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设备
〔自有设备〕解放前淮南三镇无市内电话设备。1951年11月,淮南发电厂将对外通信设备(主要是杆线部份)有价转让给邮电局。12月10日淮南局首办市话业务,初装用户52门,其中计费48门。年末有磁石式交换机3部180门,实装102门,实占率56.7%,全市话机273部,自有36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话通信得到迅速发展,交换机总容量512门,为1951年的2.8倍,计费294门,实占率70.7%。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市话容量发展到1230门,实占率77%。1966~1975年的10年间,市话容量一直保持在1600门左右。1971年完成了11个公社的农话线路架设(后改市话)。同年,建立警报信号自动控制台(产权归人民防空办公室)。1976年8月22日,建立了防震抗震通讯组织。至1977年末,磁石交换机总容量达2070门,实占1480门,实占率72%。
1978年以后市话建设速度大大加快,1978年4月28日,总投资343.6万元的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一次割接成功,5月1日洞山、田家庵、大通地区开通使用,结束了27年人工接续的历史。1981年6月25日,田家庵二分局市话增容1000门,1982年11月20日蔡家岗七分局机房、营业楼竣工,首装自动电话1000门开通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51.1万元。至此,淮河以南地区全部用上了自动电话。此后,田家庵分局为缓和装机难的问题,于1983年4月开通了1+1环路载波电话100门。1986年洞山四分局市话增容1000门,蔡家岗分局市话增容1000门,1987年开通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02.5万元。1987年底全市拥有自动电话设备总容量6000门,共电式交换设备200门,磁石式交换设备390门。另外还配有ZZJ纵横制障碍自动记录器3台、CLD测量台3台、HP-102九直列配架线3列、八直列配线架4列、50路串并联混合型负抗增音机1架等附属设备。市话普及率由1977年每百人0.23部提高到1987年的0.59部,(用户交换机容量达11310门,装机8865部末计算在内)。至1990年末淮南局有纵横制自动电话设备容量7000门,共电式交换机300门,磁石式交换机410门;实占5675门(其中自动5365门);环路载波机5部(5×100)。
〔电源〕1959年配备P-95型汽油发电机1台(15千瓦)作备用电源,1965年改用2105型柴油发电机(12.5千瓦)。1978年5月自动电话开通,配备柴油发电机6台,其中田家庵二分局有4135型(50千瓦)2台,洞山四分局有4135型(50千瓦)2台,蔡家岗七分局有4110型(30千瓦)2台。全局配备各种型号的24伏、60伏、130伏蓄电池14组,整流器18台,直流配电板11块,油机配电板11块,直流变换器2组。
〔用户设备〕用户电话通讯始于民国30年(1941年),淮南煤矿局安装2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次年扩装为100门,后又改装为125门。解放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电话设备得到不断改善,交换机容量增加。70年代,各矿逐渐将磁石式交换机换装为共电式交换机。80年代有4个矿改装为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各矿拥有交换设备容量共计1400门。1987年初淮南矿务局建成通讯中心,拥有纵横自动交换设备3000门,实占容量60%,对邮电局出入中继线各7对,并开通了微波通讯和卫星地面通讯,主干线路实现了地下电缆化。
民国34年,淮南电厂(后为田家庵发电厂)安装4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在此之前,按手摇信号长短,使用直通联线电话,或用铁管传声对讲。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田家庵发电厂曾承担过市内电话业务,1951年11月,将原有设备移交市邮电局。随着企业的发展,通讯设备得到很大改善,电厂内部通讯由磁石式、共电式交换机,改为纵横制自动电话。80年代末,田家庵发电厂、洛河发电厂、平圩发电厂共拥有纵横制交换设备1600门,出入中继线各30对,实占率54%。1985年开通微波通讯。
安徽造纸厂1954年投产时装有磁石式交换机50门,1967年8月改装为共电式交换机100门,1983年6月1日换装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200门,1987年9月增容400门,实占率51%,出入中继线各8对。
