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信仰习俗
一、占卜
倪嗣冲在蚌督皖时,常引外地医卜星相聚于其“将军府”,每遇疑难之事,必向江湖术士问卜,以定行止。医卜冯某,在其府中赢有“冯铁嘴”之称。星相卢文龙与其同时名声大振。
民国9年(1920年)后,蚌埠各旅馆常住有相士。天桥坡下和东、西游艺场中也摆有卦摊、测字摊。外地在蚌谋生者和本地居民,常为失人、失财、家人归期、合八字等向他们问卦求卜。
占卜在民间相沿成习,至50年代被禁,60年代初又复出。1965年,全市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群众活动,曾把算命看相等迷信职业者集中学习,向群众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揭开占卜骗局。但进入80年代后,看相、算命的卦摊再次重新出现,以大塘公园东门墙外人行道及天桥东坡等处较多,其它一些背街路口也有时可见。问卜者男女青年及中老年人均有。
家庭占卜多为占“汤济”。家中有人突然得病,由本家人拿三根筷子立水碗里,边往筷头上浇水,边叨念去世的亲属名字。如叨念某人名字时筷子竖立不倒,家里人即认为“他(她)”在阴间需要用钱,于是烧纸还愿,祈求病人痊愈。此俗于60年代后少见。
二、祭祀
供奉水大王淮河北岸小蚌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镇上大王庙中供有“水大王”,意在镇水。洪水季节,水上漂蛇即被认为是“水大王”,被人们“请”到庙内,置一木匣内,受人烧香叩拜。此俗在50年代后废。
祭祖宗城乡家庭境况较好的人家,旧时堂屋内正面设家堂(条几),上悬“天地君亲师”的神位。逢春节增加列祖画像,从上三代到上一代不等。除夕晚全家敬香、供饭、磕头,然后才可吃团圆年饭。也有的人家阴历二十八开始“接祖”,正月十五元宵节再次祭祀后“送祖”。儿孙结婚,也要在神位下烧香磕头认祖。磕头按“人三鬼四”规矩,即对活人磕3个头,对鬼神磕4个头。此俗在60年代后废。
敬财神城里商人之家常在堂屋正中悬挂“文武财神之位”,对联书“招财童子,利市仙官”。逢正月初五有“开财门”习俗。此日午夜一时,家家争先放爆竹,烧香接财神。有院子的店铺还在院内摆条桌,上供品,点烛焚香,桌后专设恭候“财神爷”来坐的椅子,并披上红缎绣花的桌围椅搭,店主面对桌椅跪在地上,望空而拜,天明即收。接财神后,打开半扇门开始营业,象征“招财进宝”。
祭孔夫子30年代,山东同乡会馆前厅命名为“至道堂”,正中悬挂孔夫子像,每逢农历初一在堂内举行祭奠活动,祭礼人多求全家平安,生意兴隆。会馆通过这种活动,也加强了山东人在蚌埠的乡土观念。此俗在解放后废。求雨解放前,每逢西南风持续数日,气候干热,居民区内常有成年男子穿裤衩,头戴柳圈,抬“纸龙”或“泥龙”,尾随裸身男孩,打小锣小镲,结成队伍串游街头巷口,并跪下对天磕头,祈求降雨。另外,也有不少市民、乡民到土地庙求雨。
扫晴解放前,每遇久阴不晴,城里一些独生女家庭,常让女儿用秫秸瓤和彩纸做成小人,称为“扫晴娘娘”。“扫晴娘娘”一手执扫帚,一手拎撮箕,悬挂屋檐下,任其随风飘动,以示扫晴。晴天后,将“扫晴娘娘”取下,陪上些黄裱纸一并烧掉,送上天去。烧神佛旧时,渔民称长淮卫深水窝里住有大老鼋(大鼋精),若不祭,轻者捕不到鱼,重者要船翻人亡。祭祀仪式是在船头摆猪头、猪蹄、猪尾代全猪供品,还有大鲤鱼、大红公鸡、五色果子等,上好供品即烧香磕头,祈求大老鼋保佑降福。
