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建国前,仅在田家庵和八公山土坝孜有二三座设备简陋的小剧场,接待外地来的小剧团,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艺术逐步得到繁荣。
1950年9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市庐剧团、梆剧团、评剧团、文工团相继成立。各专业文艺团体经常深入矿、厂、农村演出,活跃了矿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各专业剧团除排演一些优秀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外,还大力排演现代戏,深受欢迎。1956年评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演出现代戏《麦收的时候》获奖。市京剧团从50年代初到60年中期,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演员50余人来淮演出,1958年成立了剧目组。剧团本身除上演传统剧目外,还开展了剧目改编、创作活动。1959年市文工团成立后,以话剧、歌舞、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活跃在淮南城乡,先后上演过数十个优秀剧目和数十台歌舞、曲艺节目。
建国初,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开始活跃。1949年秋淮南煤矿特区文化馆成立,到60年代初,全市5个区文化馆先后成立。建国初期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时政宣传、扫盲教育。1953年以后,多次组织参加省各种会演,其中花鼓灯《新媳妇挑塘》被选拔参加1960年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受到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在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同时,市、区文化馆常年举办音乐、舞蹈、美术训练班,培养了大批业余文艺骨干。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所有传统剧目、影片被禁,原有文化设施受到极大破坏,“样板戏”独占舞台,群众文化生活单调。
1977年后,京、评、梆剧团先后演出了大量优秀传统剧和新编历史剧、现代戏。1985年京剧团排演创作剧目《骠骑与公主》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剧节获奖;1986年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剧《淮南王》,1989年5月与中国京剧院合作,赴京演出《淮南王》,受到专家好评。1984年对专业文艺团体进行改革,撤销市评剧团、梆剧团、市文工团话剧队,改文工团为歌舞团,并组建了市相声艺术团(隶属市歌舞团)。歌舞团全面推行演出承包合同制,每年组建3~4个演出队分赴省内外演出。相声艺术团特邀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为艺术顾问,从1985年起每年随团巡回演出2~3个月,侯宝林被淮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淮南市名誉市民称号。
1982年以后,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1982~1986年4次参加全省业余文艺会演,共获奖25个。1988年淮南市代表安徽省参加广州欢乐节,1990年参加安徽省首届花鼓灯会,获27个项奖。到1990年,全市有歌舞团、京剧团2个专业剧团;群众文化形成网络,市有群众艺术馆,区有文化馆;全市共有58个乡文化站,并形成了9个农村文化中心,各种俱乐部、活动室共446个。
建国后,电影、图书事业发展迅速。1951年5月,大通煤矿电影院、红风剧场首先建成,随后在九龙岗、田家庵、谢家集、新庄孜等地先后建立一批电影院、剧院。到1990年全市放映单位达72家,其中有11家可放立体电影,影片发行量逐年上升,全市有能够接待专业文艺团体演出的剧场(包括影剧院)13座。1949年8月,新华书店淮矿门市部成立,1953年成立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此后,图书事业迅速发展。1976年以后,市图书馆开展了基层馆网活动,成立了以市馆为中心的图书馆网。1986年7月,市图书馆大楼建成,建筑面积为3067平方米,其中书库达1050平方米,藏书20万余册。1986年10月建成市少儿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到1990年,市新华书店共有门市部6个,营业网点15处,总营业面积3201平方米;发展集体书店和个体书摊,举办书市、书展;送书上门,图书销售量逐年增长,图书市场出现繁荣兴旺势头。
文学艺术创作成果累累。建国初期有少数文艺爱好者自发从事创作,1960年,诗词爱好者共同组织编印了古体诗刊《红叶》和新诗刊《新芽》,在市内外颇有影响。1956~1966年,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相继建立了一些文学社团,有的社团还创办了油印刊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再度活跃,一些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和厂矿的文学爱好者又自发组织起文学社团,创办刊物,经常发表文学作品的作者达百人以上,不少作品见诸《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多篇反映煤矿生活题材的小说在全国获奖。到1990年,全市出版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3部,诗集11部、报告文学2部、翻译文学作品3部,发表散文900多篇;诗词3120首,剧本近百部,文学评论200多篇,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音乐、舞蹈、雕塑等创作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档案工作逐步规范。民国19年(1930年)淮南煤矿局成立之初,就开始了较为正规的档案管理。日军占领淮南期间,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保管的档案曾辗转上海、汉口、香港、马尼拉等地,损失严重。建国后,淮南矿区党委和市人民政府设置专人从事档案工作。1957年,市委和市人委相继建立了机关档案室。1959年8月,市委、市人委将两个机关档案室合并,成立了市档案馆。全市各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先后建立了档案管理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资料损失惨重。1977年全市恢复建立了67个档案室(馆),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积存档案进行了清理、整理。1980年11月成立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合署办会),接着市辖五区及城建、公安和矿务局档案馆成立。到1990年,全市档案馆(室)452个,档案管理人员4360人,馆藏档案65个全宗24176卷(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