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位于确保堤外,一般由沿淮滩湾圈筑而成。堤内地面高程均在常年洪水位之下,正常年份,保护堤内耕地、居民和村庄不受洪水淹没。丰水年行洪,以扩大淮河泄洪能力。市区行洪堤5处,计长84.807公里。其中护坡长8.9公里,护岸长7.42公里。汤渔湖缕堤系高标准行洪堤,自建成至今,没有行洪。其他4处已多次行洪。
一、六坊堤
六坊堤内土地,原为淮河中间滩地,四周临水,清光绪时,河中滩已形成上下两处,称月河滩,但很小,不可耕。后经历次黄泛淤积和河道变迁,河中滩逐步扩大,使之两滩相连。但每遇洪水,即被淹没。民国35年(1946年),皖淮复堤工程局二所以工代赈,沿滩地四周筑堤,称六坊堤,堤顶高程20.5~21.0米,堤顶宽2米。
1949年冬,培修六坊堤。1950年大水溃决,汛后修复。堤顶高程23.3~22.56米。
1954年大水,六坊堤漫决,后堵口修复,并定为行洪堤。1956年大水行洪,汛后进行加高培厚,建成堤顶高程23.7~23.5米,堤顶宽4米。1960年六坊堤行洪。冬,按二道河工程方案,于六坊堤中部开挖东西向水道,作为淮河南股河向北股河的水流通道,新河两侧筑格堤,与原六坊堤封闭,形成上六坊和下六坊堤。
〔上六坊堤〕上六坊格堤到1961年6月建成,堤顶高程22.0米,堤顶宽1米,其中1.6公里堤段系用挖泥船冲填而筑,其他堤段由人力挑抬。1962年7月,由安徽省水利工程总队继续施工加固,当年12月完竣,格堤长2.253公里,堤顶高程23.5米,堤顶宽3米,内外坡均1∶3。
上六坊堤现长20.229公里,内有耕地8000公顷。地面高程19~18米,分别属架河、祁集两乡,但无人居住,建有涵洞两座,电力抽水站1处。
〔下六坊堤〕下六坊格堤,长0.756公里,1961年,由二道河农场施工,当年完成堤顶高程22.5米,堤顶宽4米。1962年,国家投资9.42万元,由安徽省水利工程总队施工,当年建成,堤顶高程23.5米,堤顶宽4米,内外坡1∶3。格堤南北与原六坊堤接,西南接二道河工程废南堤的保留段,保留段长2.2公里,顶宽10米,成为许店嘴庄台。
下六坊堤现长22.59公里,有耕地1600公顷,地面高程21~18.5米,西高东低。内有二道河农场和部分村民约5000余人,堤南段有部分位于新庄孜和李嘴孜两座煤矿采煤沉陷区,煤矿组织施工队常年施工,负责加高加宽,确保安全。
二、石姚段
西自石头埠,东到姚家湾村与田家庵圈堤相接,长11.36公里,堤顶高程25.9~25.2米,堤顶宽4米。上行洪口门顶高程23.7米,下行洪口门顶高程23.3米。口门堤顶宽4米以上,上下口门各长1500米,沿堤建有涵闸1座,电力抽水站3处。
堤段保护范围,原为沿淮湾地,不能耕作。后历次黄泛入淮,逐年淤高,现耕地面积1400公顷,地面高程在17~19米之间。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居民廖朝坤、廖至祥等捐资筑王叶家巷东西坝,西坝长0.7公里,东坝长1.7公里,保护农田400余公顷。
民国18年(1929年)冬,筑石头埠到姚家湾淮堤,称石姚段,长11.24公里。民国20年大水,多处溃破。民国21年,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工代赈,进行培修,4月19日到7月9日,完成堤顶高程21.8米。民国27~36年黄泛,堤防被破坏,堤内耕地平均被淤高1米以上,年年被淹。
1950年大水,石姚段溃不成堤。同年冬,在废堤基础上修复石姚段,1951年春成堤,顶高程22.7米,堤顶宽3米。1954年大水,石姚段溃,汛后,进行复堤加固。
1956年,大水行洪。1957年春,复堤加固完成堤顶高程达到23.3~23.2米,堤顶宽4米。1969年,超标准加高加宽,完成堤顶高程25.9~25.2米。1978年,对上下行洪口的各1.5公里长分别铲至23.7米、23.3米。
1984年投资65.1万元,建保村圩4处,保村圩堤长计4.29公里,堤顶高程26.2米,堤顶宽6米,保护人口5万人。
三、幸福堤
洛河湾位于淮河右岸,民国18年(1929年),始建老洛河街到新城口淮河右堤,新城口到上窑的窑河左堤,工程未完而废。民国24年,再次筑堤,仍未成。
1957年,在原堤基础上建堤,取名幸福堤。当年堤成,但很低。1960年,修建老洛河街到后台孜堤长14.5公里,建成堤顶高程22.5~21.79米,堤顶宽3米,同年批准为行洪堤。1967年,窑河封闭堤建成后,堤两端与封闭堤相接,形成堤长14.062公里。1969年加高加宽,堤顶高程达23.9~23.7米,超过行洪堤标准。1978年,将上下行洪口门各1.5公里长铲低至22.2和21.9米。
幸福堤建成后,对部分险工险段,陆续进行块石护坡,长0.99公里,堤内以北和东北,有两处行洪冲坑,水深达10米以上。
四、汤渔湖缕堤
汤渔湖北堤为遥堤,而南堤称汤渔湖缕堤,是高标准行洪堤。缕堤淮南市段,西至芦沟口以东与遥堤相接,东到老船坞,长16.57公里,堤内居民4.1万人,淮南市境有耕地3667公顷,还有少量耕地属怀远县。
汤渔湖,位于淮左,《水经注》称湄湖,隋代称湄陂,可灌田几千亩。由于历次黄泛入淮漫溢,湖底逐年淤高,沦为泽洼,高地开发成田,种植麦豆,低洼地常因淮河涨水被淹。
民国21年,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工代赈,兴建店子集至黄疃窑的淮河北堤长29.64公里,以堵淮水倒灌汤渔湖。三道沟口以西称平三段,以东称三芡段,堤顶高程仅为21.6~21米,淮水稍涨,仍淹。后经历次黄泛冲刷淤积已溃不成堤。
建国后到1951年春,凤台县治淮总队培修了平三段,建成堤顶高程23.9~23.6米,淮南市治淮总队培修了三道沟到老船坞堤段。
1951年7月,于三芡段建成尹沟闸,引汤渔湖和泥黑河水,经尹家沟闸入淮。尹家沟,系人工开挖,分汤渔湖为东西汤渔湖,西汤渔湖多属淮南市,东汤渔湖多属怀远县。利用开挖尹家沟土,于沟两侧筑格堤,称尹沟格堤。1954年冬到1955年春,加固培修段湾村到老船坞堤长10.5公里。芦沟口以东的平三段、三芡段合称汤渔湖缕堤。
1956年,退建汤渔湖缕堤柳沟到安台段,当年退建和加固缕堤计长12.8公里,位于芦沟到柳沟和三道沟的块石护坡长2.56公里,块石护岸长4.49公里。堤顶高程25.6~25.4米,堤顶宽4米。外坡1∶3,内坡堤顶以下3米处,做2米宽平台,平台以上1∶3,平台以下1∶5。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