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淮南地区陆路交通历史较久,但因战乱及淮泛频繁,至民国初期仅存凤(阳)寿(州)驿道和3条古道。民国19年(1930年),地方政府和煤矿共同修建2条石渣公路。此后,公路发展缓慢,直至淮南解放前夕,仅有5条晴通雨阻的公路,计长110.5公里。这些公路多为利用古桥、土路而建,无专业路工养护,路况差、行车难。建国前,淮南大宗货物除火车运输外,主要靠水上运输,陆上运输工具十分落后,全靠人力肩挑背扛或人力车、畜力车进行客货运输。
淮南解放后至1954年,公路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修复原有公路的同时,1949年春修通支前公路。1950年淮南遭受洪灾,政府组织群众抢修救灾公路,使生产救灾物资顺利运往灾区。为了支援煤矿生产和建设,提出“矿井建到哪里,公路修建至哪里”。这一时期不仅改善了原有的公路等级,还先后修通了蔡(家岗)李(郢孜)路、泉山路、田大路等。市交通专业部门汽车运输由搬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1955~1965年,淮南地区公路交通进一步发展和改善。其间,市交通局成立,交通行政管理和运输管理渐趋规范。公路管理部门按照标准,将原有的公路先后改建成泥结碎石和弹石路面,达到中级路面标准,同时还改建和新建了淮蚌路洛河至安成铺段及淮界路、淮六路、合阜路淮南段,并在干线上修建石台木桥9座,为淮南公路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65年底,公路发展到278.4公里,比建国初期增长1.5倍。这一时期的汽车运输也相应发展,1959年全市货运汽车达222辆、客运汽车17辆,除板车运输外,其它人力和畜力运输已逐步淘汰。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路设施遭到破坏,但交通部门的广大职工排除干扰,为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努力。这一时期,淮南路桥建设继续得到发展。蔡寿路、九上路、淮界路的上郭至蔡家岗段等均改建成沥青路面,原干线公路上的木面桥也改建成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桥梁。东淝河东津渡钢筋混凝土T型桥的建成,对沟通淮南和皖西地区经济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交通工业取得突破,淮南汽车修配厂1969年试制成5马力柴油三轮车,一度成为全市短途运输的主要运载工具。70年代初,又会同有关厂矿成功试制出5辆淮南牌汽车。1975年仿制出用于煤场、建筑工地的小型翻斗车。全市客货汽车大量增加,至1976年,已发展到3000余辆。
1978年,“文化大革命”中几度变动的市交通局得到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交通监理处、公路管理局、运输管理处也相继成立,安全管理、路政管理、运输管理步入正规。“要想富,先修路”成为社会共识。市政府多次专门研究公路建设,大力提倡“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办法,加快公路发展,在发展干线公路的同时,大修区、乡公路,公路里程和等级大为提高。截至1990年底,全市公路已达197条1006.2公里,其中中高级路面406公里。公路密度已达每百平方公里47.5公里,是解放前的9倍。全市各乡镇均达到晴雨通车,初步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公路交通网。为了开发潘集、谢桥煤田,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淮河第一大桥——淮南淮河公铁两用桥,经4年施工于1982年7月竣工,公路桥全长3195.7米。由国家和地方合资兴建的凤台淮河公路大桥也于1990年5月通车,大桥全长766米,为连续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这两座大桥对发展淮南经济,沟通淮南与外界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路设施的迅速发展为交通运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市很快出现以市运输公司、市汽车运输公司为主体,厂矿企业和个体联户纷纷购车参与客货运输的局势。至1990年底,全市拥有营运汽车4970辆,其中货车4676辆、客车294辆;装卸机械发展到456台。年货运量达130年0.1万吨,周转量11.88亿吨公里;客运班线106条,客运量741.8万人次,周转量4.63亿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