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朝初年,当地居民就在舜耕山一带沿着煤层露头采煤,生产规模很小,全靠体力劳动,井下用油灯照明,使用铁镐刨煤,背筐、抬筐运煤。以附近村庄倪姓从事合伙开采居多。19世纪末,开发矿业重新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宣统二年(1910年),烈山煤矿总办萧县人段书云、涡阳人牛云桥合办大通煤矿公司,年产煤2700吨左右,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寿州光复,大通局势一度混乱,采煤停止。民国元年(1912年),怀远人林庚臣再邀段书云合作办矿,民国7年,始购置汽绞车、锅炉、水泵等机械设施,装备大通煤矿二号井,煤炭生产逐步迈向近代水平。民国19年国民政府组建淮南煤矿局于九龙岗,先后建九龙岗东、西矿,民国20年开始出煤。是年大通煤矿生产能力已超过10万吨,大通、九龙岗两矿合起来,生产能力达到16.8万吨。至民国26年,两矿生产能力已超过104万吨,是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
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煤矿后,由日本财阀三菱、三井矿业会社吞并淮南煤矿,对煤炭资源极尽掠夺之能事。在煤炭开采上采肥丢瘦,回采率不及40%,沦陷期间共被掠夺或断毁的煤炭资源达1230万吨。大通、九龙岗两矿在日本侵略者手中经营7载,共产煤4284823吨。
日本投降后,光复后的矿井险象环生,井下风道时断,水仓淤塞,巷道坍塌、井身歪斜。民国34年(1945年)10月1日成立矿区督处,积极组织复工,排除险情和困难,当月即产煤8381吨,12月产量达到26000余吨,工作效率日渐提高。10~12月,淮南煤矿产煤55849吨。民国37年八公山煤矿初步建成并简易投产。至淮南解放,矿区3座煤矿年产煤炭已恢复到抗战前百万吨水平。
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生产。华东局、皖北区党委,组织调运9.2万根坑木和125万公斤粮食,解决复工面临的困难,淮南煤矿特别区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也积极帮助解决粮食和坑木供应。在肃清匪特破坏的同时,组织当地农民夜以继日,车推驴驮、人挑肩扛,如同支前一样络绎不绝,10多日内送来坑木2万余根,缴纳公粮10余万公斤。同时,邻近各县又陆续送来坑木9.3万根,拨粮150多万公斤。各方热情支援,矿工大受鼓舞,2月25日,淮南煤矿发布复工布告,3月1日全面恢复生产,当日出勤人数即达3372人,当月出煤22802吨,4月份增至58314吨,5月份再增达97421吨,6月份产煤再创纪录为123383吨,超过解放前最高月产122563吨纪录;最高日产煤达到5521吨,也超过了解放前日产4476吨的最高纪录。到年底,出煤121.5万吨。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华东地区煤炭需量日增,淮南矿区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在加快老矿井更新改造步伐的同时,从1951年起即着手新矿井建设,煤炭产量连续翻番。三年恢复时期平均年产煤炭239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平均产煤提高到343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平均产量为1294万吨。其中1960年为161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年调整时期,为缓和高强度开采造成的采掘比例失调、接替紧张的被动局面,重点加强开拓掘进。年均产量下降至957.5万吨。“文化大革命”初期,部分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生产秩序发生严重混乱,产量急剧下降。1967年仅产煤456万吨,为设计能力的一半左右。1968年以后,由“停产闹革命”的口号改变为“抓革命、促生产”,产量逐步回升。1970年以后连续4年再破年产千万吨大关。1978年、1982年,淮南最早开采的大通煤矿、九龙岗煤矿因采竭报废,1983年新区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矿投产,矿区生产能力基本上维持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其中第五个计划时期煤炭产量年均947.6万吨,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均产量为881万吨。到1990年,淮南矿区有生产矿井10对,设计年产1125万吨,实际产煤1005万吨。
在生产活动中,煤矿工人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逐步改进了开拓方式,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提高了掘进、采煤、运输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劳动条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开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