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沿淮湖洼地易洪涝,淮河以南山丘地区和淮北高地易旱。清嘉庆年间曾疏浚湿泥河(今港河和泥河)、黑河、裔沟等。民国23年(1934年),对泥黑河进行疏浚。民国27年黄泛,河沟淤塞,水系紊乱,内水难泄,时成涝灾。农田灌溉靠农民自建山塘,水车斗戽,农作物以旱粮为主。
1950年开始对淮河进行全面测量,筑堤抗洪,疏浚河沟,沟口造闸,排泄内涝。1951年3月,疏浚窑河下游(上自上窑镇下至新城口)长7.8公里,5月完竣,挖成河底宽22.8米,河底高程13米,土方88.6万立方米。同年开挖新尹家沟,建成尹沟闸以泄泥黑河水。1952年疏浚架河,并建成架河闸。同年疏浚东淝河下游(瓦埠湖至入淮处)。1954年,疏浚泥河的瓦沟口至老童集段长46.77公里,完成土方97.4万立方米。1955年疏浚了泥黑河沟渠5条,计长37.5公里,完成土方34.36万立方米。
1958年开始建设电力抽水泵站,发展农田排灌。至1965年,建成电力抽水站16处,装机46台套,4060千瓦。1975年达93处,装机240台套,18690千瓦。1990年底,建成固定机电抽水站203处,装机453台套,计26529千瓦。由于动力排灌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水稻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49年为4400公顷,1990年增加到1.73万公顷。
1956年抗旱,淮北打井浇灌旱地。1977年,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曾引进喷灌技术,但没有得到发展和保护。
一、屯头排灌区
灌区范围为大涧沟以东、水家湖至田家庵铁路东北,北与洛河湾一堤之隔,南至龙王山,东临高塘湖。灌区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总面积12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33公顷。其中淮南市耕地面积4200公顷,长丰县4133公顷。
站首工程位于窑河封闭堤内,屯头村附近,大涧沟东侧,由省水利电力厅规划设计。1956~1958年,建成站首工程,完成4公里6千伏输电线路,1.5公里引水渠8.9公里输水干渠,两条支渠;桥、涵、闸、斗门等配套建筑物79座。1961年初,第一台机组为淮南钢铁厂送水。抽水站安装双吸离心泵8台,配用6000伏高压电机,单机容量230千瓦。进水池设计水位17.15米,底板高程15米,出水池设计最高水位26.2米,设计流量8.4立方米每秒。蚌埠闸建成后,闸上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引淮河水有困难,故于1964年改引田家庵发电厂尾水,开挖电厂尾水引水渠长4.75公里,与原引水渠在大涧沟西北相接。并新建配套建筑物13座,当年竣工。
1976年,长丰县以高塘湖为水源,建成孔店一级提水站,灌区内的长丰县部分不再用水。洛河、窑河、宫集、淮丰等乡,为用水方便,先后兴建徐庄、余巷、方楼、淮建、云南岗、红光、魏嘴孜、林巷、草湖等18处小型电力灌溉站,装机计33台套,1546千瓦。其中以屯头站为水源者有3处,计97千瓦。余用高塘湖水。
1981年3月,对屯头站首工程进行技术改造,确定灌溉面积缩减为2333公顷,拆除原机泵设备,于原厂房后建新机房,更新变压器和配电设备并更换28ZLB-70型水泵4台,配用电机155千瓦,总容量620千瓦,设计流量4~5立方米每秒,1983年完竣,1987年验收。
淮南农场为了在干旱年蓄水灌溉,在截洪沟上建滚水坝1座。九龙岗、大通部分山洪截入屯头干渠,由节制闸控制,通过二支渠和淮南农场东西大沟排入高塘湖。截洪沟汇水面积7.21平方公里。
80年代中期,淮南农场发展奶牛、广种玉米等旱粮,很少用屯头站水灌溉,正常年景灌溉面积不足万亩。
二、新河灌区
