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防洪
民国19年(1930年)左右,蚌埠东郊自铁路桥向东沿河南岸至龙子河,再沿龙子河西岸南向津浦铁路,修有小堤,以防洪水侵袭市区。民国31年,在蚌的日伪政权为“护城”,曾强迫市民在城区四周,挖深沟,筑土圩,在跨下水道的出口处,新筑大王庙、经一路、老大街、国庆街、慈航巷、王营孜和泗水桥7个涵洞,以利排水。从此每当汛期淮河涨大水时,城区即以土圩作防洪堤,同时架设几部人力抽水车,排除市内积水。
民国36年蚌埠设市后,仅对原有堤防作了一些加固。汛期淮河涨大水时,仍沿用过去办法防汛。由于堤身单薄,经不住风浪袭击,屡屡溃破,城乡常被水淹。
蚌埠解放后,城市防洪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原有堤防不断进行改造,至1956年,已筑成的堤防,可防40年一遇的洪水,使城市未再遭受严重水患。另外,还修筑各种涵闸和泵站,防止城市内涝。至1985年的30多年间,大部分年份都根据汛情需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防洪,累计投入资金达993.04万元。
蚌埠市1949~1985年防洪投资统计表单位:万元

一、市区圈堤修筑
民国19年(1930年),蚌埠东部修有小堤。民国20年、28年汛期淮河涨大水时,小堤均决口。民国29年,日伪当局决定将小堤自铁路桥至龙子河集段加高培厚,并与长淮卫老堤衔接,跨龙子河处建水闸一座。筑堤工程于4月2日开工,6月20日竣工,堤长4.53公里,堤顶宽2米,底宽平均11.6米,平均堤高2.4米,内外坡度一比一,共做土方8.1万立方米。水闸工程于同年冬开工,民国31年3月15日竣工,并定名广济闸。民国31年,在市区东北面、东面、南面和西面挖沟筑圩,后遂以土圩作防洪堤,民国32年、35年汛期淮河涨大水时,都曾凭此土圩防守。民国35年春,市政筹备处用以工代赈办法,组织民工对上述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堤顶高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民国20年20.45米)1米,顶宽3米,迎水面坡一比三,背水面坡一比二,形成蚌埠圈堤的雏形。
建国后,1950年汛期淮河出现特大洪水,为确保市区安全,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人民抢修市区土圩和东郊堤防。后因堤身单薄,水涨过猛,西边土圩、广济闸至曹山段堤先后漫堤和溃口,洪水从东、西、北三面涌入市区。汛期后,对市区圈堤重新修建。重修的圈堤以铁路桥为中心,向东沿老堤从广济闸至王家岗,长6.85公里,称东段圈堤;自铁路桥向西,沿顺河街至席家桥直北,再向南跨蚌怀路至席家庄,长4.30公里,称西段圈堤。同时,封闭老船塘,在新船塘东、南、西三面建石堤;从席家桥向北新挖引河,将席家沟水直线向北引入淮河。重修的圈堤,堤顶高超过1950年最高洪水位1米,临河面坡一比三,背水面坡自堤顶向下2米为一比二坡,坡下2米为平台,平台下一比五坡至地面,顶宽6米。另外在新马路、升平街、纬三路、纬四路和新船塘东、南两面,均新建凹型双孔钢筋混凝土旱闸。整个工程由市生产救灾治淮指挥部组织施工,1950年11月开工,1951年9月竣工,计完成圈堤土方60万立方米,筑石堤长1.2公里,引河土方31万立方米,筑旱闸12座。
1952年汛期前,对蚌埠圈堤顶又普遍加高0.60米,堤顶宽3米,计完成土方3.7万立方米。1954年汛期,淮河再次出现特大洪水。结合防汛,在圈堤西段,新筑土堤长3.35公里,堤顶高24.5米,顶宽1米;圈堤席家庄至雪华山段,长11.3公里,全面加高培厚,堤顶高24.5~24.0米,顶宽3米,临水面坡一比二至一比三,背水面坡自堤顶向下2米为一比二坡,坡下3米为平台,平台下一比五坡至地面;新船塘石堤,在临水面顶砌高至23.2米;广济闸至曹山段堤长1.68公里,堤顶加高至23.5米;飞机场东南隅,自雪华山南麓向西新筑封闭堤,长2.11公里,堤顶高24.0米。整个圈堤总长18.44公里。由于标准提高,确保了安全渡汛。
