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发展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淮南市委员会,筹建于1951年。当年12月成立了直属民盟安徽省委的临时小组,程志清任组长。1952年,临时小组改建为直属小组,由汪耀中任组长。当年又先后从外地调来3位盟员。在芜湖进行思想改造学习中,经盟省委批准吸收2人入盟。1953年,盟员增至16人。根据盟务工作要求,推选魏宗德为副组长。1954年春,直属小组划为九龙岗、田家庵两个学习小组,由魏宗德、汪耀中分别担任组长。不久,按照盟省委的指示,直属小组进行改选,孙东莱任组长,汪耀中、方执中为副组长。1955年,盟省委根据淮南市的具体情况,决定建立民盟淮南直属支部。3月,盟省委组织部长王铸之专程来淮,与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研究人事安排事宜,指定舒耀南、孙东莱分别担任主委、副主委,汪耀中任组织委员,郭兴安任宣传委员,方执中任委员兼秘书。直属支部成立后,为建立民盟淮南市委作准备。从1956年秋到1957年夏,先后发展39人入盟,是时,盟员已达55人。1959年盟支部进行改选,刘问樵、孙东莱为主委、副主委。1962年进行改选,朱以钺当选为支部委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盟组织停止一切活动。1980年1月,民盟淮南直属支部召开全体盟员大会,恢复盟务工作。是年,盟支部机关干部调回工作。同年3月,召开盟员大会,选出刘问樵、陈福廉为正、副主委,成立了田家庵、洞山、泉山、九龙岗、谢家集、八公山6个小组。1981年底,经盟中央批准,决定成立民盟淮南市委。1982年6月,民盟淮南市委员会成立,陈迪武为主委,刘问樵、孙东莱为副主委,建立了田家庵、洞山两个支部。1983年又建立了大通、谢家集、八公山3个支部和泉山、一中两个直属小组。盟市委机关设办公室,孙东莱兼任办公室主任。
1987年7月,召开第二次全体盟员大会,选举陈迪武为主任委员,钱让为副主任委员。
淮南市民盟组织建立后,从1951年到1955年盟员由3人发展到55人。1957年,整风运动时期,由于“左”的错误影响,使反右斗争扩大化,24人被错划为右派(占44%),盟组织也陷入瘫痪状态。1959年,盟支部重新建立后,由于盟员心有余悸,组织生活比较沉闷。1979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关怀下,盟组织恢复活动。1980年,民盟淮南市直属支部调回机关干部,重建办事机构,恢复盟务工作。至1984年,盟员已有126人,1990年底增至138人。下设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师专、教院、矿院、矿务局8个支部和一中、泉山两个直属小组。
1951~1990年,共召开了7次全体盟员大会。
二、主要活动
1951~1954年临时小组和直属小组时期,盟员比较少,主要活动是组织巩固和思想教育,舒耀南被推选为市第一届人民代表,魏宗德被推选为大通区人民代表。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受到重视。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于1952年建立后,经常召开盟员座谈会,并深入盟员所在单位了解盟员思想表现情况,然后转达盟组织,充实了盟组织的生活内容。
1955~1957年,市民盟成立直属支部,基层组织相继建立,工作开展比较有生气。特别是1957年,盟员根据盟中央要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积极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的要求,抱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在鸣放中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是年,有8位盟员担任市政协委员,舒耀南任市政协副主席,刘问樵任市人大代表兼人民委员。这一时期,盟员思想活跃,工作积极。
1979年以后,市民盟响应党中央“广开学路,多方办学”的号召,先后创建了光明学校、泉山职业学校、大专中文走读班(学制三年)、家用电器维修班、艺术重唱团、北京经济函授大学淮南分校等,先后毕业、结业学生、学员达2300人。市民盟还创办了科技经济咨询服务中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市民盟组织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工作以后,协助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落实政策工作。16位被错划为“右派”的盟员,1980年已全部得到改正,子女受株连、住房被没收、财产被查抄、工资欠发等不公正待遇,经盟组织努力,已获得解决,或给予补偿。
40年中,盟员中有68人先后被推选为历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盟员中受到各种奖励达216人次,其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受到各种奖励为202人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