灌区位于谢家集区赖山乡东北,属赖山乡,含7个行政村,市园艺场和长丰县少量土地。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3公顷,农业人口9443人(不包括园艺场和长丰县)。地形为丘陵,西北高东南低。1962年新建赖山提水站,1965年建新河一、二、三级站。另外,建有隗店三级站和山余站。
新河一级站,水源为瓦埠湖。安装12SH-19型水泵8台,总容量440千瓦,设计瓦埠湖最低水位16.5米,净扬程17.5米,流量1.3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953公顷。
新河二级站,取一级站渠水。安装14SH-28型水泵5台,总容量375千瓦,设计净扬程11.5米,流量1.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840公顷。
新河(扁山)三级站,取二级站渠水。安装12SH-19型水泵1台、12SH-28型水泵1台、10SH-19型水泵1台,总容量125千瓦,净扬程13.0米,设计流量0.47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273公顷。
1980年市水利局对灌区进行配套规划设计,1982年开始实施,1985年先后完竣,完成干渠3条,长12.5公里;引水渠1条,长2公里;支渠11条,长25公里。完成配套建筑物181座,其中桥48座,闸30座,渡槽4座,跌水12座,涵洞2处,斗门85座。
三、施家湖排灌区
位于东淝河下游(瓦埠湖)的赖山、唐山脚下,蔡家岗西南,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3公顷。其中瓦埠湖沿岸洼地180公顷,余为岗丘地,分属谢家集区的唐山、施湖两乡计10个行政村。
排灌区于1965年由地方财政和社队自筹资金兴建。建尚安一级电力排灌渔站和尚安二级、尚安三级、九里一、二级站以及邱岗等电力灌溉站,总装机容量1238千瓦。并开挖东、西截洪沟两条,长7.74公里。
排灌区的排涝,采用高水高排。1968年开挖尚安、九里两条截洪沟,排入瓦埠湖。无自排条件时,由尚安一级站抽排入瓦埠湖。截洪沟按5年一遇降水标准设计,尚安截洪沟长5公里,排洪流量17.5立方米每秒;九里截洪沟长2.74公里,排洪流量16.53立方米每秒,计截汇水面积3.5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生产桥5座,公路桥4座,人行桥5座,防洪闸2座。
四、洛河湾排灌区
位于洛河镇东北,上窑镇西。原为淮河与窑河交汇三角地,黄水夺淮后,多年淤积成滩地。1960年,幸福堤建成后,为行洪区。1966年窑河封闭堤建成后,四周为堤封闭。湾内地面高程16.5~20.5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但易涝。有耕地1533公顷,分属大通区的洛河、上窑两镇和窑河乡。幸福堤及其涵闸建成后,可御淮河洪水,在淮河水位低时,湾内积水可通过涵闸自排入淮。但每遇淮河水顶托时,湾内汇水不能自排,积涝成灾,故建有幸福、王嘴两座电力排灌站。
幸福排涝站位于洛河湾东北低洼处的幸福堤上,1966年建成,安装28ZLB-70型水泵6台,配130千瓦电机,总容量780千瓦,设计排涝标准五年一遇,抽排流量10.4立方米每秒。湾内开挖大沟1条,长7.5公里;中沟10条,计长15公里;建生产桥10座,涵2处,闸2座。1972年7月建成王嘴孜排灌站,安装20ZLB-70型水泵3台,配55千瓦电机,总容量165千瓦,设计流量2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246公顷,排涝面积1.5平方公里。配套工程有:东干渠2.1公里,南干渠2.7公里,马庙分干渠3.2公里;支渠13条,计长30公里;开挖南北中沟2条;修筑马庙、陈庄、后台、北庄等5条主干路,贯穿大湾南北,路边沟与排水大沟、中沟相通,构成排水系统。
五、姚家湾排涝区
