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业
县境商业发展较早,民国初年已形成西部龙亢、北部包集、南部田家庵,以县城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县城有盐粮、酒油、丝织、京广杂货、酱品、香烟、文具、铁货、屠宰、饮食、服务等13个行业。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28个行业,258家店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增至324家,其中万元至六万元(银元)资金的10家,千元至万元的店铺约60家。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沦陷,商业萧条,河溜、龙亢一度繁荣。抗战胜利后,全县有私营商业1357户,多半是小本经营,至解放前夕商户增至1424户,3901人。1950年发展到4049户,4537人。1951年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2年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2月,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商业采取多数适当安排,少数转到农业的政策。1956年6月,全县4509户,4971人的私营商业,有7户7人直接过渡到国营商业;16户18人过渡供销合作社;55户,116人组成6个公私合营商店;2476户,2767人组成216个合作店(组);173户,181人组成85个代购、代销组;289户,291人组成38个交易所;1300户,1398人发证个体经营;193户,193人停业、转农。公私合营企业,私方财产折价交出,按期领息,合作、代购、代销、交易所,按月发给工资。
1958年后,开展所有制过渡。公私合营、合作商业全部并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停止公私合营,私方股金分息。有证个体商户减至731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个体商户全部停业,下放农村落户劳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了原工商业者政策,下放农村的个体商户全部收回,并进行了妥善安置,同时对错划为资本家的小商、小贩,恢复了劳动者身份。1980年后,个体商户被列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允许发展。当年领证准营463户489人。1985年发展到7859户、10657人。资金922.4万元,年营业额高达2732.6万元。
旧时知名商店简介
叶义兴丝店
叶义兴丝店,又称叶家丝店。座落在县城兴街东端路南。清光绪年间开业,独资经营,是我县经营丝织用品和京广货的最早店家。老板叶昆西善于经营,民国初年发展为两爿店,分别由其子叶义延、叶厚卿分管。主店在原址,6间门面,前店后坊,21人,万元(银元)资金。分店在东大街,6间门面,51人,资金逾万元。生产扣线、衣线、花线、丝带、包头、罗底。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安徽省实业厅举行的物产评比会上,五彩绣绒获一等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停业。
杨顺康棉布店
开业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兴街东首路南、路北相对分设两爿店,独资经营,计6间门面,8名店员,店主杨梓林,主营各种棉布、日用百货。商品来源于上海、南京、庐州(合肥)等地。商品充裕,花样繁多,批零兼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城沦陷后歇业,不久迁往蚌埠。
大同书局
大同书局座落在南大街邓公馆(现人民武装部)对门,三间门面,6名职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范荫堂集资承兑“圣教书局”商品而开设,股东皆为教会人员。经营的商品有教课书、文具、球类、球衣、球鞋、标枪、铁饼等文体用品及高级糖果、食品。货源来自上海、天津。书局内设董事会,范荫堂任董事长。年终以股按利分红。职员除供应伙食、理发、洗澡费用外,每月工薪15块银元左右,年限长的职员略高。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日军侵怀时,该店停业。
齐泰石油店
“齐泰”,座落现复兴街东段街北,开业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我县最早经营批发煤油的商号。经纪人系外地商人,号称“美商经理家”。经营的品种为美孚、亚细亚煤油。货源部分从蚌埠油站调进,部分从上海经南京转运至县城,生意兴隆,主要向城乡各杂货、酒油盐零售商店批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怀停业。
瑞昌杂货店
