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有机化工厂地处西郊东津渡路北侧的文山脚下,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61.7万元;职工26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属国营小型化工企业,是国家化学工业部生产精细化学品苯酐的定点厂家。
有机化工厂原名红卫涤纶厂。1970年4月,为发展淮南地方化工,填补精细化工产品的空白,市革命委员会决定上一套年产200吨涤纶树脂生产线。市财政拨款交给集体所有制的红卫木器厂,创办红卫涤纶厂,实行一套班子管两个厂的管理体制。年底,分批派人去苏州、南京等地培训学习,请无锡市专业设备制作厂技术人员到现场制作大型非标设备。经过8个月的制作、安装、调试,一期工程中的苯酐车间粗制工段、精制工段、锅炉水处理工段、供变电仪表工段和机修工段全部建成。1971年10月23日,年产600吨苯酐半成品装置投入正常生产。1972年,市化工局对红卫涤纶厂进行归口管理。1975年5月,第二期工程与涤纶树脂配套的转位车间、对位车间和树脂造粒车间竣工。1976年12月,市红卫涤纶厂更名为淮南市涤纶厂。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具有7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的焦化工艺生产涤纶树脂,被石化工艺生产涤纶、维尼纶所取代。企业立即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并安装直径1.5米氧化炉。1977年5月1日,经试生产后转入正常生产,苯酐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由于苯酐生产污染严重,省、市计委决定将涤纶厂从闹市区迁往市郊的文山脚下,1980年10月,完成新厂建设和设备搬迁并恢复了苯酐生产。同年8月,涤纶厂更名为淮南市红卫化工厂,1983年7月与红卫木器厂分离。1984年自筹资金28万元,从重庆市长寿化工厂引进一套年产200吨的氯丁胶乳沥青生产线,当年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批量生产并通过省级产品鉴定。1985年4月,红卫化工厂更名为淮南市有机化工厂,当年生产苯酐1195吨、氯丁胶乳沥青74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3万元,实现利税45.6万元。
1986年3月,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系引进一套年产500吨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技术,当年投产,产品投放市场很受欢迎。1987年4月,利用苯酐进行深加工,开发增塑剂产品。自行设计并安装了一套年产1000吨二丁脂生产线,10月投产。11月,筹集资金30万元,兴办了有机玻璃钢制品厂,利用本厂生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做原料,生产各种型号的玻璃钢瓦片和与树脂配套的固化剂、促进剂。
1988年,市有机化工厂生产苯酐1159吨、氯丁胶乳沥青62吨、不饱和聚酯树脂124吨、二丁酯469吨,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0万元,利税64.9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经济效益。媵飞牌苯酐、氯丁胶乳沥青,日升牌191不饱和聚酯树脂分别获省优称号。1989和1990年,因产品滞销,企业发生经营性亏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