1954年汛期后,于9月份对圈堤再次进行修复和扩建设计。修复设计的堤顶高为25.00~25.50米,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3米,堤顶宽10米,临水面坡一比三;在地势低洼地段堤坡的19.00米高程处,做2米宽平台。圈堤西段,从席家庄向南延伸经南施家接老虎山脚,将飞机场围在圈堤内。另封闭新船塘;青年街至升平街段,因堤身靠近铁路货站,无法修筑堤坡,内坡采用水泥砂浆砌石墙,长204米;圈堤东段,从肉联厂东南老堤至曹山脚新建封闭堤,老堤线弯曲和逼近河道的地段,分别截弯取直和退建。圈堤扩建于1955年12月全部竣工,全长12.6公里,共完成土方210.73万立方米。
1956年汛期大水时,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部分堤坡曾被冲成3~4米深陡坎。为增强堤防的抗洪能力,1957年3月,将圈堤临淮河面坡全部改为块石护坡,护坡顶高23.00米。该工程于7月份竣工,共完成砂石方6.8万立方米。之后,蚌埠圈堤经受住了历年汛期洪水的考验。
二、涵闸修建
解放前,蚌埠城区跨土圩有7个下水道出水口,各分布在西边大王庙和经一路西首,北边老大街和国庆街北首,东北面慈航巷北首,王营孜北边和泗水桥北首等。其中,仅国庆街出水口有铸铁闸门,经一路和老大街出水口有木插板闸门,其余都是敞口涵洞。民国32年(1943年)、35年和建国后1950年汛期淮河涨大水时,为防止河水倒灌市区,上述各出水口都曾用麻袋装土堵塞。但一遇暴雨,内水高于外水时,则无法放水。有时架几部人力水车抽水,仍无济于事,市区常内涝。
1951年新建圈堤时,为便利市区雨污水排放和汛期防洪,沿圈堤新建了席家沟、经一路、老大街和东郊龙子河4座涵闸。前3座闸为径口1米的方单孔钢筋混凝土管,龙子河闸为直径1.5米的圆双孔绉纹铁管。每座涵闸的出水口,均安装有双道铸铁闸门和手摇式螺杆起闭机。
1954年汛期特大洪水后,在扩建圈堤的同时,于各下水道出水口还兴建和改建涵闸。1955年2月起,在南施家新建直径1.20米的圆双孔涵闸,在南岗二路西首新建直径1.45米的圆双孔涵闸;原席家沟涵闸,因堤身横断面出水口扩大,从原出水口用直径1.15米的圆管向外延长28.95米,再新建闸门;原经一路涵闸,从出水口向北沿船塘东岸坡上,埋设1.2×1.2米方管,接至原船塘出水口西侧,同时新建单孔涵闸;在交通路北首东侧,新建径口1.50米的方单孔涵闸;原龙子河涵闸,从原进水口用直径1.50米的圆管双孔向西延伸17.55米;在跨曹山封闭堤处,新建高7米宽5米的箱式单孔涵闸。各涵闸的涵管,均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门多为铸铁闸门,配手摇式螺杆起闭机。新船塘和交通路两处涵闸出水口装有钢板保险门和手摇式卷扬起闭机,曹山涵闸装钢板闸门和手摇式卷扬起闭机。各涵闸于1956年4月竣工。至此,圈堤上共有涵闸8座,每当淮河汛期涨大水时,可根据内外水位需要,随时起闭闸门防洪或排涝。
三、抗洪抢险
建国前,蚌埠每遇特大洪水,动员抗洪力量有限,又加防洪设施差,抵御不了洪水的侵害。
