室等14个生产单位,还附设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职工医院、职工子弟小学。共完成工作量3.2亿元,竣工房屋面积220万平方米,利润总额993.46万元。199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53年增长1.4倍。
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还先后在省内12县承担过煤炭、电力、机械、化工、轻工、纺织、交通运输、商业、文教卫生、钢铁等行业近3000多项工程的施工任务,13次派出工程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参加过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以及法国的援建任务及承建工程。
〔淮南市第二建筑公司〕国营二级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位于国庆中路。1965年5月17日,以田家庵区建筑工程队为基础和大通、谢家集、八公山区建筑队合并成立“淮南市房屋修建合作社”,各建筑队人员原班不动,隶属关系由各区转归市城建局统一领导,经济性质为集体所有制。1968年,市房屋修建合作社分为“淮南市基建大队”和“淮南市向阳建筑队”。1970年又合二为一,改称为淮南市建筑工程队,下设一、二、三连,木材加工厂。1971年5月在大通路中段筹建预制厂,占地面积3286平方米。1975年10月,市建筑工程队更名为市第二建筑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仍隶属市城建局。一、二、三连改称为第一、二、三施工队,年底又组建了第四施工队(学员队),第五施工队(水、电、油漆)。同时有506人划分到淮南化肥厂,成立化肥厂建筑工程队,直属化肥厂领导,集体性质不变。
1978年,市建筑工程局成立,市建二公司划归建筑工程局领导。市建工局撤销后,市建二公司由建安总公司代管。1984年,划归市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原一、二、四、五施工队也相应改称为第一、二、三工区,水电安装工区,第三施工队撤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劳动服务公司。1985年,分别由一工区、三工区抽出一部分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组建了直属一队,直属二队。
市建二公司1987年被审定为部颁二级建筑施工企业。之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施工任务减少,随之生产经营出现低潮。1990年末,公司下设16个职能科室,辖4个土建工区以及水电安装工区、预制构件厂、木材加工厂、钢筋施工队、劳动服务公司、汽车队等10余个独立核算单位和沙发厂、幼儿园、卫生所、建材商店等附属单位,有固定职工1420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副。退休职工305人,管理人员358人。有技术职称的175人,占职工总数的12.2%。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25人,技术员42人;经济师12人,助理经济师27人,经济员27;会计师4人,助理会计师18人,会计员6人;助理统计师2人,统计员2人。
截至1990年底,公司共有生产经营场所109617平方米,其中生产加工占用43823平方米,营业占用为23923平方米,仓库占用32885平方米。有施工机械设备378台(件),总功率3110.07马力(2285.9千瓦),原值205.59万元,净值123.2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755万元,净值523.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421万元,净值326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的55.7%。
1975~1990年累计完成建安工作量14380.39万元,累计完成竣工面积696548平方米。
二、驻淮施工企业
市境有驻淮大型建筑施工企业5家,从50年代起,陆续来淮南承担电力、化工、煤炭、铁路等建设工程并扎根于淮南。化工部第三建设公司应淮南化工总厂的建设需要于1958年进驻淮南,安徽电力建设第一、第二公司则是因为田家庵、平圩、洛河发电厂的建设需要先后进驻,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因国民经济的调整而迁至淮南,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则是为了淮南铁路复线建设而移驻淮南。这些驻淮施工企业级别高、队伍庞大、设备精良、专业性能强、资本和技术实力雄厚。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具有一级资质,主要从事各类工业、民用建筑及安装的大型专业化施工企业,有职工3181人,其中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各类专业管理人员375人。公司下设上海、深圳、珠海、宁波、北海、武汉、皖东、皖北等12个土建分公司,一个装饰公司,一个水电安装处,一个机械化施工处。拥有固定资产6730万元,流动资产24600万元,大中型机械设备1008台,总功率15600千瓦,年建安施工能力8亿元。具有承接各类工业、民用建筑、高层建筑、高级宾馆、大型公共设施及道路、桥梁等综合施工手段和能力。
中建四局六公司1952年始建于湖北武汉市,1958年奉命调入广西柳州参加柳州工业区建设,随着广东茂名工程管理局的组建,公司划归茂名工程局建制并改称为“建工部茂名工程管理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60年,公司主要施工队伍成建制调迁贵州支援西南三线建设。1962年,公司又划归西南工程管理局建制,更名为“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公司总部迁驻贵州贵阳市,后又迁往贵州都匀市。
