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后,每年均组织防汛抗旱指挥部,遇水防汛,少雨抗旱。50年代初,抗旱劳力主要依靠受益群众,抗旱机具,主要是手摇水车、桶盆等。随着电机水泵的发展,50年代后期开始建屯头灌溉站。60年代后期机电提水灌溉普遍发展,遇有较大旱情,防汛抗旱指挥部动员全市厂矿企业支援机电提水设备,帮助农民抗旱夺丰收。
1966年,田家庵降雨535.4毫米。梅雨不明显,长期少雨,天气亢热。6月初出现旱象,7月旱情加剧。7~10月仅降雨125.2毫米,9~10月仅降雨10毫米,田家庵淮河水位3月5日为15.22米,7月1日17.52米,是全年最高水位。内河湖水位更低,水库干涸,旱情严重,中晚作物严重缺水,冬麦因无水而推迟播种。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厂矿分片包干支援抗旱。抽调一切能用机泵,到农村抽水保苗,所有排灌机械全部开动,农村群众投入所有抗旱机具,投入抗旱保苗。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市抗旱指挥部失去领导,由受益群众在社队党政领导下抗旱。由于当时基层单位尚未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作用,虽旱情严重,粮食收成尚可。
1978年,淮南市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田家庵全年降雨484.2毫米,1~4月降雨85毫米,5~9月降雨269.9毫米,8月份持续高温干旱。由于淮河、泥河、瓦埠湖等水位低,加之引水渠受淤,架河、祁集、龚集、泥河、夹沟、王嘴、新河等电力灌溉站,只能维持1~2台机泵运行,大面积水稻因无水灌溉干枯,改种旱粮。全市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抗旱保苗,并布设人工降雨炮点2处,按天空云层条件,多次发射化学炮弹,但效果甚微。10月份田家庵水位继续下降,不仅农业受威胁,而且危及电厂发电。市饮用水污染更加严重,田家庵段淮河水成淡黑色。10月26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为保证田家庵电厂发电用水,沿淮抽水站全部停止抽水,并决定在淮河以北打井抽水抗旱,为控制田家庵淮河水位在16米以上,又决定在平家滩和新城口两处拦截淮河筑坝,并于两头安装抽水机向坝内翻水。10月27日省抗旱指挥部派员来淮南市研究筑坝方案,并将任务交淮南市实施。市革命委员会组成抗旱筑坝保电指挥部,随即从各厂矿公司抽调推土机和铲运机计27台,1000名工人组成3个连队,实施筑坝任务。11月4日机械人员全部开赴新城口工地,11月6日破土动工,至11月9日,淮河两岸进尺已达135米,完成约2万立方米土方。11月16日,省抗旱指挥部重新决定,新城口筑坝缓建,淮南市筑坝人员和机具,全部转移至蚌埠闸南侧,开挖翻水站引河,以便从蚌埠闸下向闸上抽水,供闸上淮河沿岸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12月10日,蚌埠闸翻水工程停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