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
怀远县位于徐蚌凹折带南缘。平阿山以北属淮阴地台,平阿山以东至沿淮丘陵属淮阳地质,平阿山以南属淮南盆地北翼。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我县结晶基底,与低山残丘一带古老岩系相连。蚌台凸以北构造线方向近南北,呈开阔平缓的向斜构造,与地质为断层接触,两翼时有奥陶纪灰岩及二迭、三迭纪紫红色砂页岩地层,形成复背斜构造;蚌台凸以南构造线方向为北西一南东,亦为复向斜构造。淮北平原为下降堆集平原,第四纪地层很厚,有较厚土层和砂层。
震旦、寒武、奥陶三纪均为海相地层。奥陶纪中期以后,境内上升为陆。石灰、二迭为海陆交替相的砂页岩夹煤系地层。三迭后期,经造山运动,境内发生褶皱,燕山运动时全区上升,火成岩侵入。新生代以来,县境强烈沉降,第三纪时,气候干燥炎热,在各盆地中沉积了很厚的钙质红色地层。
第四纪地层(代号Q),分四个时期,即Q1、Q2、Q3、Q4。厚度85—455米,平均为270米。
Q1更新世初期,气候较冷,沉积了以湖相为主的灰白、灰绿色粘土、砂及砾石。Q2更新世中期,寒暖交替,在比较温暖气候条件下,山坡、高地及部分平原中堆集了红色粘土、砂石和砾石,修饰了地面的起伏。Q3更新世末期,淮北东部有所上升,遭到剥蚀,但其余地区继续下沉,接受了冲击和洪积的青黄杂色、棕红色粘土和亚粘土。Q4全新世初,气候又转湿润温暖,流水作用复而加强,平原上出现动物栖息及人类活动。
县境内Q4地层沉积厚度约25至35米为新地层,距今约有12000年。
全新世纪初,淮北平原上河流发育,形成了冲积的紫灰色粘土和粉砂层,一般厚度约14~20米,以后沉积间断,地壳有微弱回升,地面发育了广大的河漫滩和河曲。底部有一层黑色淤质亚粘上层,含有大量的淡水蜗牛、蚌壳化石和腐殖质植物,有臭味,为湖泊沼泽沉积。
全新世中期,地壳继续下沉,在淮北普遍堆积了一层青黄杂色,棕黄色亚粘土和粉砂、亚砂土的沉积,是河漫滩相和泛滥带相的沉积物,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一般厚度15~25米。此外,在河床中有浅黄色和黄色亚砂土、粉砂等所组成的冲击物呈星条带状分布。至此,基本形成与今大体一致的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斜的地形。此后淮北平原微有上升,使沉积物遭受了极轻微的剥蚀。
全新世晚期,在平原上又有新的黄泛物沉积,主要是历次黄河南泛所形成。
怀远县地层简况

二、地貌
怀远县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县城南侧有荆、涂二山隔淮对峙,其余均为平原。在残丘地貌中,除荆、涂二山海拔分别为258.4米和338.7米外,其余均小于200米。在平原地貌单元中,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河南泛覆盖及人工开河筑坝等,局部地面不平整,具“大平、小不平”的特点。据此特点又分为湖地、岗坡地、湾地三种小类型。部分河湾地又分河口洼地和泛滥平坡等最低单元。湖地离河较远,地势较低,呈浅碟状封闭洼地,排水困难,易积水。湾地分布于沿河两侧,由河水泛滥泥沙沉积而成。岗坡地介湾地和湖地间的高坡地,因受侵蚀作用而呈缓坡状。整个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比降为1/8000~1/10000,绝对高度在15.5—25.5米之间,面积为2358.15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96.35%。
怀远县地貌一览表

怀远县地貌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