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国家社会救助
1961年,淮北市局部地区发生旱灾,接着又连续3次遭到霜冻、大风的袭击,各种农作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受灾面积3万余亩,平均减产在36%以上,房屋被风刮坏5239间。灾情发生后,全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抗灾。市政府共下拨救灾款9441元,棉布6400尺,棉花80公斤,木材100立方米,基本解决灾民口粮不足,缺衣少被和房屋维修等困难。1963年5至8月,淮北市遇到大水灾,受灾群众1.5万余人,受害面积6.8万余亩,村庄灌水39个。市人委组织了54名机关干部深入灾区进行慰问和检查。并将仅有的春荒救灾款1.3万元全部拨给灾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直到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淮北市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救灾工作不曾间断。但因各种原因,对成灾情况、救助措施、救灾实施情况、各项款物发放等,记录不详。
1982年7月,淮北市局部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灾情十分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汛救灾的领导工作。10月26日,市民政局、生救办组成联合调查组,抽调200多名干部,涉入深水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市政府还及时拨出了4.6万元救济款,2000公斤粮食,3000吨煤炭,7000根毛竹,1亿张芦席,先行解决灾区群众吃、烧、住的困难。市委、市政府还号召全市人民发扬“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开展自愿捐献粮、款、物活动,全市共捐款9.89万元,捐献粮食1.79万公斤,布票1500多尺,衣物5459件。1986年7月中旬开始,淮北市连续遭受大暴雨、恶风、冰雹的侵袭,造成严重灾害。受灾范围多达17个乡,102个行政村,507个自然村,1179个村民小组,受灾人口3.34万户。作物受灾面积达41.6万亩。水灾面积2.1万亩,被水淹没的夏秋作物9100亩。市政府及时拨出救灾款53.5万元,解决灾民燃眉之急。市政府还发动社会捐款8.42万元,粮票6.28万斤,衣物7060件。
1989年,多次发生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损害程度大。全市受灾面积32万亩,成灾面积近260万亩,绝收32万亩,受灾人口达96万多人。在核准灾情的基础上市政府及时下拨自然灾害救灾款46.95万元,救灾汽油3吨,木材25立方米,钢材10吨,水泥40吨,化肥120吨,较好的解决了灾区的吃、穿、住、医等问题。灾后,全市广大群众纷纷捐款、粮、物,支援灾区人民,共捐款11.03万元,捐粮票1.5万斤,捐衣物3000多件。
1991年,全省遭受了洪涝灾害,淮北市虽非重灾区,但损失也很大,加上其他灾害并发,受害程度极为严重。全年受灾人口达106万人,受灾面积208万余亩,造成直接损失3.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8亿元。灾情发生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全市紧急动员,一切以生产救灾为中心,先后组织689人次深入灾区的41个乡(镇)勘察、核实灾情,共录制灾情录相片35部(次),拍摄大量现场照片,及时地做好检灾、核灾、报灾工作。水灾发生后,疫病威胁着灾区人民的健康,全市卫生医疗部门及时组织医疗队深入到灾区,先后派出15支医疗队、95名医生深入灾区,治病8200余次。灾后防治经费除省解决一部分外,淮北市又安排5.5万元,专项用于灾区防病治病。同时全面开展了以救灾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降低了鼠、蚊、蝇的密度。举办了防病学习班,普及防疫知识,贯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了各种卫生防疫措施,使灾区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和暴发性流行性传染病。灾后,共接收各项救灾款527万元,救灾粮2073.5万公斤,其中社会捐赠款157万元,捐赠粮2.2万公斤,捐赠衣物4400件。还有药品、化肥、煤炭等救灾物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直到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淮北市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救灾工作不曾间断。但因各种原因,对成灾情况、救助措施、救灾实施情况、各项款物发放等,记录不详。
1982年7月,淮北市局部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灾情十分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汛救灾的领导工作。10月26日,市民政局、生救办组成联合调查组,抽调200多名干部,涉入深水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市政府还及时拨出了4.6万元救济款,2000公斤粮食,3000吨煤炭,7000根毛竹,1亿张芦席,先行解决灾区群众吃、烧、住的困难。市委、市政府还号召全市人民发扬“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开展自愿捐献粮、款、物活动,全市共捐款9.89万元,捐献粮食1.79万公斤,布票1500多尺,衣物5459件。1986年7月中旬开始,淮北市连续遭受大暴雨、恶风、冰雹的侵袭,造成严重灾害。受灾范围多达17个乡,102个行政村,507个自然村,1179个村民小组,受灾人口3.34万户。作物受灾面积达41.6万亩。水灾面积2.1万亩,被水淹没的夏秋作物9100亩。市政府及时拨出救灾款53.5万元,解决灾民燃眉之急。市政府还发动社会捐款8.42万元,粮票6.28万斤,衣物7060件。
1989年,多次发生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损害程度大。全市受灾面积32万亩,成灾面积近260万亩,绝收32万亩,受灾人口达96万多人。在核准灾情的基础上市政府及时下拨自然灾害救灾款46.95万元,救灾汽油3吨,木材25立方米,钢材10吨,水泥40吨,化肥120吨,较好的解决了灾区的吃、穿、住、医等问题。灾后,全市广大群众纷纷捐款、粮、物,支援灾区人民,共捐款11.03万元,捐粮票1.5万斤,捐衣物3000多件。
1991年,全省遭受了洪涝灾害,淮北市虽非重灾区,但损失也很大,加上其他灾害并发,受害程度极为严重。全年受灾人口达106万人,受灾面积208万余亩,造成直接损失3.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8亿元。灾情发生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全市紧急动员,一切以生产救灾为中心,先后组织689人次深入灾区的41个乡(镇)勘察、核实灾情,共录制灾情录相片35部(次),拍摄大量现场照片,及时地做好检灾、核灾、报灾工作。水灾发生后,疫病威胁着灾区人民的健康,全市卫生医疗部门及时组织医疗队深入到灾区,先后派出15支医疗队、95名医生深入灾区,治病8200余次。灾后防治经费除省解决一部分外,淮北市又安排5.5万元,专项用于灾区防病治病。同时全面开展了以救灾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降低了鼠、蚊、蝇的密度。举办了防病学习班,普及防疫知识,贯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了各种卫生防疫措施,使灾区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和暴发性流行性传染病。灾后,共接收各项救灾款527万元,救灾粮2073.5万公斤,其中社会捐赠款157万元,捐赠粮2.2万公斤,捐赠衣物4400件。还有药品、化肥、煤炭等救灾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