供大仙旧时,民间迷信传说,狐狸修炼成精,为“狐仙”。另将黄鼠狼(黄鼬)也列入大仙,称“黄大仙”。供奉大仙者相信它能帮人除灾消病。邗江公所自修堂内即设“玉仙坛”,供人敬奉。建国后,在部分城乡妇女中仍有信大仙者。
三、禁忌
解放前由于社会不宁,市民谋生艰难,加之传统习俗中的各种迷信观念影响甚广,禁忌在人们的节日、婚丧、生活、贸易等方面均有存在,其内容多与淮北地区相似。唯淮河船民因生活在水上,禁忌比城乡人家严格而独特。
排船(造新船),前后挡浪板,不能对缝,否则就认为是前仓进财,后仓流走。
卖船不卖跳板和正中舱门,否则卖了跳板,就认为把自己的生财路子卖掉,卖了正中舱门会断绝子孙后代。
人不能坐跳头,否则生意受阻不顺利;妇女不能跨船头(河北帮不忌讳)。买锅不能空锅上船,锅内应装豆腐等食品。
船家不外借发面头(酵头),不借给别人火,怕自己家的“发势”、“旺火”被别人借走。
船家洗被、晒被、套被,不能在别人船上,忌“被”的谐音“背”,会使别人背时而不走运。
大桅杆尊为“大将军”,小孩如在旁边解小便,大人须烧香磕头,祈求恕罪,否则孩子会生病。大桅杆断了,将预示船上当家人有大难临头。若遇此事,当家人磕头烧香许愿,以求神灵保佑。农历逢七不动针,认为针是戳“财神爷”眼睛的东西。阴历逢六不动剪子,认为剪子是败家的乌龟。除夕晚上至正月十六,用红纸封剪子。
船家讲话对许多字音忌讳。对姓陈,改口称“掂不动”或“耳东”,“盛饭”为“装饭”,以避开沉船的“沉”音。称“帆”为“篷”,“翻舱”为“转舱”,以避开翻船的“翻”音。“翻船折桅”是船家最忌的咒语。另外为图吉利,还把饺子改称“弯弯顺”,面条称为“钱串”。
附:红枪会、会道门信仰习俗
(一)红枪会
沦陷前,红枪会传入蚌埠农村。入会会员穿贴身菱形围兜,以示刀枪不入。凡真心入会者,每人制作一杆红樱枪,虔诚地恭跪平地,点燃香火,闭起双眼,双手合十,默诵咒语。深信久练可得仙人之躯,刀枪不入,且有呼风唤雨的“法力”。也有会员称能念咒、化符,以所谓吹气驱邪为他人治病。入会者有上不传父、下不传子的规矩。
红枪会与日军交战前,把一张黄裱纸烧成灰,置碗内用酒化开,喝下壮胆。打仗时结队高喊“刀枪不入”。民间赞之为“红枪会真不穰,脱掉衣裳光脊梁”。日军的“中国通”,也曾用生硬的汉语嚷道:“不怕国民党,就怕红樱枪”。
(二)一贯道
旧时在蚌埠的一贯道,道首多散布妖言迷惑群众,采取“扶乩”和“炼炉”等手段发展道徒。“扶乩”,亦称飞乩宣化,即所谓“天不言来地不语,天道借人把道宣”,大有“替天行道”之意。“扶乩”时由点传师掌握,先对天地神焚香跪叩,伪装请神,然后鼓吹“三期数到,罡风下降,重开天地,另立人根”,“大难临头,在数难逃,入道能免灾难,不遭轮回,死后可升天堂”等。“炼炉”,是由道长任炉长,对点传师、坛主或道徒进行训练。炉长口诵“真言”,焚香敬神,稍许由被称为“三才”之一的“天才”,故作翻白眼、摇摆身体之状,显示“神驾灵坛”。这时,参加者齐跪坛前,叩头接驾。仪式完毕,“天才”讲经说法。炉期短则3天,长者7天。“炼炉”旨意在于通过装神弄鬼,愚弄道徒,假以坚守道门信念。
入道人要交纳“供果费”、“功德费”、“免灾费”、“献心费”、“超度亡灵费”等,出钱少者,被视为不诚。迷信较深者,尽力“行功施财”,以致倾家荡产。
(三)天门道民国35年(1946年),蚌埠有天门道。入道须由老道友引进,在家中设临时香案,上供天地君亲师及本道张祖师、三教主、洪祖师等牌位,供品为五样果品、五样菜(也有的用十二果、十二菜)、黄裱纸等,仪式夜间进行。欲入此道者,先洗净手脸,由传道人主持引进场,跪香案前,双眼微闭,主持人烧香发问,入道者对答。内容为情愿入道、敬祖师之类言词,最后要答如不尊从,遭“五雷击顶”。主持人发给白布牌为道证,至此仪式毕。
