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计划统计
〔计划〕从1955年公私合营至1962年,淮南陶瓷业规划及生产计划由市政府编制、下达。1963年起,淮南瓷器厂、上窑缸厂各自独立编制、执行计划。瓷器厂设生产技术科,负责生产计划、生产统计、生产调度、报表统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根据《工业七十条》,促进了计划管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计划管理不断完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陶瓷工业计划管理属生产指挥部,陶瓷企业计划管理工作一度混乱。1975年6月,瓷器厂设生产计划科,负责规划、基建、统计等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瓷工业逐步冲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的束缚,从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把各项工作纳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生产计划依据市场信息,以销定产,产品品种不断更新。1980和1985年,淮南瓷厂分别编制了到2000年的发展规划和《1985年~1988年厂长任期目标管理规划》。至1990年,形成了以计划、生产、技术、财务、人事为主体的厂-分厂-车间三级计划管理体制。
〔统计〕公私合营以前,淮南陶瓷企业没有统一的统计机构。公私合营以后,统计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1955年上窑缸厂成立生产股后,股内配备了统计员,在基本建设、技术安全、生产调度、劳动工资、物资材料、财会等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主管部门规定的统计报表,按业务范围归口负责统计,由生产股汇总上报。
1958~1962年,统计工作“为政治服务”,统计方法以典型调查为主,“既算经济帐,又算政治帐”,造成某些统计数字严重不实。1962年后,贯彻执行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和《统计工作试行条例》,新合并的淮南瓷器厂统计基础工作日趋健全,把全面调查作为统计部门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文化大革命”期间,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82年恢复建立统计工作网,开始对历年统计资料进行分类、建卡。
1983年《统计法》颁布后,陶瓷企业加强了基层统计工作,统计资料达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要求。同时还整理了月份产量产值完成情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全部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量月报及淮南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等报表供厂领导参考。1990年底,淮南瓷厂共有生产、安全、基建、财务、代销、劳动人事各类统计报表25种,其中上报15种,同时将统计年报打印成册,发至各科室部门,使之了解生产、经营情况。
二、资金成本
〔资金〕淮南陶瓷企业一直作为市财政局的内部核算单位,采用内部独立核算形式,建有固定资产明细卡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做到固定资产物卡相符。1977年,财务部门设固定资产明细分类帐,使物、卡、账三者相符。70年代,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将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划分为7大类,加强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原则上20万元以下由厂部审批,20万元以上由市财政局审批。
固定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和企业税后留利。1955年,陶瓷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95万元,1990年底为2088万元。
流动资金由财务部门统一调度管理,陶瓷企业流动资金大部分集结在储备阶段,即占用在原料、燃料、材料等实物形态上。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所构成的定额流动资金占流动资金的绝大部分。为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陶瓷企业按定额、按计划采购物资,抓好库存管理,严防超储积压,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降低燃料消耗、物资消耗。1962年使用流动资金66.54万元,1990年为1595.73万元。
专用基金由专人管理,陶瓷企业主要专用基金有5大类,即更新改造基金、大修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生产发展基金。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提取并使用。
〔成本〕1955年,淮南陶瓷企业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并进行成本核算。1962年以后,随着企业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工作的加强,开始制订降低成本措施和编制成本计划,并对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1984年,企业认真执行国务院《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成本管理逐步完善,主要包括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和提出降低成本措施,使成本由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
计划成本由主管部门以指标形式下达,共有燃料费、原辅材料费、工资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5项。
三、原料管理
1955年后,原料计划、供应和管理工作由各厂供销部门负责。是时,陶瓷用原料主要来源于市内上窑、洞山、谢家集、八公山等地。1962年原材料费用占生产成本的10.12%。80年代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发展及产品的增加,本地原料远远不能满足陶瓷生产的需要,市陶瓷公司成立代销科,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统一原材料的计划、购运、供应和核算工作。除部分粘土、石灰石由本地供应外,其它原料均需从外地购买,通过铁路或公路运往各厂。由于价格上涨等因素,80年代原材料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的比重已升至40%左右。陶瓷原料的结算按照供方提供的原料质量报告单与厂方的质量验收记录卡做为按质计价的付款依据,银行采取托收无承付方式,仅以供方凭证为准。陶瓷企业坚持对原料严格验收,同时注重陶瓷原料的淘洗、捡选及合理配用,以提高原料品级。
四、质量管理
公私合营前,淮南陶瓷工业企业自定质量管理标准,产品质量直接受消费者检验。1956~1978年,质量管理仅限于产品本身,只检验成品。1980年以后,企业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淮南瓷厂1981年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把质量管理推广到研制、设计、工艺、生产准备、原材料供应、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1986~1990年,淮南瓷厂有1400人取得全国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统考合格证,各分厂、车间均设有管理小组,并有3个小组先后获得省、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全厂已经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网络。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其中康乐牌釉面砖先后获省优、部优称号。
五、能源管理
淮南陶瓷企业能源消耗费用占总成本的25%以上。六七十年代,企业无专门能源管理机构,能源浪费严重。淮南瓷厂曾流传着这样两名话:不灭的电灯长流水,遍地的泥巴到处煤。1982年瓷厂成立能源办公室,各分厂成立了能源管理委员会,车间成立了16个能源管理小组,共配备节能员157人,形成能源管理网络,注重能源的现场管理,对煤、电、水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1986年瓷厂成立能源科,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同时推行能源承包责任制,将能源消耗与经济效益挂钩,采取“二定一考核”的办法,即定各产品品种的能源消耗定额,定内部能源计划,实行严格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调动了各分厂(车间)的积极性,取得显著节能效果。1987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1981年35.73吨,下降到16.50吨,吨标准煤实现利税由36.32元上升到151.57元。
六、销售
1964~1979年,陶瓷企业的产品一般由国家商业部门包销,销售方式以批发为主,货款由商业部门驻企业工作组根据月报表付款,实行发一批货,付一批货款。1979年以后,产品销售则通过多渠道争取商业选择订货,通过商业渠道销售产品。系统内的产品实行联购联销,组织产品推销员携带产品走向市场,或召开年度产销会,设立门市部自销。通过上述渠道,淮南陶瓷销售市场扩大,至1990年底,产品辐射24个省、市、自治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