1950年汛期,淮河出现20世纪以来的第二次特大洪水,蚌埠淮河铁路桥处最高洪水位21.15米,超过民国20年(1931年)最高洪水位0.7米。7月上旬,市成立防汛指挥部,领导城乡人民开展防汛抗洪斗争。在淮河南岸铁路桥西段,当洪水淹没顺河街和宋家滩时,沿新船塘东、南、西三面用麻袋装土筑堤挡水;在市区西边虽一再加高培厚土圩,但因基础单薄,水涨又猛,7月18日洪水漫过土圩进入西部市区。在铁路桥东至广济闸堤段,也加高培厚,沿临水面坡用麻袋装土挡浪。为防止曹山至临淮关段堤决口后洪水进入东区,将原凤阳县管辖的广济闸至曹山段堤1.68公里列为市区防汛范围,一面加高培厚堤防,一面用水泥混凝土加高广济闸墩台。7月14日曹临段堤溃口,7月25日广曹段堤的曹山脚北边溃口,洪水从东面进入市区东郊。对淮河北岸的齐家渡至西门渡段堤,也进行了抢修加固,并采取防洪防浪措施。在铁路桥东的曹台孜和铁路桥西的常家沟堤段,汛期中屡出险情,经大力抢修和加高培厚,险情排除。整个7月份,市防汛抢险指挥部共动员群众万余人,抢修险工险段20余处,加高加固淮堤约20公里,上工劳力10.7万个,完成土方2.2万立方米。后因下游的五河县大李家段堤决口,洪水从背后绕来,河北郊区仍被水淹。至此,虽抗洪抢险作了最大努力,终因蚌埠解放时间不长,堤防标准低,全市低洼地带均受水淹。
1954年汛期,淮河又出现特大洪水,蚌埠吴家渡水位22.18米,超过1950年最高洪水位1.03米。7月5日,市成立防汛指挥部,各区成立指挥所。6日,开始动员民工2000人上堤,修补淋雨沟和填堵缺口,并及时关闭旱闸。12日,河水涨至19.50米,市各界群众全力护堤抗洪。为保证飞机场和津浦、水蚌两铁路安全,16日接收凤阳县管辖的广济闸和广曹段堤防,除加高培厚堤防外,填堵鲍家沟涵洞,加高广济闸墩台。17日,曹临段堤行洪。22日,当淮河水位涨至21.00米时,治淮委员会调来大批技术人员帮助防汛,市指挥部增设工程处,负责全市防汛抢险技术指导。23日至31日,全市党、政、军、民、学2万余人上堤,先后战胜三四次洪峰袭击。8月1日后,洪水仍继续上涨,省人民政府调来滁县专区民工3万人、宿县专区民工3100人上堤支援,主要将圈堤延伸和加高培厚;治淮委员会也调来工程总队7000人,抢修广曹段堤防。市指挥部调用火车、汽车、木帆船、平板车等各种能用的运输工具,运送抢险物资。汛期中,圈堤的蚌怀路以南有300米原系岗土筑成,堤身发生严重漏水,并有部分脱坡。为此,一面在渗水段内坡培土加固,一面在外坡脱坡的险段抛石灰块,每10米约1.5吨,以制止渗水。在升平街和新马路两旱闸翼墙与土堤结合部,河水顺墙渗入,遂用麻袋装土夹层堆砌,中间用粘土填实筑成养水盆,从而平衡了水位,避免冒水外流。新船塘石堤西侧淮委仓库门口堤脚底下冒水,先用直径80厘米圆管做水盆平衡水位无效,又在外坡抛土,止住了冒水。在鲍家沟涵洞漏水时,采用从背水面坡筑戗堤(粘土)的方法,止住了漏水。在淮河北大堤的小蚌埠正街口段,先出现0.30米直径的漏洞,后成1米宽决口,数百人即用棉被、麻袋、草包和小船填堵,历时4小时终将决口填堵。其余如常家沟、曹台孜、方家沟等险段的渗水,经抢救均化险为夷。整个汛期,全市投入20余万人,直接参与工程的8.61万人,完成土方73.8万立方米,使用木桩1.57万根,草包1.21万个,芦席2.26万条,芦苇1.98万捆,麻袋4.9万条,蒲包11.36万个,为蚌埠市在1985年前动员人力物力最多、规模最大并取得胜利的一次抗洪斗争。
蚌埠市1954年防汛完成土方统计表

四、修防管理机构
民国31年(1942年),蚌埠城区四周筑成土圩,汛期大水防汛工作由在蚌伪省政府建设厅工务局主办,汛后无专人管理。民国36年蚌埠设市后,防汛及岁修工作由市政府工务局主办,无专管人员。
解放后至1952年间,堤防建设和防汛工作由市建设局主办,平日堤防管理由市建设局工务科兼管,涵闸、旱闸由市建设局机料科兼管。1953年至1954年间,堤防由市政府建设科农林组管理,涵闸、旱闸由机料组兼管。1955年至1956年间,堤防、涵闸、旱闸和排涝站,均由市建设局市政建设组兼管,治淮委员会派人协助养护。同年12月,蚌埠圈堤成立16人的养护班。
1958年3月18日,市人民委员会成立淮堤工程管理所,负责市辖区内的堤防、涵闸、旱闸和排涝泵站的养护管理工作。5月,又成立淮北大堤铁路桥东、西两个管理段,各配备段长1人,工人3人。
1962年7月,市淮堤工程管理所更名为市淮河修防所。1963年,有干部8人,堤防管理员20人。
