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煤矿机械修配
民国20年(1931年),九龙岗东矿一、二号井和西矿三、四号井陆续建成投产,为适应矿井设备修理的需要,淮南煤矿局在九龙岗建立修理机厂。民国24年淮南煤矿局将修理机厂与矿井自备小发电厂、绞车房、锅炉房等合并,更名为煤矿局井口修理厂,只有5马力内燃机和老式皮带车床、钻床各1台,可修配小型齿轮、车轮、轴瓦等配件。民国27年日军占领淮南矿区,将井口修理厂改为中央工场,有职工200余人,老式皮带车床10余台,工厂设有车、钳、铸、锻、铆、起重、电工等班组,主要承担矿井机械设备保养和维修。日军投降后,中央工场更名为中央机厂。淮南解放后,为适应淮南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提高机械修配能力,决定扩大中央机厂的规模,在蔡家岗另建新厂,并将蔡家岗矿(现谢一矿)修理厂人员及设备全部移交给中央机厂。是时工厂有职工290余人,设备40余台。1951年5月,中央机厂更名为淮南矿山机械制造厂,设有机械、铸工、铆工、锻工等4个车间。1952年厂建筑面积增至2.0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4.4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0.8万元。至此由机械修配为主转为以生产煤矿机械设备为主。
随着淮南矿区的开发和机械设备的不断增加,为满足煤矿机械设备维修的需要,淮南矿务局于1953年在大通煤矿井口修理厂的基础上,新建机械总修理厂(现矿务局望峰岗机械厂),有职工120余人,主要设备10余台。设有车钳、铁铆、翻砂3个车间和电修、起重2个小组。承担机电设备简单修理,制造工艺不复杂的机械配件。到50年代中期,人员设备相应增加,技术力量扩大,厂房设备已不能满足煤矿机械修配的需要。1956年淮南矿务局向煤炭部提出兴建淮南中央修理厂。1958年动工兴建,1959年完成迁厂工作并投入生产。为增强煤矿机械修配能力,淮南矿务局于1970年在大通煤矿旧址兴建大通机电修配厂,1973年对机械厂进行扩建及技术改造,扩建后的厂区面积达32.27万平方米,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88.087万元,净值1915万元;主要设备519台,其中金切机床221台、锻压设备64台、动力设备74台、起重运输设备118台、热处理设备25台。到1985年矿务局机械厂、矿务局大通机电修配厂有职工46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8人,有固定资产原值3524万元,净值3310万元,有设备828台。主要承担矿务局各矿、厂机电设备的大修及部分中修、恢复性修理和机械配件的制造,还承担全局矿井延深工程全部非标准件的制造及煤炭部网点配件的制造任务。1957~1986年,煤矿机械总修理量为1.36万吨、2.59万台,各种机械配件产量5.09万吨,修复电机1.44万台、变压器1348台。
二、地方民用机械修配
市地方机械工业始于民国36年(1947年),为承担米厂、油厂、烟厂等小型轻工机械维修和保养,资本家赵锦林筹建机械厂,时有2台简易皮带车床和1台旧钻床。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该厂被纳入公私合营轨道。同期田家庵又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主的淮光铁业社(现市标准件厂),随后手工业合作化兴起,公私合营机械厂吸收了几家铁业社的大炉店,组成机械修配厂,成为全市第一个地方国营机械厂,主要从事简易民用机械修理和加工煤矿用道钉、垫板等。时有职工百余人,厂房2000平方米,设备陈旧。随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新式农具日益增多,机械修配力量不能满足需要。1956年秋,市人委派员前往上海等地招收技术工人,同时增添了部分设备,民用机械修配力量得以充实。
50年代后期,由于大上钢铁工业,促进了地方机械工业发展,此间先后成立的通用机械厂、农机厂、铸造厂、车辆厂、工具厂等,主要承担冶金、化工、轻工等行业机械修配和农业机械维修。60年代初期,钢铁工业下马,市地方机械工业随之走下坡路,职工下放,工厂靠开设一些小型机械修理门市部维持生产。1963年为加强机械修配力量,在车辆厂的基础上兴建了市机械修配厂(现淮南印刷机械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多数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
70年代,由于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地方机械工业除开发系列机械产品外,仍担负着为煤矿、电力、化工等工业企业的机械设备修配和零配件的制造,从1970~1990年的20年间,仅市3家地方机械企业就为煤矿机械提供配件2045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