位于田家庵西南,原为淮河南岸湾地,清代称墩子湾,东西长8公里余,南北宽2公里余,呈半椭圆形。地势由西南到东北渐低,最低处地面高程17米。石姚段建成后,1956年定为行洪区,可御五年一遇淮河洪水。内有耕地1467公顷,砂淤两合土,土质肥沃宜于麦豆,分属洞山和黑泥两乡。西自长山,东至洞山,中间数山涧水均汇流入湾,汇水面积60平方公里。石姚段建有姚家湾涵闸,设计自排流量22立方米每秒。但常因淮河水顶托,不能自排,而致涝渍,常逾万亩。
1958年淮南化肥厂建成后,其工业污水流入湾内,由姚家湾涵排入淮河。淮河水位高时,污水滞留湾内,增加内涝面积。1960年,化肥厂按照污水排放量兴建抽水站1处,安装20ZLB-70型水泵4台,配55千瓦电机,总容量220千瓦。
1968年开工兴建姚家湾电力排涝站,安装28ZLB-70型水泵5台,配130千瓦电机,总容量650千瓦,流量6.4立方米每秒,次年建成。但因汇水面积大,且来得迅猛,抽排不及时,涝渍面积常为数千亩。1975年冬,为拦截山涧水高排入淮,开挖王巷至曹嘴孜截洪沟1道,长8.7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减轻湾内涝渍灾害。
1976年冬,于湾内开挖东西向排水干沟(中心沟)1条,长7.6公里;排水大沟3条,计长23公里;中沟14条,计长28公里。并兴建曹嘴电力排涝站,设计装机8台套,计1240千瓦,但仅完成站首土建工程。后陆续对大中沟进行建筑物配套,建成桥涵22座。
六、龚集排灌区
龚集灌区位于高皇乡西北,泥河以南,西与古沟乡为邻,东南以柳沟为界,总面积35平方公里,分属高皇、李圩、古沟、平圩4个乡镇14个行政村和1个林场,耕地2667公顷。灌区地势平坦,耕作层为粘土,耐旱能力差。21米高程以下泥河洼地7.2平方公里,其余为21.5米高程左右的平原。
国营龚集电力灌溉站为龚集灌区主体工程,位于潘集区李圩乡龚集东北,泥河南岸。灌溉水源为泥河,泥河水位由青年闸、尹沟闸控制。站首为防止泥河高水位影响,设防洪闸1座,设计防洪水位22米。1960年7月规划设计,1963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竣,安装机泵6台套,计570千瓦,流量为3.75立方米每秒。1964年续建装机6台,总容量1140千瓦,流量6.3立方米每秒。随着1967年西部祁集排灌区和1978年东部赵岗站的建成,龚集灌区实际灌溉面积2667公顷。
灌区工程筑干渠1条,长5.46公里,进水闸4座,生产桥2座,地下涵1座,筑支渠9条,总长20.3公里,节制闸8座,生产桥24座,地下涵1座。为排除洪涝,降低地下水位,开挖大沟1条,长6.5公里,建生产桥4座;中沟21条,总长41.46公里,建生产桥32座。
1984年,对机泵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6台套,选用20HBC-40型水泵,配55千瓦电机,保留4台套高压机泵,装机总容量为710千瓦。
七、夹沟排灌区
位于潘集区夹沟乡,地处泥黑河下游,其东和南为泥河,北以黑河为界,西与泥河灌区相连,伊河由西向东贯穿灌区入黑河。排灌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在18.5~22.5米之间。黑河行于高地,大水则漫岸南流入伊、泥河,黑河与泥河之间常受淹。50年代后,疏浚黑河,并于两岸筑堤以阻水漫溢。泥河沿岸建有生产圩堤,阻泥河高水位漫溢。灌区总面积5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0公顷,以夹沟、老庙、楚庄3处电力排灌站为主体工程,总装机14台套,计770千瓦。设计抽水流量7.4立方米每秒。黑河沿岸2座小型电力灌溉站,装机5台,计150千瓦,形成夹沟排灌区。
夹沟电力排灌站位于泥河北岸东周庄附近,与龚集电灌站隔河相对,由龚集变电所供电,1964年,由夹沟公社自筹兴建。1975年冬,为改善灌溉条件,对灌区渠系重新规划。建总、北、西、东等干支渠15条,总长43.91公里。建生产桥29座,人行桥5座,涵17处,闸13座。