1976年,修防所划属市水利局领导。1982年春,原修防所将城区管理任务划出,另成立蚌埠市区淮河修防所,隶属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负责蚌埠圈堤及沿堤涵闸、旱闸和排涝泵站的养护管理。
民国36年蚌埠设市后,仅对原有堤防作了一些加固。汛期淮河涨大水时,仍沿用过去办法防汛。由于堤身单薄,经不住风浪袭击,屡屡溃破,城乡常被水淹。
蚌埠解放后,城市防洪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原有堤防不断进行改造,至1956年,已筑成的堤防,可防40年一遇的洪水,使城市未再遭受严重水患。另外,还修筑各种涵闸和泵站,防止城市内涝。至1985年的30多年间,大部分年份都根据汛情需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防洪,累计投入资金达993.04万元。
蚌埠市1949~1985年防洪投资统计表单位:万元

一、市区圈堤修筑
民国19年(1930年),蚌埠东部修有小堤。民国20年、28年汛期淮河涨大水时,小堤均决口。民国29年,日伪当局决定将小堤自铁路桥至龙子河集段加高培厚,并与长淮卫老堤衔接,跨龙子河处建水闸一座。筑堤工程于4月2日开工,6月20日竣工,堤长4.53公里,堤顶宽2米,底宽平均11.6米,平均堤高2.4米,内外坡度一比一,共做土方8.1万立方米。水闸工程于同年冬开工,民国31年3月15日竣工,并定名广济闸。民国31年,在市区东北面、东面、南面和西面挖沟筑圩,后遂以土圩作防洪堤,民国32年、35年汛期淮河涨大水时,都曾凭此土圩防守。民国35年春,市政筹备处用以工代赈办法,组织民工对上述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堤顶高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民国20年20.45米)1米,顶宽3米,迎水面坡一比三,背水面坡一比二,形成蚌埠圈堤的雏形。
建国后,1950年汛期淮河出现特大洪水,为确保市区安全,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人民抢修市区土圩和东郊堤防。后因堤身单薄,水涨过猛,西边土圩、广济闸至曹山段堤先后漫堤和溃口,洪水从东、西、北三面涌入市区。汛期后,对市区圈堤重新修建。重修的圈堤以铁路桥为中心,向东沿老堤从广济闸至王家岗,长6.85公里,称东段圈堤;自铁路桥向西,沿顺河街至席家桥直北,再向南跨蚌怀路至席家庄,长4.30公里,称西段圈堤。同时,封闭老船塘,在新船塘东、南、西三面建石堤;从席家桥向北新挖引河,将席家沟水直线向北引入淮河。重修的圈堤,堤顶高超过1950年最高洪水位1米,临河面坡一比三,背水面坡自堤顶向下2米为一比二坡,坡下2米为平台,平台下一比五坡至地面,顶宽6米。另外在新马路、升平街、纬三路、纬四路和新船塘东、南两面,均新建凹型双孔钢筋混凝土旱闸。整个工程由市生产救灾治淮指挥部组织施工,1950年11月开工,1951年9月竣工,计完成圈堤土方60万立方米,筑石堤长1.2公里,引河土方31万立方米,筑旱闸12座。
1952年汛期前,对蚌埠圈堤顶又普遍加高0.60米,堤顶宽3米,计完成土方3.7万立方米。1954年汛期,淮河再次出现特大洪水。结合防汛,在圈堤西段,新筑土堤长3.35公里,堤顶高24.5米,顶宽1米;圈堤席家庄至雪华山段,长11.3公里,全面加高培厚,堤顶高24.5~24.0米,顶宽3米,临水面坡一比二至一比三,背水面坡自堤顶向下2米为一比二坡,坡下3米为平台,平台下一比五坡至地面;新船塘石堤,在临水面顶砌高至23.2米;广济闸至曹山段堤长1.68公里,堤顶加高至23.5米;飞机场东南隅,自雪华山南麓向西新筑封闭堤,长2.11公里,堤顶高24.0米。整个圈堤总长18.44公里。由于标准提高,确保了安全渡汛。