瑞昌杂货店,开业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合资经营,三股东。座落在文昌街北头轿拐口,3间门面,150平方米后场,资金约3000银元,管事1人,店员10人。主营煤油、杂货。经理胡醒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自蚌返怀时轮船失事,死于蚌埠。嗣后,经理一职由江伯炎接替,营业延续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瑞昌与王德昌酒油盐店合资经营美孚、德士古煤油,南京设有办事处,由江伯炎负责总经理事务。因两店事务繁重,江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离怀驻蚌,由陈少周帮办经理事务至解放。
二、国营商业
国营商业始于建国后,1950年6月,设立中国粮食公司怀远县办事处。10月,宿县专卖公司中心批发部在我县设立专卖处。1951年2月,宿县土产支公司在我县设立收购组。10月,中国百货公司蚌埠市支公司在我县设立营业所。1953年8月,中国油脂公司蚌埠市支公司设立怀远营业所。1955年2月成立中国花纱布公司安徽省怀远县公司。1956年3月,蚌埠市煤资公司在我县设立经营处。6月,成立中国医药公司蚌埠市公司怀远经营处;中国贸易公司安徽省怀远县公司;蚌埠市水产公司怀远县水产组;中国文化用品公司蚌埠市支公司怀远县经营处。1957年后,县属国营商业机构相继建立,后几经调整,至1985年形成粮食、商业、物资、外贸四大系统,下设各类经营机构361个,有干部职工4118人。
建国初期,国营商业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的指导下首控批发物资,主营一、二类农副产品,打击投机倒把,平抑物价,组织各种形式物资交流,疏通流通渠道,活跃城乡经济。
1953年后,粮、油、棉、烟、酒、棉布,先后实行由国营商业统一经销。1956年后,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实行统一分配、统一价格,不准进入商品流通范围。1958年6月1日建立县商业局,撤销百货、煤建、纺织品、水产企业建制,实行政、企合一,商业资金统一管理。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合并经营。1961年10月,恢复企业建制,放宽企业经营自主权,供销合作社划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商业行政瘫痪,商品流通渠道阻塞,计划性商品短缺,国营商品购销不畅。1969年4月建立商业服务站,实行军事建制,供销合作社再次并入。1970年1月,商业服务站撤销,恢复县商业局建制。1978年6月1日,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分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资料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国营商业在做好主要物资采购供应的同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广泛开辟货源,推行企业集体承包,采用浮动工资。1985年底县商业局下辖国营企业10个(含酱品厂、食品厂),有干部、职工2549人,固定资产596万元,流动资金1530万元,商品购进总值达4305万元,商品销售总额达4494万元,实现利润109万元。
专业公司简介
百货公司1951年10月中国百货公司蚌埠市支公司在我县城关设立营业所。1954年10月改为怀远县百货办事处。1955年3月更名百货公司,下设马城、常坟、河溜、包集、新马桥、平阿、龙亢7个分销处。1985年下设2个批发部,2个零售部,2座商场,1个农村分销处。营业建筑总面积4400平方米,仓库总面积2296平方米。有干部职工251名,固定资金56.8万元,流动资金519.9万元,经营商品8000余种,年纯销售额1083.6万元,利润2万元。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79年10月建立,配干部职工23人,设财会、业务二股,无门点,商品由百货公司代营。1980年设门市部,开展批、零业务。1985年下设7个门市部,103名职工。有固定资金22.7万元,流动资金207万元,年纯销售额587.6万元,利润12万元。
糖业烟酒公司1950年10月设立宿县专卖公司中心批发部怀远县专卖处,实行酒类统购统批。1951年增设常坟、龙亢、河溜、新马桥4个分销处。1953年改称专卖批发处。1954年脱离宿县专卖公司成立怀远县专卖事业公司,1963年更名糖业烟酒公司。1985年下设5个门市部,2个批发部,7个分销处。有职工101人,固定资金18.1万元,流动资金159.6万元,年商品纯销售额488.9万元,利润7.9万元。
石化销售公司1956年3月,中国煤炭公司安徽省蚌埠市公司在我县设立经营处,主营煤炭、煤油及木材、钢材等业务。1961年更名怀远县石油煤建公司。1974年由省公司投资,在县城西、龟山头东建三级石油库一座。同年设立河溜、马城、双桥、包集、常坟5个经营管理站。1980年6月正式建立石油公司。当年在老西门外新建现代化加油站一座。1985年更名安徽省石化销售公司怀远县支公司,业务、行政属省、县双重领导。年末有干部、职工116人,经营点9个,经营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4大类,32个品种,年进销2万吨。有固定资金81万元,流动资金27.6万元,年销售总额805万元,实现利润37.9万元。
食品公司1954年12月建立,1955年设立城关、新马桥、河溜、龙亢、朱疃5个购销站。1962年建8个区食品站、17个食品组。1978年以乡建点,设25个乡食品站,52个购销组。1985年下设11个区食品站,1个城关直属站,62个食品分站,84个经营网点。有职工448人,固定资金53.2万元,流动资金159.6万元,年纯销售额979万元。
