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宣统二年(1910年)大通煤矿兴办时,租借舜耕山下倪家瓦房前土地开矿。民国19年(1930年),淮南煤矿局以一号井、二号井为一分矿,三号井、四号井为一分矿,中间有铁路线通过,并分别至煤仓。民国36年5月,八公山煤矿开工兴建,12月建成一、二号井,简易投产,矿井规划未及实施淮南即告解放。解放前夕淮南煤矿主要沿舜耕山一字排列,东有九龙岗东矿、西矿,中间是大通煤矿,西有洞山煤矿,为九龙岗矿的组成部分,八公山煤矿只是开了个头。
建国后,国家对淮南矿区的煤炭藏量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对矿进布局进行了规划。
一、淮南矿区
建有矿井11对。1964年底,矿井布局完成,设计年生产总能力为855万吨。矿井分布在舜耕山、八公山(包括谢家集、李郢孜,下同)、二道河3个地区。
〔舜耕山区〕位于东部,是淮南煤矿开发最早的地区,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到民国19年(1930年),建有大通、九龙岗2处矿井,到民国37年,大通矿年设计能力为75万吨;九龙岗矿解放后经过3次改扩建,到1963年设计能力为75万吨。两矿合计能力150万吨。
〔八公山区〕位于中部,从民国36年到1958年,建有新庄孜,谢家集一、二、三,李郢孜一、二,毕家岗7处矿井,经过开拓延深,到1964年底,年设计能力达585万吨。其中新庄孜150万吨;谢家集一、二、三、李郢孜一矿各90万吨;李郢孜二矿45万吨;毕家岗30万吨。
〔二道河区〕位于西部,从1958年到1964年,建有李嘴孜、孔集2处矿井,年设计能力为120万吨(李嘴孜30万吨;孔集90万吨)。1983年8月,安徽煤炭工业公司规划对淮南矿区9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按3个区段集中合为3对矿井。
谢李地区。逐步报废谢家集二、三,李郢孜一、二4个矿,其深部煤藏量全部并入谢李深部大井开采,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
新庄孜地区。报废毕家岗矿,其深部并入新庄孜矿,扩建能力为240万吨。
孔集地区。报废李嘴孜矿,其深部并入孔集矿,生产能力维持在90万吨。
上述3个地区要新凿井筒7个,新建开拓延深矿井3处,能力450万吨。
二、潘谢矿区
1972年2月,安徽煤矿设计院规划潘集地区建4处矿井,年设计能力990万吨(潘集一矿、潘集三矿各300万吨;潘集二矿240万吨;潘集四矿150万吨)。是年5月,此规划获得安徽省委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审批增至1050万吨(潘集一矿、二矿、三矿各300万吨;潘集四矿150万吨)。
1982年4月,应安徽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科协派出以华罗庚为首包括煤炭、电力等12个学科的专家,来淮南煤矿考察论证,提出论证建议方案,是年9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按照这个方案建设规模是:在1995年以前,共开工新矿井10处,设计能力为3250万吨。
70年代开工建设潘集一、二、三3处矿井,设计能力900万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工谢桥、张集两处矿井,设计能力800万吨;建成潘集一矿300万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工顾桥、桂集、潘四3处矿井,设计能力950万吨;建成潘集二矿、潘集三矿2处矿井,设计能力600万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工丁集、刘庄两处矿井,设计能力600万吨;建成谢桥、顾桥、张集、桂集、潘集四矿5处矿井,设计能力175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丁集、刘庄矿井两处,能力600万吨。
以上规划建设的10处矿井,井巷总工程量为70.3万米,土建竣工面积235.97万平方米,开凿立井筒51个。新区要求洗选加工与矿井建设统筹同步,力争做到洗煤厂与矿井同时建成。由于国家缩减基本建设投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除谢桥矿井如期开工外,张集、顾桥、桂集、潘集四矿尚未开工。
三、新集矿区
新集矿区原称罗园矿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1984年10月6日省煤炭厅批复同意划归淮南市规划开发。1990年,省煤炭厅同意扩大矿区开采范围,9月,中国地方煤矿公司长春会议将新集矿区列为全国地方煤矿15个重点开发矿区之一。
矿区规划建设新集、花家湖、八里塘、连塘李和罗园5对矿井,设计能力510万吨。
淮南煤矿开发及规划图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