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电化厂位于田家庵区东部,占地总面积12.6万平方米,是国家计委和化工部于1969年确定在全国布点建设的30家小烧碱厂之一。1972年由省燃化局批准兴建,隶属淮南市化工局(后为市化学工业公司)。到19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800万元,化工产品9种,完成工业总产值1760万元,上交利税298万元,职工877人的国有中型化工厂,成为市骨干企业。
电化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烧碱3000吨、电石6000吨、聚氯乙烯3000吨、液氯335吨及部分盐酸、次钠等产品,并以聚氯乙烯作为终端产品,国家总投资500万元。工程项目由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设计,市第一建筑公司和化工部第三建设工程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建。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工程建建停停。除电石产品于1974年4月建成投产外,一直拖到1979年,全厂土建和设备安装才基本竣工。氯碱生产装置于1980年4月全部建成投用,其运行的主要设备为24台虎克8型电解槽,由于生产不正常,当年仅产烧碱773吨。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由于投资有缺口,直到1982年10月才建成投入试生产,当年产PVC树脂124吨。由于试车投资过大,设备装置质量差,产品质量和销路都不好,因而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前后又进行过4次试生产,均未能连续运转下去,聚氯乙烯车间的许多设备腐蚀报废。1983年,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兴办了附属集体小厂永兴化工厂,生产过磷酸钙和无水氯化钙(年产量分别为1500吨和1000吨),解决了30余名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
1984年,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积极开发新产品。在主变电所新建了2#整流系统,使电解槽增加到60台,烧碱年产量由原来的3000吨增加到6000吨,其间还配套进行了蒸发系统的节能改造,实现了增产降耗的目标。1985年1月利用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富余生产能力,开发了节能新产品溶解乙炔,仅用3个月建成投产,新产品经鉴定质量符合部颁标准,获市新产品开发三等奖。
1985年电化厂在管理上实行厂长负责制、干部聘用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1万元,上缴利税124.2万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实现利润24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甩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根据化工市场氯碱产品需求增长的有利形势,1987年,用产品融资300万元,先后进行了烧碱万吨能力扩建改造和万吨烧碱蒸发节能技术改造,使烧碱生产能力初步形成规模效益。为了与树脂深加工配套,从奥地利引进一套塑管生产线,开发了年产1500吨塑料管材新产品。1989年,又进行了万吨电石的技术改造。通过上述技改技措的实施,淮南电化厂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由70年代的1个发展到9个;产值由70年代的100万元左右增长到1000万元左右;1989年上缴利税332万元,步入了市百万利税大户行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