盐业蔬菜公司1975年12月建立,初建时仅有职工6人。无门点,只营食盐。1976年职工增至18人,在县城设立1个门市部,1个收购站,始营鲜菜收购与批、零业务,实行经、销直接见面。1980年8月,盐业、蔬菜分营。1981年2月,易名商业信托贸易公司,8月复名。1985年下设8个经营点,有干部、职工56人,固定资金16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0万元,年纯销售额236万元,实现利润9.1万元。
饮食服务公司1961年6月成立饮食服务经理部,同年8月改称县服务公司,有职工41人。下设1个旅社,借集体商业1个饭店、1个女浴池开展营业。1963年9月更名安徽省饮食服务公司怀远县经理部,由县商业局、省饮食服务公司双重领导,1965年复名。1975年新建荆山旅社大楼开业,同年增设新兴菜馆、健康小吃部、淮上理发厅、百味香饭店、荆山男女浴池等经营点,1985年底计有网点12个,干部、职工185人,固定资金678万元,流动资金265万元,年营业额718万元,利润10万元。
县贸易中心1984年8月成立,属公司级,1985年底下设3个经营点,有职工39人,固定资金11.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万元,年营业额293万元,利润7.7万元。
三、供销合作商业
县内合作商业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日伪县政府强迫民众集资,开办“怀远县合作社”,经营卷烟、火柴、蜡烛、肥皂等日用品。抗日战争结束后解体。
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四军游击队在龙亢设立战地合作社,主营文化用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二月,中共宿怀县委在赵集创办赵集合作社,主营食盐、土布、香烟、碗筷、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入股社员凭证优先供应。翌年九月停办。
建国初,建土产运销合作社。1950年2月改称县供销合作总社,下设11个区(镇)合作社。1951年3月贯彻华东合作事业管理局扩社条例,广泛动员城乡居民投股入社,至1952年4月骑龙、刘集、龙亢、沙沟、城关、双沟、唐店、李新集、茆塘、双桥、新马桥、常坟、大岗、梅桥、淝河、马城、孝仪17个乡成立基层合作社。
1956年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实行城乡地区分工和商品经营分工,土特产品收购和农村人民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由供销社经营。
1958年6月与国营商业合并,基层社改称商业科,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年底基层供销社实行二放(体制下放、权限下放)三统(人员、资金由公社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一包(财政包干政策)纳入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1961年10月,恢复原建制,仍属集体所有制。1963年按行政区划、商品流向,基层合作社调整为10个区级社、1个城郊社。1970年与国营企业再度合并,经济体制再变为全民所有制,1978年6月再次分设,恢复单独建制。
1983年开展体制改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恢复了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再次明确供销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1985年底,县供销合作社下设农业生产资料、土产、信托贸易、废旧物资回收、棉麻、供销6个公司、21个基层合作社、88个经理部、513个经营点。有干部职工1925人、固定资金999万元、流动资金108.1万元(其中股金84万元),年商品销售总额7080万元。
专业公司简介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1953年设生产资料经理部,1965年改建土杂品公司。1970年更名生产资料土产公司。1979年元月生产资料、土产分设,成立生产资料公司,1985年全公司有干部、职工116人,固定资金64.9万元,流动资金61.6万元,下设批发、零售门市部各1个、知青门市部4个,山南、梅郢、河北农资仓库3处。
土产杂品公司1953年初建时为推销经理部,主要帮助基层社推销土特产品,兼营省内、外土特产品,1956年改称土产经理部。1965年改建土产杂品公司,1970年改称生产资料土产公司。1979年元月,生产资料与土产分设,成立土产杂品公司。1985年3月,根据业务经营性质,分设土产、信托、物资回收3个公司。年底土产公司有干部、职工93人,有2个批发门市部、5个零售门市部、2个知青商店和龟山头、西关涡河北3栋仓库。有固定资金26.7万元,流动资金30.8万元,年销售额522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
棉麻公司1951年2月,宿县土产公司在我县设立收购组,9月撤除,棉麻业务由县供销合作社代营。1956年棉麻业务交县农产品采购局经营,1958年由土产杂品经理部经营。1970年建立棉麻菸公司,隶属粮棉局。1978年划属县供销合作社。1981年2月菸草划交县经委。易名棉麻公司。1985年全公司有干部、职工114人,固定资金11.8万元,流动资金9.9万元。下设2个门市部、1个商场、1个草栈、1个收购站。年纯销售5079吨,其中棉花1022吨,黄、红麻3954吨,棉短绒100吨。