1978年大旱,夹沟乡老庙、陶大郢、薛集等村由夹沟站西干渠送水,水路长,损失大,灌溉困难。1979年在老庙建站,安装20ZLB-70型水泵4台,配用55千瓦电机,总容量220千瓦,设计流量2.2立方米每秒,净扬程6.8米。渠首水位22.8米,灌溉面积933公顷。
楚庄电力灌溉站位于夹沟乡东北角,楚村西南,黑河西岸,1981年建成。安装20ZLB-70型水泵2台,配55千瓦电机,总容量110千瓦。设计流量1.06立方米每秒,净扬程7米,渠首水位22.66米,灌溉面积533公顷。
八、汤渔湖排灌区
汤渔湖位于淮河北岸,泥黑河下游。以尹家沟为界,分为东汤渔湖和西汤渔湖,市境系指西汤渔湖。
西汤渔湖,是高标准行洪区,分属潘集区的李圩、高皇、苏嘴、段湾4个乡,计22个行政村,耕地3600公顷。湖内多为洼地,少数岗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23~16.9米,土质肥沃,宜种麦、稻、豆等多种作物,历史上属河漫滩,芦苇丛生,当地居民以捕鱼为生,五六十年代多涝渍,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
1965年,于尹家沟闸以西300米处的缕堤内侧建汤渔湖电力排涝站。机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龚集变电所为电源,架设高压输电线路7.5公里。1966年站首工程竣工,排灌配套工程相继开工,开挖排涝干沟1条,长7公里,南北大沟各1条,计长14公里,筑干渠1条,长6公里,并对柳沟进行疏浚。于干支沟渠计建桥61座,涵2处,闸11座。1984年,结合中小沟和支斗渠的兴建,配建桥、涵、闸143座。
1976年,先后于柳沟沿岸建小型电力灌溉站5座,合计装机总容量199千瓦,提取柳沟水,发展小面积灌溉。
1980年,兴建柳沟电力排灌站,分排汤渔湖西部25平方公里汇水。设计排涝净扬程6.5米,灌溉净扬程5.5米,灌溉面积2700公顷,安装28ZLB-70型水泵10台,配155千瓦电机,总容量1550千瓦。设计流量14立方米每秒。站首设计防洪水位25.6米,坐落在柳沟口汤渔湖缕堤内侧。1980年10月动工,1987年竣工。
九、架河排灌区
灌区位于西芦下段大堤以北,架河以东,北过泥河与古路岗、泥河两灌区相接,东与祁集灌区相连,地形除沿淮、架河洼地外,一般地面高程在21~23米,土质肥沃,宜种稻、麦、豆等作物。
排灌区以架河闸、架河电力排灌站为主体工程。1952年建成架河闸。架河流域278平方公里汇水,由架河闸排入淮河。汛期淮河涨水快,自排机遇少,易形成内涝,遇旱无法灌溉。1966年9月,阜阳专署水电局组织规划设计,同年11月,施工建架河排灌站,1969年排灌区工程基本竣工,安装13台水泵,装机容量2015千瓦。1971年实灌面积8573公顷,分属架河、芦集、丁集、古沟、潘集、泥河共6个公社57个生产队。
1973年,核定灌溉面积1.4万公顷。由于夹沟、泥河、古路岗排灌区的建成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原属架河灌区的夹沟、泥河、潘集、古沟、丁集等乡的部分灌区划入新灌区,架河灌区范围缩小。1983年核定灌溉面积为8000公顷,分属架河、田集、芦集、潘集、泥河5个乡,计42个行政村。
1985年,增设机泵2台套,装机达15台套,总装机容量2325千瓦。1987年全灌区建成总干渠1条,长8公里;干渠3条,计长16.4公里;支渠24条,计长45公里;斗渠214条,总长56公里;大沟5条,中沟27条,桥、闸、涵、渡槽、斗门等建筑物525座。
1979年规划设计叶集二级电力灌溉站,次年12月建成,安装20ZLB-70型水泵4台,配用55千瓦电机,装机容量计220千瓦,设计流量2.2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1573公顷。1984年建成东一支二级电力灌溉站,安装14HB-40型水泵,配用30千瓦电机,总容量120千瓦,设计流量0.8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333公顷。