淮南化工总厂初建时有磁石式交换机60门,1962年改装步进制自动交换设备400门,1987年换装纵横制交换设备800门,实占率60%,出入中继线各20对,厂内行政、调度系统通讯均得到满足。
至1990年,全市共有地方用户交换机20583门(自动12973门);中继线912对,中继配比率0.44%;用户线对17222部,接入市邮电网的4594部(自动4050部),接入用户交换机12628部(自动7290部)。
二、线路
1951年市话杆路仅有5.4公里,电缆2.2皮长公里,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杆路增至59.2公里,线路累计长度428.2公里,电缆增至5.5皮长公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市话机、线同步增长,至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杆路增至357公里,线路累计长度912公里,电缆皮长15.3公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杆路减少了232公里。“文化大革命”时期,杆路仅168公里左右。1977年起,为建设市内自动电话,开始敷设地下水泥管道,洞山至田家庵段全长5公里,1978年4月竣工,以后陆续增建。1982年对袁庄支局通信线路进行改造,投资15万元,建成以潘集区政府所在地袁庄为中心的电话通信网。1987年8月完成对平圩电厂敷设(200路)的淮河水下音频电缆,并投入使用。至1987年水泥管道累计长度13公里,中继电缆224.8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54.7皮长公里,明线杆路增至331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59公里,明线线路累计长度730公里。为解决局间中继线过少的矛盾,敷设洞山至田家庵6.3公里六芯光缆,安装了终端设备,总投资60万元,工程于1988年4月31日经省局验收合格,为省内投入使用的第一条光纤电缆。
三、服务
50年代机线维修制度极其严格,故障不过夜已成为全体机线人员的行动准则,“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良好作风受到严重冲击,接通率降低,障碍历时长,一度出现私设交换机、私接中继线的现象。1978年后,为提高市话通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邮电系统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服务态度有所改进。公用电话自1978年5月设立,至1987年共有32部,安装在各支局(所)及少数商店。
为稳定通信质量,1989年购置部分多频数字收发码,替代音频收发码,同时,开展“一条龙”竞赛和短程竞赛活动,进行设备整治,开展质量管理。是年公用电话又增100部。至1990年,市内电话网络采用分局制,设田家庵二分局、洞山四分局、蔡家岗七分局3个自动电话分局和袁庄磁石电话分局。各分局设测量台,每日22时后,对用户机线测试,发现故障及时通知机线人员进行检查修理。
四、资费
〔市话营业资费〕淮南市区分散,东西百里,市话依据基本营业区界线收费不尽合理。为此,曾进行过多次市话基本营业区的调整。1951年市话基本营业区由当时负责市话业务的田家庵发电厂制定,北至淮河码头,南至区人民政府,西至船厂堤坝,东至田家庵火车站。随着城市不断扩大,1960的3月1日郊区农话改为市内电话标准收费。1985年又作两次调整。1986年10月1日起,取消田家庵、洞山、大通、蔡家岗、八公山5个市话基本营业区,重新划定3个市话基本营业区(田洞区、蔡八区、袁庄区),并增加3个市话营业区。市话基本营业区用户占41.2%。
〔装机资费〕根据邮电部规定,自1980年7月1日起向企业单位每部话机收取初装费1000元,事业单位减半。1983年3月10日起,袁庄区属单位新装话机免收初装费,按月租费18元、电路附加费5元收费。洛河、上窑地区依照袁庄地区标准办理。1984年4月1日,初装费调整为企业单位每部话机2000元、事业单位800元。其间,对潘集区和洛河、上窑等地区,制定了特别规定。1986年4月1日,市人民政府要求各单位集资献策办邮电,企、事业单位每部话机月收技术改造费10元和5元,5年不变,用户交换机按容量一次收取进网费100元。80年代末,淮河以南地区安装市内电话,工商企业和私人住宅收初装费2000元,集资费1000元,行政事业单位初装费500元。1989年4~6月曾大幅度优惠,鼓励安装,潘集地区5~9月给予半价装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