1965年,建工部将六公司及原中南、西南、东北调入贵州的一些建筑安装企业合并组建成“建工部第四工程局”,公司亦更名为“建工部第四工程局第六建筑工程公司”。1970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变更,中建四局六公司又先后更名为“国家建委第四工程局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国家建工总局第四工程局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1978年,中建四局六公司从贵州成建制调来淮南,参加“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主要承担年产300万吨特大型矿井潘一矿地面工程施工任务,公司总部随之迁驻淮南市。1982年,进行企业整顿,政企分开,组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1985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筑业打破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中建四局六公司在承担潘二、潘三、谢桥矿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向外开拓经营。在国内,先后承建了江西南昌广播电视中心、浙江杭州广播电视中心、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珠海鸿景花园、中山中垦广场、上海长风高层商住楼、海兴广场、北海火车站等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国外,承包了也门农田项目工程,并参加了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美国、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其中,承建的潘一矿地面建筑群体被中建总公司评为优质工程。
中建四局六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依靠科技进步,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曾先后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采用了液压模、爬模、飞模、沉井、打入桩、钻孔灌注桩、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桁架、空心球节点焊接和钢筋电渣压力焊等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施工技术优势。
〔化学工业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国家大型化工建筑、安装综合性施工企业。1962年12月8日应淮南化肥厂的兴建而成立,称化学工业部淮南化肥建设公司,主要安装技术骨干力量来自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设公司。次年2月,淮南通用机械厂并入。8月,省建筑厅淮南直属公司划入。10月,又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调来部分骨干。
1965年3月,改名为化学工业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至1965年末,淮南化肥厂一期工程完工,建成5万吨合成氨系统。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了江西氨厂、赣江化肥厂、星火、燎原国防工厂及一批小化肥厂,并开始承建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工程。至1978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和化肥厂先后竣工,质量总评为优良。1980年前后,承担了7个省市、47个市县、103个单位的建设任务。1982年总产值为3255.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34元/人。
1984年以后,主要承担扬子乙烯工程聚乙烯装置、江西氨厂改产尿素工程及铜陵磷铵工程施工。1985年总产值为6619.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04元/人。
化三建公司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建筑结构中推广使用钢模板、钢支撑、钢扣件等技术,高层建筑采用“随升井架液压滑升模板”工艺,并研制成功无收缩水泥,用于安庆石化工程。在锅炉、压力容器、管道、钢结构安装焊接施工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施工中运用片装、带装、节段装等多种工艺。施工中建立了压力容器保证体系,编制了73种施工技术规程。1985年4月,获劳动人事部一、二、三类压力容器现场组焊许可证。1978年,化三建首创的再生塔烟气发生器热处理工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球罐整体热处理工艺、定型组合钢模板成套技术应用等5项成果获化工部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0年,化三建公司共有职工7382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897人,拥有大型施工机械1354台。
三、淮南矿务局所属施工企业
淮南矿务局系统除直属的安装、九十七、四十二、三十九、九十六、凿井、建井、铁路运输等8个工程处(详见煤炭工业编)外,为安置富余人员和解决各矿、厂、公司自建任务,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先后组建矿(厂)属集体建筑企业29个,1985年还组建了李嘴孜矿河防建筑公司。矿务局系统集体建筑企业31个,其中二级土石方企业2个、三级施工企业4个、四级施工企业14个,非等级企业11个。
淮南矿务局辖一、二、三级建筑施工企业简明表

四、其它施工企业
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和解决就业问题,市辖各区1957~1976年陆续成立了集体性质的施工企业,到1990年,各建筑施工企业得到较大发展,陆续取得部颁三级建筑安装资质,主要从事建筑安装、装饰和水泥预制、木材加工、钢门窗制作。
淮南市区辖建筑施工企业简明表

企事业及街道施工企业简明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