附:倪嗣冲督军府官员服饰对蚌埠人的影响
民国3年(1914年),倪嗣冲在蚌设“将军府”(后改称督军公署),凡地方官吏、绅士、富豪以及老少爷们,服饰多半模仿四爷(倪嗣冲)、唐侯爷(唐少侯)、裴老伯、李御使的样子,衣质料多用库缎、文明缎、线春、湖绉、锦底绉、灯芯绒等,光亮照人。颜色以黄、酱黄、枣红、栗色、银灰最为时髦,花样有大八团、小八团,为袍子、大衫的必备衣料。
从春天起,寒气未消,大皮袄在身。所配马褂最次为貂耳绒。稍暖,穿羊皮袍子,马褂料子是灰鼠脊、小二毛的,或者寒羊皮的。再暖,换灰鼠皮袄或华子皮袄,马褂要寒羊绒或棉的,随便一些也要配“十三太保”的背心子,或是对襟带个荷花的背心子,便于放金丝怀表。暮春时分,着丝绒袍子、棉马褂,颜色用黑、蓝、银灰、淡黄,甚至为红色的。头顶配红顶瓜皮黑缎子小帽,以象倪四爷、七爷、九爷、侯爷的日常装束为荣。每逢驱车驾辕,既得“雄姿”,又觉漂亮,要表现出北京大城市的味儿来。
农历四月,倪府常做寿,宾客云集。蚌埠的老少爷们、招待、挂名副官纷纷出马,大置行头。从白底纱起,一直预备到薄薄的湖绉小棉袍,恐天气变化之快,衣裳略有“塌台”,要遭白眼。
农历四月十五之后,若逢天气凉时,着装仿效倪氏的人便穿上单袍,套上夹裤,戴上小纱帽。但帽子中间不能加上一块白玉,因为这是“九爷搭柱”,不得假冒,只好手拿一根打狗棍,摆一摆架子,对蚌埠街以外人自充倪府中人,好让人不容置疑。入夏,此类人更衣打扮,着纺绸、夏布大衫,一顶草帽,另有亮纱的大衫、马褂、背心。当日出门要视天气阴晴、阳光强弱,选定全身衣服颜色深浅。
附:倪嗣冲做寿
民国3年(1914年)起,在蚌军阀倪嗣冲,夫妻两人几乎每年都做寿,外地来蚌祝寿者多时达千余人。为备倪氏寿庆仪式需要,蚌埠市面开始出现南纸店、海味庄、鲜花商店、古董铺等。
民国9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倪嗣冲为其妻宁氏做寿。安徽省60余位县长、凤阳关的几个分关头面人物纷纷行动,在各处收“寿礼”。江西督军阜阳人邓如琢、湖南督军霍丘人张敬尧亲自来蚌祝贺。皖系军阀总头子段祺瑞及江苏、浙江、福建督军均派出代表。
寿堂设在督军公署,为三进房间。对面是初建府时造的演戏舞台楼。介于之间的天井院,十余丈见方,上空是天津匠人搭盖的天津式席棚,下有五色缎织成的花纹。戏台两侧,以绿绸扎成的巨形坐狮,眼里装有红色电灯泡。台上悬有“绫质八仙”、“麻姑献寿”图,配以灯光,光彩夺目。台下两侧设临时看戏台,有藤椅席千余座。倪氏于寿堂前设一藤床斜卧其上,子侄雁行序列排队,并有两名英国女士看护,侍床两侧,以资照料。
寿庆礼品种类繁多,湘绣、苏绣、川绣的寿幛,“八仙过海”、“西湖全景”的牙雕,举不胜举。文人寿屏对联,不计其数。然最珍贵者要数某厘金局长赠送的赤金麻将牌和某县长赠送的金质十八罗汉。倪氏最为喜爱的是安徽某县长送的一尊赤金铸成的关羽全身像,为清代著名艺术家李全发用百两赤金精工制成。
倪嗣冲委托其昔日在北京结识的天津流氓头子王郅隆承办祝寿堂会。王凭在北京的势力,迫使曾在京城内庭供奉过的20多位名角,来蚌埠唱堂会。堂会三日,客人每天到督军公署副官处领取一朵绸制花戴在胸前入场。花分七色,每天换一次。祝寿早8时起至夜3时止。场内聘有南京茶博士和四川、河南名厨师。烟用老炮台、雪茄。用餐效法民间流水席,每满一桌,随时开饭。若单人用餐,则以燕窝粥待之,可谓阔绰至极。
