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淮南航运以流经市境的81公里淮河主航道为依托,淮河干流与茨淮新河、泥河、东西淝河等10条支流构成了淮南水运网络,总通航里程达220公里。淮南水运上通淮河源头桐柏山,下通京杭大运河入长江,沟通沿江十省市的水上运输及江海联运。淮南煤炭资源丰富,大中型煤矿与航运码头毗邻,为航运提供了充裕的货源。淮河淮南段全年水位基本平稳,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沿淮两岸建有大小港口码头23个,可停靠装卸500吨级的船舶。
清末,淮河航运以运价低、运量大、投资少等优势得以发展。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局,铺设了九龙岗至洛河港(现洛河镇)铁路,利用自然岸坡和深水泊位,将煤炭装船外运,至民国27年6月,淮南煤炭装船外运总计达53万吨。日军侵占期间,先后在田家庵港构筑了1座长方形木制沿河装卸码头和1座用混凝土浇筑的直伸式码头,并在田家庵港口修筑水泥结构专用军运码头(后人称之为洋码头)。日伪当局组建了内河航运公司,共有轮船27艘(俗称“三江六华”)、驳船200艘。主要以装运军需物资和煤炭为主,也从事淮南至正阳关、寿县、蚌埠的客运。民国31年,淮南水路运输煤炭最高日发运量达3000吨。日伪当局利用水路运输,7年间共掠夺煤炭达430万吨。抗战胜利后,淮河上下游设有关卡,随意拦截过往船只,客货运输不能畅行,水上运输陷于停滞。
淮南航道在历史上因受到自然冲淤和黄河夺淮的影响,浅滩连绵。民国27~36年为时9年的黄水南泛,使淮河淮南段淤塞情况更加恶化,直至建国前航道仍处于天然河道状态;港口规模小,设施简陋,装卸船全靠人工作业;港区船只多为小木帆船,航运管理混乱无序;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公路局蚌埠航运站虽于民国36年在田家庵设营业站,但没能改变由“船行”把持港口营运的局面。1949年港口吞吐量仅1万余吨。
淮南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港口,组建了蚌埠淮河航管处田家庵营业站。1950~1953年完成了大规模的航道治理工程,除对八公山、田家庵河段进行重点清淤外,还对田家庵港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平整改造,修整垫出码头泊位19个,修建装卸沿线总长1020米、货位4000平方米、堆场8000平方米。50年代中后期,建成了配套较为齐全的煤炭、粮食、黄沙等装卸作业线,使港区内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1959年港口吞吐量突破百万吨大关。1960年蚌埠闸建成后,航道有了根本性改善,淮河淮南段被定为国家三级河流航道。
六七十年代,长期航行在河道上的木帆船逐步被轮驳船替代,到1978年,全市拥有各类船舶653艘,共计3万余载重吨。港口年货运吞吐量维持在50~100万吨之间,年客运量10万人次。淮南港口管理经过多次体制变更后,1975年正式成立市航运管理局,行使对全市航道、航政、港政和水上运输市场的管理职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给港口建设注入了活力。据统计,乡镇投资、农民集资、国家投资兴建的货物堆场地总共达20万平方米。至1990年,在原有田家庵、八公山、上窑等港口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潘集(平圩)、李嘴孜、二道河、毕家岗等较大的港口,港口吞吐能力比1980年翻了一番,达到160万吨。装卸机械和码头设施都有了改善,码头前沿实行深水泊位装卸,各码头架起了金属支架,采用车装和皮带运输。1990年全市共有航运企业8家,船只830艘,总载重7万吨,其中钢质船舶占25%。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