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通过广泛使用白喉类毒素,使白喉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50年代,开始为儿童接种卡介苗。1965年为控制脊髓灰质炎,开始服脊髓灰质炎糖丸。1966年首次使用麻疹疫苗。到60年代末,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的年均发病率控制在1.27/10万、3.93/10万和605.45/10万。“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防疫工作受到破坏,农村三级防保网名存实亡,防疫死角不断扩大,导致70年代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的发病率有所上升。1983年4月,市防疫站印发了《公社卫生院防疫任务承包暂行办法》,把防疫任务与责、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卫生事业费中拨出2.1万余元作为预防接种专项经费。1984年,市卫生防疫站成立计划免疫科,先后对1500名不同地区易感儿童进行感受性试验观察、乙脑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麻疹冻干疫苗76名新生儿基础免疫前后HI抗体动态观察;与省防疫站合作完成了麻疹疫苗回滴监测;参加了全国破伤风抗体水平调查采血工作等。到1985年底,除麻疹发病率略高外,白喉、脊髓灰质炎和百日咳三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均达到国家控制指标。1986年,市拨款7万余元用于购置冷链设备。1987年,成立市计划免疫领导小组和审评领导小组。从1986年开始,每年均开展“4.25”计划免疫宣传日活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防疫单位走上街头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务咨询宣传。市、区、卫生防疫人员经常深入防疫薄弱地区调查接种率,开展补漏、查漏、补种工作。1989年3月,省卫生厅科技处和省防疫站来潘集区、八公山区进行第一个85%审评工作。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两区计划接种免疫率分别为85.71%和95.71%。1990年12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一行5人来淮南考察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此项工作受到好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