1954年汛期后,于9月份对圈堤再次进行修复和扩建设计。修复设计的堤顶高为25.00~25.50米,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3米,堤顶宽10米,临水面坡一比三;在地势低洼地段堤坡的19.00米高程处,做2米宽平台。圈堤西段,从席家庄向南延伸经南施家接老虎山脚,将飞机场围在圈堤内。另封闭新船塘;青年街至升平街段,因堤身靠近铁路货站,无法修筑堤坡,内坡采用水泥砂浆砌石墙,长204米;圈堤东段,从肉联厂东南老堤至曹山脚新建封闭堤,老堤线弯曲和逼近河道的地段,分别截弯取直和退建。圈堤扩建于1955年12月全部竣工,全长12.6公里,共完成土方210.73万立方米。
1956年汛期大水时,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部分堤坡曾被冲成3~4米深陡坎。为增强堤防的抗洪能力,1957年3月,将圈堤临淮河面坡全部改为块石护坡,护坡顶高23.00米。该工程于7月份竣工,共完成砂石方6.8万立方米。之后,蚌埠圈堤经受住了历年汛期洪水的考验。
二、涵闸修建
解放前,蚌埠城区跨土圩有7个下水道出水口,各分布在西边大王庙和经一路西首,北边老大街和国庆街北首,东北面慈航巷北首,王营孜北边和泗水桥北首等。其中,仅国庆街出水口有铸铁闸门,经一路和老大街出水口有木插板闸门,其余都是敞口涵洞。民国32年(1943年)、35年和建国后1950年汛期淮河涨大水时,为防止河水倒灌市区,上述各出水口都曾用麻袋装土堵塞。但一遇暴雨,内水高于外水时,则无法放水。有时架几部人力水车抽水,仍无济于事,市区常内涝。
1951年新建圈堤时,为便利市区雨污水排放和汛期防洪,沿圈堤新建了席家沟、经一路、老大街和东郊龙子河4座涵闸。前3座闸为径口1米的方单孔钢筋混凝土管,龙子河闸为直径1.5米的圆双孔绉纹铁管。每座涵闸的出水口,均安装有双道铸铁闸门和手摇式螺杆起闭机。
1954年汛期特大洪水后,在扩建圈堤的同时,于各下水道出水口还兴建和改建涵闸。1955年2月起,在南施家新建直径1.20米的圆双孔涵闸,在南岗二路西首新建直径1.45米的圆双孔涵闸;原席家沟涵闸,因堤身横断面出水口扩大,从原出水口用直径1.15米的圆管向外延长28.95米,再新建闸门;原经一路涵闸,从出水口向北沿船塘东岸坡上,埋设1.2×1.2米方管,接至原船塘出水口西侧,同时新建单孔涵闸;在交通路北首东侧,新建径口1.50米的方单孔涵闸;原龙子河涵闸,从原进水口用直径1.50米的圆管双孔向西延伸17.55米;在跨曹山封闭堤处,新建高7米宽5米的箱式单孔涵闸。各涵闸的涵管,均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门多为铸铁闸门,配手摇式螺杆起闭机。新船塘和交通路两处涵闸出水口装有钢板保险门和手摇式卷扬起闭机,曹山涵闸装钢板闸门和手摇式卷扬起闭机。各涵闸于1956年4月竣工。至此,圈堤上共有涵闸8座,每当淮河汛期涨大水时,可根据内外水位需要,随时起闭闸门防洪或排涝。
三、抗洪抢险
建国前,蚌埠每遇特大洪水,动员抗洪力量有限,又加防洪设施差,抵御不了洪水的侵害。
1950年汛期,淮河出现20世纪以来的第二次特大洪水,蚌埠淮河铁路桥处最高洪水位21.15米,超过民国20年(1931年)最高洪水位0.7米。7月上旬,市成立防汛指挥部,领导城乡人民开展防汛抗洪斗争。在淮河南岸铁路桥西段,当洪水淹没顺河街和宋家滩时,沿新船塘东、南、西三面用麻袋装土筑堤挡水;在市区西边虽一再加高培厚土圩,但因基础单薄,水涨又猛,7月18日洪水漫过土圩进入西部市区。在铁路桥东至广济闸堤段,也加高培厚,沿临水面坡用麻袋装土挡浪。为防止曹山至临淮关段堤决口后洪水进入东区,将原凤阳县管辖的广济闸至曹山段堤1.68公里列为市区防汛范围,一面加高培厚堤防,一面用水泥混凝土加高广济闸墩台。7月14日曹临段堤溃口,7月25日广曹段堤的曹山脚北边溃口,洪水从东面进入市区东郊。对淮河北岸的齐家渡至西门渡段堤,也进行了抢修加固,并采取防洪防浪措施。在铁路桥东的曹台孜和铁路桥西的常家沟堤段,汛期中屡出险情,经大力抢修和加高培厚,险情排除。整个7月份,市防汛抢险指挥部共动员群众万余人,抢修险工险段20余处,加高加固淮堤约20公里,上工劳力10.7万个,完成土方2.2万立方米。后因下游的五河县大李家段堤决口,洪水从背后绕来,河北郊区仍被水淹。至此,虽抗洪抢险作了最大努力,终因蚌埠解放时间不长,堤防标准低,全市低洼地带均受水淹。