十、祁集排灌区
以祁集电力排灌站为主体工程,另有黄沟涵、方沟涵、芦沟涵排其附近地区之汇水入淮。灌区范围南抵淮北大堤,北至泥河,东接龚集灌区,西与架河排灌区为邻,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0公顷。
祁集电力排灌站位于祁集乡曹岗村西,1966年由阜阳专区水电局规划设计,1960年建成受益,安装机泵4台套,1971年安装1台套,1974年安装3台套。1977年春,新建总干渠1条,长5.4公里,干渠1条,长6.34公里,支渠11条,长31.9公里。后陆续进行配套,先后建成过水渠涵16处,节制闸6座,进水闸18座,生产桥28座,斗门131处。并开挖大沟3条,东西排涝引水沟2条。
1982年又进行一次排灌配套工程规划设计,同年开始实施,至1985年增建支渠进水闸1座,节制闸5座,生产桥24座,渡槽1座,斗门122处,整修疏浚3条大沟,长18公里,建桥12座,中沟22条,建桥60座。
十一、泥河排灌区
位于泥河乡东,北邻古路岗排灌区,南靠泥河,西接架河灌区,东为夹沟灌区,总面积24.7平方公里,耕地1867公顷。地形北高南低,地面高程20~22米之间,地势平坦,分属泥河乡的代庙、瓦房、店集、陶王、大郢、中黄、大圩、黄圩等8个行政村,以泥河电力排灌站为主体工程。
泥河电力排灌站,位于泥河北岸生产圩内侧,代郢村东,以泥河为水源,设计进水池最低水位16米,灌溉净扬程8米,灌溉面积2.5万亩,设计排涝面积10平方公里。当年开工,次年初完工,安装20ZLB-70水泵6台,配用55千瓦电机,总容量330千瓦。1979年,拆除龚集电力灌溉机泵2台套安装于此,配用95千瓦电机。
1987年改建,拆除95千瓦机泵2套,新安装20HBC-40型水泵2台,配55千瓦电机。
十二、古路岗排灌区
位于茨淮新河南,西与凤台县武集接壤,东与泥河灌区相连,总面积11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67公顷,分属贺疃、潘集、泥河、武集4个乡的39个行政村。排灌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22.0~23.5米之间,易旱易涝,旱多于涝。
古路岗电力排灌站是排灌区主体工程,位于贺疃乡古路岗,紧靠茨淮新河南岸,是茨淮新河配套工程之一。1972年施工,1975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1条,长14.2公里;建变电所1座,安装28ZLB-70型水泵12台,配155千瓦电机总容量1860千瓦。设计灌溉流量12立方米每秒,进水池最低水位18.5米,净扬程8米。设计抽水排涝流量为19.2立方米每秒,净扬程3米,抽排面积60平方公里。
排灌区工程为:东干渠长18.5公里,配有支渠15条,计长76公里;南干渠长10公里,配有支渠7条,计长20.3公里;西干渠长3.25公里,配有支渠3条,计长22.8公里。经过历年配套,有进水闸25座,干渠节制闸6座,渡槽10座,生产桥121座,涵16处。
十三、马家洼排涝区
原为架河、祁集两排灌区之间地区,汇水面积17.5平方公里,1973年11月动工建站,次年7月完竣,安装28ZLB-70型水泵3台,配用155千瓦电机,总容量465千瓦。设计排涝流量4.5立方米每秒,净扬程4.6米,排涝面积17.5平方公里,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利用陶沟涵闸,作为排涝出水涵洞。
排涝区开挖排涝干沟1条,长5公里。排涝大沟有马家洼、新圩、苏圩东、武庙东、张家等5条,计长8.7公里。筑主干路13条,兴建配套桥梁35座,拦水坝2处。
十四、上六坊排灌区