倪嗣冲在蚌督皖时,常引外地医卜星相聚于其“将军府”,每遇疑难之事,必向江湖术士问卜,以定行止。医卜冯某,在其府中赢有“冯铁嘴”之称。星相卢文龙与其同时名声大振。
民国9年(1920年)后,蚌埠各旅馆常住有相士。天桥坡下和东、西游艺场中也摆有卦摊、测字摊。外地在蚌谋生者和本地居民,常为失人、失财、家人归期、合八字等向他们问卦求卜。
占卜在民间相沿成习,至50年代被禁,60年代初又复出。1965年,全市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群众活动,曾把算命看相等迷信职业者集中学习,向群众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揭开占卜骗局。但进入80年代后,看相、算命的卦摊再次重新出现,以大塘公园东门墙外人行道及天桥东坡等处较多,其它一些背街路口也有时可见。问卜者男女青年及中老年人均有。
家庭占卜多为占“汤济”。家中有人突然得病,由本家人拿三根筷子立水碗里,边往筷头上浇水,边叨念去世的亲属名字。如叨念某人名字时筷子竖立不倒,家里人即认为“他(她)”在阴间需要用钱,于是烧纸还愿,祈求病人痊愈。此俗于60年代后少见。
二、祭祀
供奉水大王淮河北岸小蚌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镇上大王庙中供有“水大王”,意在镇水。洪水季节,水上漂蛇即被认为是“水大王”,被人们“请”到庙内,置一木匣内,受人烧香叩拜。此俗在50年代后废。
祭祖宗城乡家庭境况较好的人家,旧时堂屋内正面设家堂(条几),上悬“天地君亲师”的神位。逢春节增加列祖画像,从上三代到上一代不等。除夕晚全家敬香、供饭、磕头,然后才可吃团圆年饭。也有的人家阴历二十八开始“接祖”,正月十五元宵节再次祭祀后“送祖”。儿孙结婚,也要在神位下烧香磕头认祖。磕头按“人三鬼四”规矩,即对活人磕3个头,对鬼神磕4个头。此俗在60年代后废。
敬财神城里商人之家常在堂屋正中悬挂“文武财神之位”,对联书“招财童子,利市仙官”。逢正月初五有“开财门”习俗。此日午夜一时,家家争先放爆竹,烧香接财神。有院子的店铺还在院内摆条桌,上供品,点烛焚香,桌后专设恭候“财神爷”来坐的椅子,并披上红缎绣花的桌围椅搭,店主面对桌椅跪在地上,望空而拜,天明即收。接财神后,打开半扇门开始营业,象征“招财进宝”。
祭孔夫子30年代,山东同乡会馆前厅命名为“至道堂”,正中悬挂孔夫子像,每逢农历初一在堂内举行祭奠活动,祭礼人多求全家平安,生意兴隆。会馆通过这种活动,也加强了山东人在蚌埠的乡土观念。此俗在解放后废。求雨解放前,每逢西南风持续数日,气候干热,居民区内常有成年男子穿裤衩,头戴柳圈,抬“纸龙”或“泥龙”,尾随裸身男孩,打小锣小镲,结成队伍串游街头巷口,并跪下对天磕头,祈求降雨。另外,也有不少市民、乡民到土地庙求雨。
扫晴解放前,每遇久阴不晴,城里一些独生女家庭,常让女儿用秫秸瓤和彩纸做成小人,称为“扫晴娘娘”。“扫晴娘娘”一手执扫帚,一手拎撮箕,悬挂屋檐下,任其随风飘动,以示扫晴。晴天后,将“扫晴娘娘”取下,陪上些黄裱纸一并烧掉,送上天去。烧神佛旧时,渔民称长淮卫深水窝里住有大老鼋(大鼋精),若不祭,轻者捕不到鱼,重者要船翻人亡。祭祀仪式是在船头摆猪头、猪蹄、猪尾代全猪供品,还有大鲤鱼、大红公鸡、五色果子等,上好供品即烧香磕头,祈求大老鼋保佑降福。