供销信托贸易公司1985年3月建,前身为贸易货栈。货栈建于1951年底,由城关13家干鲜行组成,字号荆淮货栈,1955年前隶属县工商联合会。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划属城郊供销合作社更名,“农民服务所”。1961年改称贸易货栈,隶属县供销合作社,1964年底撤,易名交易所,下放城郊供销社,1965年城郊供销社撤销,交易所交土产公司管理。1980年2月土产公司组建全民贸易货栈,开展议购、议销,独立核算。1985年3月,更名供销信托贸易公司,隶属县供销合作社。有干部、职工33名,下设批零门市部2个,草栈1个,农产品收购站1个。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回收公司建于1985年3月,前身系废品收购站。收购站1954年由城郊供销社兴建。1965年10月并入县土产杂品公司。1982年2月移交县外贸公司,现有干部、职工18人,固定资金3.4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年回收金额26.4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
土产供销公司1985年5月建,前身为城关土产日杂商店。1956年2月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城关陶瓷、窑麻、土布、麻袋商店,农民服务所组成窑麻综合商店。1958年8月划属淮河人民公社,称生产资料分部,主营竹木、蔬菜、柴草、窑麻等业。1963年改称生产资料中心商店,主营竹木、陶瓷、窑麻、五金、煤炭等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解体。1969年改建土产日杂商店。1985年5月,改称土产供销公司,下设18个门市部,有职工143人。
四、集体商业
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县有2936户、3239人联合组成各业合作店、组。1958年所有制过渡,合作店、组全部进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县城组成各业中心商店,农村组成各业合作商店。“文化大革命”初各业中心商店与合作商店一度解体,1967年恢复。1978年后一批知识青年厂、店、站转为集体商业。1983年供销社下设的353个代购、代销店脱离,转为个体经营。1985年底,县城各业商店组成第二百货公司、第二五交化公司、第二糖业烟酒公司、第二饮食公司、第二服务公司、工艺装潢公司、蔬菜干鲜果品商店、五金公司知青店、百货公司利民商店、百货公司新风商店、糖业烟酒公司苏集批发组、酱品厂大华批发部、食品厂荆麓园门市部、食品公司副食品加工厂等22个单位,1013名职工,94个经营门点,7324平方米营业面积,隶属国营商业;常坟、新集、孔岗、找郢、柳沟、胡疃、茆塘、上桥、马城、白衣、孝仪、新城、魏庄、九孔桥、张店、梅桥、梅郢、胡口、荆山、五岔、苏集、大岗、魏郢、东庙、支湖、二中、张大庙、沙沟、草寺、河溜、大成、双沟、唐店、燕集、包集、火庙、高庄、陈集、王圩、高皇、梅庄、瓦坊、新集、看疃、仁和、太平、岭集、古城、刘桥、龙亢、界沟、徐圩、新集、双桥、赵集、杨集、褚集、万福、刘圩、刘集、桥口、唐集、耿集、朱疃、五路、邹庙、河北小街等67个合作店(组)367个经营点,1577人,隶属供销合作社。
主要商店简况
人民商场人民商场是第二百货公司最大的经营网点。位于禹王路东段,座南面北。1984年兴建,1985年10月2日开业,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楼三层,一、二层营业,三层办公。商场拥有固定资金4万元,商品资金25.5万元。经营品种有大小百货、化纤呢绒、五金交电、针织服装等2400多种,设12个柜组,职工60名,独立核算,日销售额5000余元,月利润2000~3000元。
东方商店东方商店原为烟酒公司第二门市部,1962年筹建,1963年5月开业。位于县城南门口闹市区,有5间门面,3间仓库,2间值班室,使用面积200平方米。1963年至1969年,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糕点、食糖、卷烟、散装酒。1970年后,经营品种增多,水果罐头、高档香烟,高级奶粉、麦乳精、炼乳、高级奶糖、名细糕点、各种名酒都有经营。营业人员也由1963年的4人,增加到1985年的14人。月销售额由1963年的3000元,上升到1985年的3.5万至5万元。该店在1984年前为报帐制,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独立核算。在经营竞争中,连年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经济指标,经济效益在公司所属商店中居于首位,是商业系统的先进门点。
向阳十四部向阳十四部是第二糖业烟酒公司的一个较大零售点,1960年兴建,座落在文昌街南端闹市区,面积72平方米。该店主营烟酒、糖果、罐头、食品、日用杂货,20多年来营业额一直居本企业零售点之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营业人员由初时6人,增加到1985年的16人。日营业额由初期的400元左右上升到1985年的600元,年利润在28000元左右。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