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主要病、虫、草害
〔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锈病(条、叶、秆)、线虫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小麦吸浆虫、红蜘蛛、粘虫、蚜虫等。建国初期,以锈病、线虫病、吸浆虫为害严重,发生面广,一般减产2~3成。1955~1960年随着老品种的淘汰,上述病虫为害受到抑制,但红蜘蛛和蚜虫上升为主要虫害。1964年小麦蚜虫大发生,部分田块因虫害重而被迫改种。1966~1976年病虫为害回升,1969~1971年连续3年小麦粘虫大发生,沿淮虫害发生面积大,动用飞机治虫;1972年高皇湾吸浆虫大发生,3万亩(2000公顷)小麦因虫害亩均产量仅13.5公斤。80年代初期,病虫害发生得到控制,由于盲目追求高产品种忽视对病虫的防治,1984年以后部分老病虫害有所回升,小麦吸浆虫连续发生,受害田减产2~3成,少数绝收;小麦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发生面逐年上升,1990年全市发生面积达33.1万亩(22067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60%;1988~1990年沿淮麦田持续3年发生赤霉病,1990年全市发生面积达24万亩(16000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50%以上。
〔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胡麻叶斑病、赤枯病、三化螟、稻苞虫、二化螟、白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谷粒黑粉病、稻蝗等。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经常发生,虫害以三化螟、稻苞虫为害最重,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50%以上,减产2~3成,重达5成以上。60年代由于水稻品种增多,面积扩大,三化螟、稻苞虫为害减轻,二化螟成为主要虫害,一般枯鞘常在40%左右,枯心率在20%以上,白穗达10%。70年代初期到中期,白叶枯病在全市大流行,受害重的田块火红一片,颗粒不收,一般减产50%以上。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水稻品种更新换代,此病害得到了控制,但稻蓟马成为常发性的苗期害虫。80年代中期,化学肥料用量增加,病虫结构发生变化,稻飞虱、纵卷叶螟、纹枯病上升为水稻三大病虫害,交替或混合发生,减产1.5~30%左右。水稻后期稻曲病、叶尖干枯病、谷粒黑粉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90年市郊水稻32.6万亩(21733公顷),稻蓟马发生16.5万亩(11000公顷)次,卷叶螟22万亩(14667公顷)次,飞虱28.5万亩(19000公顷)次,纹枯病10万亩(6667公顷)次,稻苞虫、白叶枯、稻曲病也有发生。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蚜虫、菟丝子、卷叶螟、蛴螬、病毒病、白绢等。菟丝子在60年代中期严重发生,平均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50%以上,重灾田绝收,至今局部田块仍有发生。1970年以后豆天蛾连续几年严重发生,很多田块只剩下光秆豆秸,80年代后仍时有发生,到1990年又大发生,严重田块10株百头以上,一般20~30头。大豆食心虫1970年初大发生,虫食率30%以上。蚜虫为80年代后常发性害虫。1990年大豆卷叶螟严重发生。其它如病毒病、豆荚螟、蛴螬等在一些年代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山芋病虫害〕主要有黑斑病、根腐病、甘薯天蛾等。黑斑病每年有不同程度发生,是山芋减产的主要病害;山芋天蛾于1964年大发生,每平方米有虫150头以上,山芋叶片普遍被虫吃光,有的茎也被吃掉。
〔油菜病虫害〕主要有蚜虫、霜霉病、病毒病、菌核病等。1990年油菜普遍发生菌核病,重的单株有菌核150~200克,油菜籽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它害虫〕主要有蝗虫、蟋蟀、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等,这些害虫在一些年份里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着农作物。蝗虫是沿淮一带历史上常发性的害虫,有二三十个种类,为害最大的是东亚飞蝗。建国后,蝗害已基本控制,但80年代以来,尤其在1987~1989年间又严重发生,以1988年为最,每平方米有蝗蝻30~50头,多的达千头以上,发生面积3.1万亩(2067公顷)。
〔草害〕市境危害农作物杂草共23科,150余种。猪秧秧、大巢菜、看麦娘等危害麦苗生长;鸭舌草、稗草、莎草等危害水稻;马塘、牛筋草、青箱等危害大豆。草害重的可致作物绝收,一般减产10~15%。1990年潘集区夹沟、古沟、泥河等乡麦地看麦娘严重,致使部分田块绝收。
二、病、虫、草害防治
〔组织机构〕1951年在市政府建设科(兼管农业)设1名植保干部,1953年成立了治蝗站兼抓植保工作,治蝗结束,人员并入市政府农林科。1955年成立病虫组,1975年成立市植保站,1985年改为市植保植检站。1990年底,全市有植保组织(含病虫测报、药物经营、病虫防治)2个,专业人员13名(含民间)。
〔防治办法〕测报。采用田间调查等方法进行病虫害测报。市植保站每年发出病虫情报18期左右,准确程度为95%。农业防治。深耕改土,影响病虫群落,推广抗病良种,轮作换茬,实行“避治结合”以及提倡中耕。药物防治。提倡药物浸种,减少虫害发生。1952年以来,先后用“六六六”、滴滴涕、波尔多液、1605、1059、敌百虫、乐果、2.4-D丁酯、五氧芬嗪、井岗霉素、粉锈宁、叶蝉散、多菌灵等农药防治病虫害,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给人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也有影响,故自1982年后对高残留的剧毒农药如1059等停止使用。对于草害,1969年前主要靠中耕,1969年以后逐步使用敌稗、2.4-D丁酯、百草敌等治草害。农药有力地保护了农作物生长,减少了损失,1990年全市(含凤台)防治病虫面积613万亩(408667公顷),夺回粮食11万吨。生物防治主要害虫天敌有青蛙、赤眼蜂、寄生蜂、蜘蛛、蟾蜍、鸟类。为发挥天敌捕食害虫的作用,对天敌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除多用低残留的药物外,市人民政府于1975年发布了禁捕青蛙的布告。
〔防治器具〕建国前后,治虫全是人工捕捉,粉剂药物初期也为人工手撒或布袋抖撒、喷粉炮喷药,后用喷粉器;对乳剂农药由人工气压喷雾器发展到手持电动喷雾机,大面积则争取飞机撒药。由于防治器具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加快了治虫速度,及时有效地制止了病虫害蔓延,减少了损失。
市郊主要病虫害年份防治面积与挽回粮食情况表

三、植物检疫
1985年正式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同年11月,市人民政府就植检工作颁发了布告。1986年在产地检疫和种子调运检疫中,首次发现毒麦、稻粒黑粉病等病虫害,及时作了处理,防止了传播与蔓延。1990年午季在小麦检疫性普查时,又发现了小麦危险性病害全蚀病,划定了病区,采取了封锁措施。
上一篇:第三节 肥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