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淮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建材资源。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都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石料、石灰的天然资源。经勘测,可供生产水泥用的石灰石约1.5亿吨,主要分布在上窑、大通、五层山、黑山、老鹰山一带。大理石储量约6000万立方米,有六大类十几个品种。加上煤矿开采排出的矸石、电厂排出的粉煤灰等资源,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淮南的建材工业历史较为悠久。据《怀远县志》记载,早在600多年前,上窑就有“土人斫石烧灰”。石料开采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煤矿和铁路建设而兴起。但直到淮南解放前夕,建材业基础仍十分薄弱,工艺落后,设备简陋。1949年,只有田家庵周围和九龙岗、大通、洞山、八公山几家土窑进行砖瓦生产,年产红砖370万块、瓦12万片,九龙岗小东山和大通南山无组织地进行山石开采和石灰煅烧。全市建材总产值仅12万元。
淮南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材工业也得到发展。1949年第二季度,淮南路矿局为了恢复煤炭生产,成立八公山砖瓦厂,10月动工兴建省内第一座34门轮窑,1950年4月竣工投产。红砖生产沿用传统的手工制坯、自然干燥方式。1951年安装1台制砖机,日产砖坯3万块。1954年生产红砖200万块。1956年,在合作化运动中,从事建材业生产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从业人员达1485人,年产红砖4157万块、平瓦及小灰瓦179万片、石灰479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93万元。
淮南冶金工业在1958年“大办钢铁”热潮中诞生。市政府成立冶金局,各系统、各大单位建小高炉炼铁。仅在田东的东风钢铁厂就有60余座8~13立方米小高炉,职工数千人,有铁路通往厂区,因炼出的铁质次量少,不久陆续“下马”。由于处于“大跃进”时期,砖瓦、石料、石灰、水泥需量急增,建材业利用落后的设备,采用人海战术扩大生产。1958年,省公安厅在大通南山筹建水泥厂,矿务局在九龙岗开始生产水泥支架。同时,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洞山红星砖瓦厂、八公山红卫轮窑厂、九龙岗石料厂3个地方国营建材厂。省劳改局所属的市轮窑厂也转交给地方。这时,全市有轮窑5座,制砖机5台,但大部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进行季节性生产。采石业仍处于人工凿眼、肩挑人抬、独轮车推的落后状态。生产的水泥是无标号或低标号产品。是年,全市产红砖7275万块、瓦77万片、石灰2.07万吨,产值896万元。1959~1962年,各项建设停滞不前,一批建材企业下马,仅有市轮窑厂勉强维持生产。1964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建材工业又重整旗鼓,招收工人,维修设备,开始生产。元气方复,1966年又遭受“文化大革命”之乱,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1968年,生产水泥1.44万吨、红砖3982万块、瓦161万片、片石6.51万立方米、石灰16793吨、石碴2.23万立方米,总产值471万元。
1970年,淮南煤矿钢铁厂恢复生产。此后,钢铁产量多数年份维持在3万吨左右。70年代末,又开发了铸铁管、钢门窗等产品。1978年6月成立市建材工业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建材工业蓬勃发展,厂矿、街道、乡镇、个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大办建材企业。到1980年,全市建材企业达204家,其中全民企业18家、集体企业9家、乡镇企业141家、其它企业36家,全部职工2.8万人,总产值4077万元,建材产品的品种增加到19个。这一年,生产水泥11.9万吨,砖3.1亿块,瓦586万片,油毡2.18万卷,民房构件7501立方米,电杆1.35万根,涵管35公里,石棉瓦11万张,石灰19.5万吨,石料86万立方米,建陶3.6万件(含凤台县)。
1983年市建材工业局改为建材工业公司。建材企业深化改革,推行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7年,在4个全民1个集体小型企业中实行了租赁经营。市建材系统先后成立了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建材设计室、建材供销公司、建材工业职工学校(技工学校)等,形成了一整套建材生产、销售、科研、教育、监测、设计、管理体系。截至1990年底,全市有建材企业176个,其中全民企业14个、集体企业133个、其他企业29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0724万元,实现利润798万元,从业人员2.44万人。建材产品达20多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