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田家庵港口位于东经117°01′、北纬32°31′的淮河南岸,东距蚌埠60公里,西至凤台38公里。港区7月份平均气温30℃,1月份平均气温-3℃。年平均雾日为145天,常年多东南风。淮河年平均水位为16.73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24.36米(1953年6月27日记录)。淮河最大流量为11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38立方米/秒。枯水期码头前沿水深为2.3米,500吨级以下船舶能正常停靠和装卸作业。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有一对外地逃难来的田氏夫妇在此搭庵卖茶渡日,天长日久,得名“田家庵”。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间商务总会组织建立利淮轮船有限公司,购得利淮、杜皋两艘小火轮,始航于正阳关至江苏省淮阴县马头集之间。大通煤矿开办后,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选中南距大通6公里的田家庵港口作为屯集煤炭向外转运的口岸,田家庵便成为小火轮的主要停靠点,在此上下旅客甚多。紧靠港口外有条顺河街,客人多到顺河街经营商品,港口因此日趋兴旺,形成商埠。早期港口是利用自然地形,货物装卸全由工人肩扛人挑,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通煤矿公司修筑一条轻便轨道用马拉煤车运煤抵田家庵港口装船外运,后铺设全长6公里的“歪歪车”道。民国4年(1915年),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港区内开辟荒地,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卸煤、储煤场地,盖了30多间草屋供办公和住宿。当时田家庵就已成为淮河上最大的煤炭外运港口。30年代初,官办、私办、商办航运企业兴起,蚌埠长淮轮业合组公票处在田家庵开办客运营业所,代理客轮业务,田家庵港口客运航线开始有组织管理,客流量增加。港口外的商店、旅馆、饭店、粮行、浴池等也红火起来。港口逐步形成1.5平方公里规模,集各种服务设施、各类物资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
日军侵占淮南后,为掠夺淮南煤炭资源,日本三菱、三井财团先后在田家庵港区内修建了可同时停靠5艘驳船的一座长方形木制结构码头和一座石块混凝土结构直伸式码头。上面铺设有“歪歪车”轨道,歪歪车可在码头上直接向船舱内倾倒煤炭。在日伪管制下,蚌埠内河航运公司投入两条航线经营客运业务。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后,黄河水侵入淮河,港口坡岸积淤,田家庵港口使用小船(称驳运划子)往返于船和岸边,解决了大船装卸难题。民国35年(1946年),淮南煤矿局生产煤炭6.2万吨,其中有四分之三煤炭由田家庵港上船外运。同年长淮轮业合组公票处恢复营业,重新在田家庵港口设立办事处,开通了蚌埠至正阳关航线,田家庵港仍然作为重要的停靠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田家庵港政府,取消了建国前遗留下的封建船行把头制,加强对水运领导和管理,实行船只统一调配,人员统一领导。1950年4月华东联运公司皖北区公司在淮南开办业务,田家庵港联运站宣布成立。从建国初期至1957年治淮工程中,田家庵港口发挥了巨大作用。1953年秋淮河出现枯浅,航运办事处组织船民进行航道清淤扒浅工作,维护航道畅通。1955年1月,省交通厅在田家庵港试点推行轮船与木帆船结合运输方式,获得成功。五六月间,田家庵港航办处再次组织船民对河道进行扒浅,这次清淤以田家庵港口为重点,涉及田家庵港上下游7处,同年冬季,田家庵至上海运输线开通,全程848.5公里。1957年建成第一座斜坡货运码头,并自制了人力操作的机械设备,港口拥有2座码头5个泊位。1958年港口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延伸50米,向西延伸30米。1959年,开始使用电动装卸机械,当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06.8万吨。“文化大革命”10年间田家庵港口建设缓慢,港口吞吐量下降。
1976年省交通厅先后投资40万元在田家庵港口安装2台高栈桥皮带运输机和4台3吨固定吊机,对1962年安装的900米皮带机进行改造,输送能力由原来120吨/时提高到180吨/时;10月又投资80万元用于田家庵老港口的改造扩建,修建了粮食卸船皮带机作业线和黄沙卸船作业线。到80年代,田家庵港口已拥有码头长度740米,500吨级泊位19个,货物堆场7119平方米,各种装卸机械36台,还有1条日卸沙500吨的黄沙卸船自动化流水作业线。田家庵港口已发展为煤炭、黄沙并重,兼运各种工农业产品的综合性港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