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建单位安全管理
50年代末,电力基建单位进驻濉溪发电厂工地时,设两级安全管理机构,恢复工地及班组兼职安全员。1963年开始逐渐恢复安全作业票制度,强调文明施工,多在单位工程施工前组织安全大检查,找出隐患,及时治理、定期召开安全检查人员专业会议。施工期间则进行巡回检查,授予安全员禁止违章作业权。1966年下半年,安全管理过渡到由生产指挥部兼管,纳入生产组的职责范围,1967年淮北三0七工地安全工作缺项,成为空白。“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网络解体,口头安全交待取代了安全技术措施。1971年6月,发生一起重大事故,造成9人重伤、其中1人致残。1978年5月,发生一起高空坠落事故,1人致死。1979年重新配备专职安全员。1982年,公司调整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各工地相应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安全员,各施工班组均设兼职安全员,形成较健全的安全网络。1983年底公司转迁淮南后,逐步编印并实施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安全工作基本上走向“制度化、具体化、经常化”。至1992年连续被评为安徽省安全生产先进企业。
二、发电单位安全管理
淮北发电厂安全管理工作始于1973年8月,是年配专职安全员2人。首期工程二台机组投产后,因设计、施工等遗留问题加之运行经验缺乏,1974年发生事故48次,次年22次。1973年8月设立金属试验室,从事金属监督,保证被监督部件使用钢材的标准性,焊接备品备件的质量,对易磨部件及有缺陷的部件进行定期复查。设立电气高压试验班,负责全厂高压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直流电阻测量、特性试验、防潮、绝缘油质鉴定等工作。1976年10月全厂开展安全大检查,规定重点检查部位,对检查出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随生产规模扩大,70年代中期在主要分场中设立专职安全员,1980年开始,生产单位均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100多个班组均配备兼职安全员,安全工作趋于网络化。是年全国第一个安全月活动中,发现和消除重大隐患42项,一般缺陷672项。此后厂部每天召开一次生产调度会,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例会,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周六为全厂安全活动日。1982年成立厂安全工作委员会,形成三级安全管理机构,厂长为全厂安全生产责任人,各分场主任为该分场安全生产责任人,各班组班长为该班安全生产责任人。建立健全岗位安全责任制,制定有安全奖惩办法,每年5月对全厂职工进行一次安全规程考试,春冬两季则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1983年创造安全生产162天的纪录,1985年创造了324天的纪录。技术安全监督工作,1990年为金属监督、绝缘监督、仪表监督和化学监督4项,后将仪表监督分为电气仪表和热工仪表监督两项。化学监督主要是加强水、汽、油、燃料质量检验,防止设备腐蚀、结垢、积盐及油质恶化等。仪表监督主要对全厂热工、电气仪表和自动控制设备的维护、检修和量、质传递等的监督。
至1992年12月31日创435天安全生产历史最高纪录;先后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推荐上报单位、全国“金马奖企业”推荐上报单位;并被能源部授予1992年度“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
三、供电单位安全管理
淮北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机构为三级管理机构,以生产副局长为首的安全领导小组、局生产技术计划科技安全员、各工区(所)科技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组成的安全管理网。建局初期,操作、监护、巡回检查较为规范。“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项安全措施陷于瘫痪,交接班制度变成“信任交接班”。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绝缘监督工作建立健全以局总工程师为首,生产技术计划科、各工区(所)负责人、绝缘专职人、检修负责人、试验负责人、运行人员等的各级分工负责制度。油务监督建立健全以生产技术计划科、油务专职人、化验室、高压试验班,检修、运行人员等分工负责的油务监督责任制度。仪表监督工作局设仪表监督专职人,负责全局仪表的监督管理工作。重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开展安全规程的学习,并连续创造459天和690天的安全生产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认真贯彻部、网局及省电力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指令,开展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反三违”及我不伤害别人、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别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活动,对确保安全生产起到积极作用。1992年,全局有各级安全员58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