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价格水平
〔农产品价格〕解放初期,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一度不稳,波动异常剧烈,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市场物价渐趋稳定。到1951年七八月间,黄豆价格稍有涨跌,中等黄豆每斗(约12公斤)2.2万元(旧币,合新币2.2元),到10月份国营商业挂牌收购黄豆,牌价为每公斤1500元(旧币),市价在牌价带动下,始终以牌价为转移。小麦价格在10月有所上升,为了照顾居民生活,从4月份开始将国营销售价降低了3.9%。1953年,由于投机商人的捣乱,尤其是淮河水上行商的操纵,加上某些粮种失调,市场一度形成排队争购的局面,虽然政府对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严格管理,打击投机,但粮食销量仍步步上升,10月份比7月份上升98%。随后,国家先后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使农副产品价格稳定下来。
由于“大跃进”的失误,从1959年开始,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市场食品供应匮乏,价格十分昂贵。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价格恢复平稳,当年食品价格就下降6.9%,物价总水平连续4年下降,1965年与1960年相比,平均下降了20.7个百分点。1965年对几种粮食收购价格进行的调整也是降多升少,大麦(中等)每50公斤由8.5元降为8.0元,降8.9%,红芋干每50公斤由8.2元降为7.6元,降低8.3%,蚕豆每50公斤由13.5元降为11.4元,下降15.6%,只有糯稻每50公斤由10.2元提高到11.4元,上升11.8%。“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产品价格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计划地提高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收购价格,部分地提高销售价格。1979年在夏粮上市时,粮食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1.32%,超购部分再提价50%,油料平均提价22.47%,棉花先后两次提价38%,生猪收购价格每50公斤由50.6元提高到62.5元,提价23.5%,鲜鱼收购价(中等)每50公斤由35.5元提为56元,提价幅度为57.6%。全市以肉禽蛋为主的副食品价格上升了21.4%。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放开了生猪、蔬菜、水产品等价格,生猪价格放开后,收购价由放开前的每50公斤62元上升到77.5元,提高25%,后来上升到84元,生猪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上升21%和15.7%,全市农民养猪增收488万元。蔬菜价格放开后,上市量比1984年增长36%,农产品价格平均上升21%左右。1988年,进一步提高合同订购的粮食收购价格,5月份调高猪肉销售价格,9月份放开猪肉销价,全市除合同定购的粮食、棉花等少数最主要农产品外,其余价格全部放开。
〔工业品价格〕1949年前后,工业品价格随粮、棉等农产品价格的起伏而波动。到1951年春节前后,市场物价仍有所波动,在国营百货公司的干预下,工业品市场价格逐渐平稳,且有下跌之势,白砂糖价格下跌15%,其它食糖价格也下跌8~10%,煤油价格在厂价的供应下,始终保持在每市斤9000元(旧币)。地方管理的商品价格调低的多,调高的少,并尽量与周边地区保持一致。1963年,全市价格调高的工业品有肥皂、牙膏、香烟、食糖、纸张,而价格调低的有酱油、收音机、闹钟、灯泡、部分药品、塑料制品、铁锅、陶瓷等,与上年相比全年价格平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年初统计的淮南地产210种工业品中,价格高于外地的有191种,当年就调低了173种。“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品价格基本冻结。
80年代以后,有升有降地调整了部分工业品价格,并逐步地允许企业自主定价,1985年放开了三类小商品价格,1986年又放开自行车、黑白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7种商品价格,还把市管的92种商品定价权下放给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业定价。
煤炭是淮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一直由国家定价。地方小井煤价格1984年两次从每吨39.6元分别调整为每吨41.1元和50元,同时还规定超产自销价,极大地促进了小井煤生产。
〔公用事业及服务收费价格〕自来水价格。1964年以前自来水价格一直执行省统一定价。1965年,自来水工业成本下降,11月起自来水价格进行了调整,工业用水每吨由0.15元降为0.13元,生活用水每吨由0.2元降为0.16元,售水站对用户的售价为每吨0.2元。1966年11月自来水价格又一次降低,工业用水价格为每吨0.11元,生活用水价格为每吨0.13元。
公交票价。1965年以前,市公交票价综合平均人公里为0.0233元,同周围地区相比,与合肥持平,低于芜湖、蚌埠两地水平,高于南京,但市内各条线路水平不一,最低为人公里0.0195元,最高为人公里0.0307元,1965年进行了整顿,票价总水平由人公里0.0233元调整为0.02元,下降14%。
旅馆业收费。1965年甲级旅社单间每晚4.0元,三等房间双铺甲级每晚每间2.8元,乙级店为每间1.8元,丙级为每间1.5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旅馆业收费标准基本冻结。