供大仙旧时,民间迷信传说,狐狸修炼成精,为“狐仙”。另将黄鼠狼(黄鼬)也列入大仙,称“黄大仙”。供奉大仙者相信它能帮人除灾消病。邗江公所自修堂内即设“玉仙坛”,供人敬奉。建国后,在部分城乡妇女中仍有信大仙者。
三、禁忌
解放前由于社会不宁,市民谋生艰难,加之传统习俗中的各种迷信观念影响甚广,禁忌在人们的节日、婚丧、生活、贸易等方面均有存在,其内容多与淮北地区相似。唯淮河船民因生活在水上,禁忌比城乡人家严格而独特。
排船(造新船),前后挡浪板,不能对缝,否则就认为是前仓进财,后仓流走。
卖船不卖跳板和正中舱门,否则卖了跳板,就认为把自己的生财路子卖掉,卖了正中舱门会断绝子孙后代。
人不能坐跳头,否则生意受阻不顺利;妇女不能跨船头(河北帮不忌讳)。买锅不能空锅上船,锅内应装豆腐等食品。
船家不外借发面头(酵头),不借给别人火,怕自己家的“发势”、“旺火”被别人借走。
船家洗被、晒被、套被,不能在别人船上,忌“被”的谐音“背”,会使别人背时而不走运。
大桅杆尊为“大将军”,小孩如在旁边解小便,大人须烧香磕头,祈求恕罪,否则孩子会生病。大桅杆断了,将预示船上当家人有大难临头。若遇此事,当家人磕头烧香许愿,以求神灵保佑。农历逢七不动针,认为针是戳“财神爷”眼睛的东西。阴历逢六不动剪子,认为剪子是败家的乌龟。除夕晚上至正月十六,用红纸封剪子。
船家讲话对许多字音忌讳。对姓陈,改口称“掂不动”或“耳东”,“盛饭”为“装饭”,以避开沉船的“沉”音。称“帆”为“篷”,“翻舱”为“转舱”,以避开翻船的“翻”音。“翻船折桅”是船家最忌的咒语。另外为图吉利,还把饺子改称“弯弯顺”,面条称为“钱串”。
附:红枪会、会道门信仰习俗
(一)红枪会
沦陷前,红枪会传入蚌埠农村。入会会员穿贴身菱形围兜,以示刀枪不入。凡真心入会者,每人制作一杆红樱枪,虔诚地恭跪平地,点燃香火,闭起双眼,双手合十,默诵咒语。深信久练可得仙人之躯,刀枪不入,且有呼风唤雨的“法力”。也有会员称能念咒、化符,以所谓吹气驱邪为他人治病。入会者有上不传父、下不传子的规矩。
红枪会与日军交战前,把一张黄裱纸烧成灰,置碗内用酒化开,喝下壮胆。打仗时结队高喊“刀枪不入”。民间赞之为“红枪会真不穰,脱掉衣裳光脊梁”。日军的“中国通”,也曾用生硬的汉语嚷道:“不怕国民党,就怕红樱枪”。
(二)一贯道
旧时在蚌埠的一贯道,道首多散布妖言迷惑群众,采取“扶乩”和“炼炉”等手段发展道徒。“扶乩”,亦称飞乩宣化,即所谓“天不言来地不语,天道借人把道宣”,大有“替天行道”之意。“扶乩”时由点传师掌握,先对天地神焚香跪叩,伪装请神,然后鼓吹“三期数到,罡风下降,重开天地,另立人根”,“大难临头,在数难逃,入道能免灾难,不遭轮回,死后可升天堂”等。“炼炉”,是由道长任炉长,对点传师、坛主或道徒进行训练。炉长口诵“真言”,焚香敬神,稍许由被称为“三才”之一的“天才”,故作翻白眼、摇摆身体之状,显示“神驾灵坛”。这时,参加者齐跪坛前,叩头接驾。仪式完毕,“天才”讲经说法。炉期短则3天,长者7天。“炼炉”旨意在于通过装神弄鬼,愚弄道徒,假以坚守道门信念。
入道人要交纳“供果费”、“功德费”、“免灾费”、“献心费”、“超度亡灵费”等,出钱少者,被视为不诚。迷信较深者,尽力“行功施财”,以致倾家荡产。
(三)天门道民国35年(1946年),蚌埠有天门道。入道须由老道友引进,在家中设临时香案,上供天地君亲师及本道张祖师、三教主、洪祖师等牌位,供品为五样果品、五样菜(也有的用十二果、十二菜)、黄裱纸等,仪式夜间进行。欲入此道者,先洗净手脸,由传道人主持引进场,跪香案前,双眼微闭,主持人烧香发问,入道者对答。内容为情愿入道、敬祖师之类言词,最后要答如不尊从,遭“五雷击顶”。主持人发给白布牌为道证,至此仪式毕。