位于上六坊行洪堤内,上六坊,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0公顷,分属架河、祁集两个乡的10个行政村,地面高程19~20.6米,易发生洪涝灾害。
1977年11月建站,1980年4月竣工,安装28ZLB-70型水泵3台,配用130千瓦电机,总容量390千瓦。设计灌溉流量3.3立方米每秒,净扬程6米,设计排涝流量4.5立方米每秒,净扬程4.6米,排涝面积10平方公里,排涝标准3年一遇。
排灌区配套工程,开挖大沟3条,计长20公里;中沟17条,计长19公里。1982年,建排灌配套桥14座,进水闸3座,渡槽2座。
十五、下六坊排灌区
下六坊行洪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3公顷,其中易涝耕地1200公顷,地面高程18.2~20.5米。60年代末,二道河农场在中心沟以南下游圩堤处,兴建1座220千瓦的电力排涝站,以抽排农场受涝耕地。1972年6月,连日降雨,淮河水位高于堤内地面,内水不能外排,受涝时间达48天,500公顷土地受淹,未淹的土地也长期受渍。
1975年,规划建设许沟电力排涝站,当年开工,次年竣工。许沟电力排涝站位于下六坊堤内侧之许沟,与祁集乡的王圩村隔河相对,安装28ZLB-70型水泵4台,配用155千瓦电机,总容量620千瓦,设计排涝流量4.0立方米每秒,净扬程7.3米,排涝面积933公顷。
80年代计开挖、拓宽、整修主干沟4条,总长13.5公里;中沟23条,计长33公里;小沟30余条,建成生产桥24座,涵52座。
十六、井灌
市境沿淮及淮北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1956年高皇公社(今李圩、高皇、苏嘴、段湾4乡)派专人到阜阳插花公社学习“平地捆盘打井法”(沉井施工),并组织60人的打井队,分别在孙岗、高皇、平东、大集、朱岗、龙窝等大队打井。至1958年,高皇公社共打砖井48眼,井深10~12米,马拉水车提水,每口井灌溉作物1.3公顷。同年,泥河公社的新庄、大树李建砖井2眼,古沟公社的祁集、杨圩、曹岗建砖井5眼。1959年洛河公社田东大队,建砖井6眼,次年倒塌淤平。1961年,高皇公社部分耕地,划归市委农场,砖井因不利于机耕被平毁,仅居民点附近8眼,改为人畜饮水井。60年代以后,电力排灌迅速发展,井灌工程一度中止。1977年,潘集区成立了28人组成的机井队,当年8月,于芦集乡城北村,用双开钻大锅锥试打第一眼井。井壁使用内径为0.7米的细骨料透水管,井深25米,安装4HB井泵1台,配用8.83千瓦的柴油机。经过5天洗井后,井中水位稳定在地表以下6米左右。至1978年11月,芦集公社共打井44眼,全部配套,井深25~28米。
1979年初,潘集区打井队引进一批水冲钻打井工具,滤管改使粗骨料混凝土透水管,管径0.5米。到1985年,全市于偏远缺水地区共打机电井167眼。
1990年,全市尚有机电井77眼,灌溉面积277公顷左右,其中蔬菜地面积130余公顷。
十七、喷灌
1977年10月,田家庵区长青公社(今长青乡)钟郢大队科研队,从上海自动化研究所引进1台全射流移动式喷灌机,对蔬菜进行喷灌,增产效果明显,节水、节电。随后工农公社(今黑泥乡)徐圩大队也从上海购进1台同型号喷灌机,用于蔬菜灌溉。
1978年,购进12台套BPZ-20型移动式喷灌机,分别分配给大通区上窑公社泉源大队,田家庵区工农公社辛东大队,谢家集区唐山公社新唐大队和陶圩公社永青大队等地试用。
1979年全市共购置BPZ-40型移动式喷灌机25台,喷灌面积133公顷。并于宫集公社胡圩大队建固定式喷灌站1处,喷灌面积3.3公顷。1980年,长青公社钟郢孜和舜耕大队,各建1处固定式喷灌站,当年喷灌面积达13.3公顷。1981年,山王公社李嘴孜建成半固定式喷灌站1处,喷灌面积8公顷。当年统计,喷灌面积达187公顷,其中蔬菜地面积33公顷。
80年代以来,喷灌没有发展,原有设施毁坏严重,至1990年,已无一台喷灌机发挥效益。
上一篇:第一节 涵闸
下一篇:第三节 水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