理发收费。男女理发价格一直在每次0.25元左右,单洗头、单吹风价格分别为0.18元(乙级店)和0.15元(乙级店),直到80年代。
电影票价。1965年宽银幕每场0.2元,其它甲级电影院每场0.15元,乙级电影院每场0.12元。
1986年放开了一般服务及修理业价格,由经营者按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自行制定收费标准。
二、工农业商品比价
解放初期,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较大,后经过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市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继续有所缩小,1965~1970年间,粮食价格提高12.2%,副食品价格提高4%,而各类工业品的价格却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如衣着类下降了1.6%,日用品类下降了7.9%,药品及医疗用品类价格降幅最大,为40.8%,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物价基本冻结,“剪刀差”未能继续缩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升有降地调整了轻纺等其它工业品价格,逐步放开小商品和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商品价格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工农业产品比价也更进一步地缩小,1990年同1980年相比,包括粮食、农副产品在内的食品类价格提高了106.6%,而各类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幅度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衣着类价格提高了62.2%,日用品类价格提高了56.1%,文娱用品价格提高了39.8%,燃料类价格提高了17.3%,药品及医疗用品价格升幅最高,为95.5%,还低于食品类价格升幅11.1个百分点。
三、物价指数
解放初期,市场物价随全国物价总体趋势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物价指数也随之大幅波动,经过加强物价管理,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统一全国物资调拨,集中优势物资稳定了市场物价。1951年上半年,市场物价仍发生波动,下半年在粮食价格的带动下,物价指数又有所上升,在政府的干预下,物价指数逐渐上涨的势头很快得到控制。1952年以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迅速发展,私营商业的经营比重显著下降,国营及合作社商业在市场物价中的主导地位大大增强,加上国家加强对物价政策的控制,直至1959年,市场物价一直保持平衡,物价指数波动很小。
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萎缩,物资匮乏,商品可供量同购买力之间差额巨大,市场供应十分紧张,加之出台了一部分高价商品,物价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从1962年开始,工农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情况好转,尤其粮食产量增加,以粮食为主的食品类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4.2%,物价总指数下降2.85%。1963年,物价总水平进一步降低,全年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下降13.2%,其中平价商品价格下降1.6%,高价商品下降26.7%,议价商品下降51%,集市价格下降44.6%。计划价格的平稳,集市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两种价格间的差距缩小,市价高于牌价的幅度已由1962年的180%降到90%。1964年零售物价指数又下降4.7%,其中平价商品指数下降0.8%,高价商品价格指数下降12.6%,集市价格下降21%。
“文化大革命”期间,物价基本冻结,指数波动很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开始活跃,单一的计划价格(国家定价)形式得到突破,生产者在一定范围内有了自主权,商品、物资供应增加,价格基本平稳,零售物价指数涨幅1980年为5.4%,1981年为2.0%以内。
1980年,价格改革全面启动,大幅度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放开蔬菜与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当年,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达两位数,为12.7%,其中,以副食品和粮食价格上升最多,分别为21%和7.1%。1988年受基建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投放过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商品供不应求,最后诱发了大规模“抢购”,市场零售物价总指数猛升到122.0,为建国以来最高点,市场物价全面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26.4%,衣着类上涨15.2%,书报杂志类上涨24%。经过对经济的全面治理整顿,市场物价指数迅速下降,1989年为114.6,1990年降为102.0。
淮南市部分年份零售物价指数表(以上年价格为100)

淮南市部分年份服务性项目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