1954年汛期,淮河又出现特大洪水,蚌埠吴家渡水位22.18米,超过1950年最高洪水位1.03米。7月5日,市成立防汛指挥部,各区成立指挥所。6日,开始动员民工2000人上堤,修补淋雨沟和填堵缺口,并及时关闭旱闸。12日,河水涨至19.50米,市各界群众全力护堤抗洪。为保证飞机场和津浦、水蚌两铁路安全,16日接收凤阳县管辖的广济闸和广曹段堤防,除加高培厚堤防外,填堵鲍家沟涵洞,加高广济闸墩台。17日,曹临段堤行洪。22日,当淮河水位涨至21.00米时,治淮委员会调来大批技术人员帮助防汛,市指挥部增设工程处,负责全市防汛抢险技术指导。23日至31日,全市党、政、军、民、学2万余人上堤,先后战胜三四次洪峰袭击。8月1日后,洪水仍继续上涨,省人民政府调来滁县专区民工3万人、宿县专区民工3100人上堤支援,主要将圈堤延伸和加高培厚;治淮委员会也调来工程总队7000人,抢修广曹段堤防。市指挥部调用火车、汽车、木帆船、平板车等各种能用的运输工具,运送抢险物资。汛期中,圈堤的蚌怀路以南有300米原系岗土筑成,堤身发生严重漏水,并有部分脱坡。为此,一面在渗水段内坡培土加固,一面在外坡脱坡的险段抛石灰块,每10米约1.5吨,以制止渗水。在升平街和新马路两旱闸翼墙与土堤结合部,河水顺墙渗入,遂用麻袋装土夹层堆砌,中间用粘土填实筑成养水盆,从而平衡了水位,避免冒水外流。新船塘石堤西侧淮委仓库门口堤脚底下冒水,先用直径80厘米圆管做水盆平衡水位无效,又在外坡抛土,止住了冒水。在鲍家沟涵洞漏水时,采用从背水面坡筑戗堤(粘土)的方法,止住了漏水。在淮河北大堤的小蚌埠正街口段,先出现0.30米直径的漏洞,后成1米宽决口,数百人即用棉被、麻袋、草包和小船填堵,历时4小时终将决口填堵。其余如常家沟、曹台孜、方家沟等险段的渗水,经抢救均化险为夷。整个汛期,全市投入20余万人,直接参与工程的8.61万人,完成土方73.8万立方米,使用木桩1.57万根,草包1.21万个,芦席2.26万条,芦苇1.98万捆,麻袋4.9万条,蒲包11.36万个,为蚌埠市在1985年前动员人力物力最多、规模最大并取得胜利的一次抗洪斗争。
蚌埠市1954年防汛完成土方统计表

四、修防管理机构
民国31年(1942年),蚌埠城区四周筑成土圩,汛期大水防汛工作由在蚌伪省政府建设厅工务局主办,汛后无专人管理。民国36年蚌埠设市后,防汛及岁修工作由市政府工务局主办,无专管人员。
解放后至1952年间,堤防建设和防汛工作由市建设局主办,平日堤防管理由市建设局工务科兼管,涵闸、旱闸由市建设局机料科兼管。1953年至1954年间,堤防由市政府建设科农林组管理,涵闸、旱闸由机料组兼管。1955年至1956年间,堤防、涵闸、旱闸和排涝站,均由市建设局市政建设组兼管,治淮委员会派人协助养护。同年12月,蚌埠圈堤成立16人的养护班。
1958年3月18日,市人民委员会成立淮堤工程管理所,负责市辖区内的堤防、涵闸、旱闸和排涝泵站的养护管理工作。5月,又成立淮北大堤铁路桥东、西两个管理段,各配备段长1人,工人3人。
1962年7月,市淮堤工程管理所更名为市淮河修防所。1963年,有干部8人,堤防管理员20人。
1976年,修防所划属市水利局领导。1982年春,原修防所将城区管理任务划出,另成立蚌埠市区淮河修防所,隶属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负责蚌埠圈堤及沿堤涵闸、旱闸和排涝泵站的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