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民国8年(1919年)夏,洛河镇首设三等乙级邮局,有局长、邮差、听差3人,租赁私房两间,办理函件、包件、汇兑3项业务;洛河至寿县通旱班邮路。30年代官办淮南煤矿兴起后,淮南邮政电信始有发展。民国24年起,九龙岗、田家庵、舜耕山(今大通)先后设立三等乙级邮局,三局均只有三四人,业务以矿工汇款居多。民国25年淮南铁路建成,邮件通过铁路运至合肥或经水路至蚌埠,转发全国各地。日军侵占时期,日伪华中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九龙岗设立电台,与蚌、宁、沪三地通报。民国29年7月1日,成立淮南电报局,使用音响机通报,直接为日本掠夺淮南煤炭资源服务。次年,煤矿开始使用磁石式电话作调度和行政通讯用。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派员接收了通讯设备。至解放前夕,淮南地区有二等甲级、乙级邮局各1所,三等乙级邮局1所,电信营业局(所)2处,邮政代办所3处,农村地区不通邮路,三镇电话由电厂和煤矿接转,长途电话经由蚌埠转往各地。
淮南解放后,蚌埠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共事业部派员接管淮南三镇邮局,很快恢复了邮政营业。1949年11月皖北电信指挥局派员接收淮南煤矿电台,在九龙岗乐群村开设电信营业所,受理电报业务。1950年八公山三等邮局、田家庵电信营业所先后成立。1951年8月1日淮南邮电局成立,开办市话业务,首装用户52门,先后沟通淮南(田家庵)至合肥、蚌埠、凤台、寿县、阜阳等地长途电报、电话线路,同时开办电报、电话业务,以田家庵为中心的辐射式邮电网基本形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思想得到普遍贯彻。1953年3月15日,市邮电局接管地方政府管理的通信线路工作结束。自此,市区通信建设统由市邮电局规划管理。1955年4月,孔店等8所私人代办所与市合作总社协议,经整顿后逐步转社。1956年3月在全市14个农业高级合作社中建立乡邮员制。到1957年末,全市已有邮电职工143人,市话交换机容量512门,邮路202公里,局所20处,年业务收入32万元。到1959年末,基本实现了社社通电话,村村通邮路。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邮电业务总量、收入均有所下降。1960年6月,局、支局(科室)、班组三级管理制度形成,为提高通信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1962年5月,全局使用汽车转发邮件,结束了人挑马拉的转运历史。1965年末,全局职工253人,自办局所20处,年收入50.8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瘫痪,规章废弛,通信质量下降,收入减少。少数局(所)关门停业,邮电机构分而复合,通信基本建设停滞。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邮电建设速度加快。1978年初市局迁至洞山新址,5月1日田洞地区自动电话开通。1981年6月至1982年11月,蔡家岗市话自动电话1000门交换设备、田家庵增容1000门交换设备先后开通。1986年洞山、蔡家岗又相继增容2000门,使通信容量有了较大增长。1990年,淮南邮电局拥有市话交换设备容量7700门,长途电话电路107路,电报电路35路;邮路18条总长303公里,城乡投递段920段,投递单程1192公里;全局有机动车辆39台,年业务收入1102.73万元,自有房屋面积40337平方米;市话普及率每百人1.43部。淮南邮电局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14.86万元、职工789人的中型企业。市各单位内部电话也发展到20583门,部分企业开通了微波通信和卫星通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