附:倪嗣冲督军府官员服饰对蚌埠人的影响
民国3年(1914年),倪嗣冲在蚌设“将军府”(后改称督军公署),凡地方官吏、绅士、富豪以及老少爷们,服饰多半模仿四爷(倪嗣冲)、唐侯爷(唐少侯)、裴老伯、李御使的样子,衣质料多用库缎、文明缎、线春、湖绉、锦底绉、灯芯绒等,光亮照人。颜色以黄、酱黄、枣红、栗色、银灰最为时髦,花样有大八团、小八团,为袍子、大衫的必备衣料。
从春天起,寒气未消,大皮袄在身。所配马褂最次为貂耳绒。稍暖,穿羊皮袍子,马褂料子是灰鼠脊、小二毛的,或者寒羊皮的。再暖,换灰鼠皮袄或华子皮袄,马褂要寒羊绒或棉的,随便一些也要配“十三太保”的背心子,或是对襟带个荷花的背心子,便于放金丝怀表。暮春时分,着丝绒袍子、棉马褂,颜色用黑、蓝、银灰、淡黄,甚至为红色的。头顶配红顶瓜皮黑缎子小帽,以象倪四爷、七爷、九爷、侯爷的日常装束为荣。每逢驱车驾辕,既得“雄姿”,又觉漂亮,要表现出北京大城市的味儿来。
农历四月,倪府常做寿,宾客云集。蚌埠的老少爷们、招待、挂名副官纷纷出马,大置行头。从白底纱起,一直预备到薄薄的湖绉小棉袍,恐天气变化之快,衣裳略有“塌台”,要遭白眼。
农历四月十五之后,若逢天气凉时,着装仿效倪氏的人便穿上单袍,套上夹裤,戴上小纱帽。但帽子中间不能加上一块白玉,因为这是“九爷搭柱”,不得假冒,只好手拿一根打狗棍,摆一摆架子,对蚌埠街以外人自充倪府中人,好让人不容置疑。入夏,此类人更衣打扮,着纺绸、夏布大衫,一顶草帽,另有亮纱的大衫、马褂、背心。当日出门要视天气阴晴、阳光强弱,选定全身衣服颜色深浅。
附:倪嗣冲做寿
民国3年(1914年)起,在蚌军阀倪嗣冲,夫妻两人几乎每年都做寿,外地来蚌祝寿者多时达千余人。为备倪氏寿庆仪式需要,蚌埠市面开始出现南纸店、海味庄、鲜花商店、古董铺等。
民国9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倪嗣冲为其妻宁氏做寿。安徽省60余位县长、凤阳关的几个分关头面人物纷纷行动,在各处收“寿礼”。江西督军阜阳人邓如琢、湖南督军霍丘人张敬尧亲自来蚌祝贺。皖系军阀总头子段祺瑞及江苏、浙江、福建督军均派出代表。
寿堂设在督军公署,为三进房间。对面是初建府时造的演戏舞台楼。介于之间的天井院,十余丈见方,上空是天津匠人搭盖的天津式席棚,下有五色缎织成的花纹。戏台两侧,以绿绸扎成的巨形坐狮,眼里装有红色电灯泡。台上悬有“绫质八仙”、“麻姑献寿”图,配以灯光,光彩夺目。台下两侧设临时看戏台,有藤椅席千余座。倪氏于寿堂前设一藤床斜卧其上,子侄雁行序列排队,并有两名英国女士看护,侍床两侧,以资照料。
寿庆礼品种类繁多,湘绣、苏绣、川绣的寿幛,“八仙过海”、“西湖全景”的牙雕,举不胜举。文人寿屏对联,不计其数。然最珍贵者要数某厘金局长赠送的赤金麻将牌和某县长赠送的金质十八罗汉。倪氏最为喜爱的是安徽某县长送的一尊赤金铸成的关羽全身像,为清代著名艺术家李全发用百两赤金精工制成。
倪嗣冲委托其昔日在北京结识的天津流氓头子王郅隆承办祝寿堂会。王凭在北京的势力,迫使曾在京城内庭供奉过的20多位名角,来蚌埠唱堂会。堂会三日,客人每天到督军公署副官处领取一朵绸制花戴在胸前入场。花分七色,每天换一次。祝寿早8时起至夜3时止。场内聘有南京茶博士和四川、河南名厨师。烟用老炮台、雪茄。用餐效法民间流水席,每满一桌,随时开饭。若单人用餐,则以燕窝粥待之,可谓阔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