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书店
建国前,图书发行均系私营。民国初年,基督教长老会开设“圣教书店”,后改名“大同书局”。性质是私人股份经营,13股。老板范阴堂、耿建昭。主要经营教科书、图书文具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停业。民国二十年(1931年),叶良臣开设“生花斋”,主要制造各种毛笔,兼营古旧书籍、文具。后分为“生花斋”、“生花堂”两家,1956年停办。还有王经泉、高跃华私人开设的“中实书店”和“育华文具店”,经营教科书、图书、文具等,先后于1949年和1956年停业。
建国后,1950年1月,在文昌街利用邱家公馆两间门面成立新华书店怀远县支店,工作人员3人。隶属蚌埠市新华书店。1950年大水后,店址迁至三元拐街。1958年12月正式更名怀远县新华书店。1959年,店址移至衙后街东头,门面扩至5间,1964年迁至新民路现址。1952年至1983年先后隶中共怀远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1983年7月,怀远县划属蚌埠市辖后,书店也随之划属蚌埠市新华书店。
二、图书发行
网点建店初期,仅在城关设立一个综合性门市部,经营各种图书、期刊等700多种。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底在河溜、常坟两地建立图书供应点。同时和全县各供销社建立了批发、代销业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先后在龙亢、包集、曹老集、马城、刘圩、双桥、褚集、魏庄、梅桥等公社建立社办书店,年底基本实现了社社有书店,方便了农村的图书发行工作。此后,与各区供销社建立的图书批发、代销业务陆续撤销。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社办书店进行了整顿,保留了常坟、包集、河溜、龙亢4个店,正式定为县店在农村的派出供应点,配备了专职发行员。1966年,再次与距县城较远的魏庄、马城、双桥、褚集、唐集、万福等供销社建立批销业务,弥补了全县5个供应点发行工作的不足。1985年底,全县有城关、常坟、河溜、龙亢、包集5个发行供应点,有职工28人,其中干部10人,工人18人。建筑面积1560.7平方米,其中营业用房1036平方米。
发行建店初期,采用看样书选品种,向出版社订货。50年代中期改为统一向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等发行所订货。60年代,根据新华书店总店制定的进货工作条例,建立营业员、进货员、经理三级进货管理制度,先由进货员提出征订意见,销售单位订数字,汇总后由经理核准订货。进货渠道主要从北京、上海、重庆3个发行所及各省书店组织进货。至1965年,县店与3个发行所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新华书店有业务往来,经销全国256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杂志、图片等1万余个品种。1978年后,全国各地出版社不断增多,出书品种急剧上升。读者对图书需要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变化,分配品种逐渐减少,图书发行开始以征订为主。县店试行了“五、三、二”进销存的业务制度,即每年进数大于销售5%,推销存书3%,降价处理或报废2%。适当避免了脱销或过多积压的现象。1979年至至1985年,县店调入图书2314.7万册、销售2156.6万册。库存图书158.1万册,占调入图书的6.8%,基本做到了进销平衡。
课本供应,是新华书店的主要业务之一。1951年9月,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后,教材全国统一,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均由新华书店发行。1952年秋,试行中小学课本预订制,供应方法采用学校预订,开学前到书,保证供应。县城设1个供应点,农村设9个供应点,基本上一区一个,布点合理、方便。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图书受到禁锢,书店主要销售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书籍及“样板戏”图片、图书,各大商店均设有“红宝书”——毛泽东著作专柜,中外名著及群众喜爱的书籍一律停售。
1978年后,图书品种增多,发行量增长很快,图书发行市场也相应增多。70年代,全县仅有个体书摊2个,至1985年,个体书摊增至10个,县店也成立了集体性质的书店1处,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的图书发行网。1985年,全县发行图书397万册,销售额141万元,较1976年分别增长了114.6%,和346.2%。
三、革命领袖著作发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发行1950年建店初,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有《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1953年《斯大林全集》中译精、平装本第一卷出版,县店首批发行150册。第二卷发行150册。1955年12月,《列宁全集》中译精、平装本第一卷出版,县店首次计划发行15套。195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第一卷出版,首批发行5套。此外,还发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选读本和单行本8.15万册。1972年《列宁全集》1~4卷发行5000余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25套,《共产党宣言》等6种马列著作8000余套。
毛泽东著作发行50年代初期,在本县发行的有《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等。1952年上半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精、平装本和普及本出版发行,县店发行500册。至1960年全县发行《毛泽东选集》1~4卷9.5万册。1964年,发行《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4500册,乙种本7400册。1966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加速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发行,县书店组织职工把《毛泽东选集》送到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的读者手中。全县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均达到每人一册(套)。1970年,《毛泽东选集》1~4卷再次普及发行到户,共发行12万册(套),是全省普及最广,发行量最大的县。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陆续出版发行。1981年1月,发行《周恩来选集》上卷1000册,1982年6月,发行《陈云文稿》2000册。1983年7月1日,《邓小平文选》出版发行,至年底发行1.75万册。8月1日,发行《朱德选集》500册。
三、图书阅览
藏书明、清时期,官方设有书院、孔庙、尊经阁等藏书机构。尚有私人建的藏书斋,较有名的私人书斋有明朝杨嘉猷的“绘景楼”,杨尚浑的“岫云阁”;清唐亮的“芥子堂”,李方华的“燕翼堂”,林鼎奎的“听雨轩”,宫璋的“三石轩”,宫杲铎的“思无邪斋”,高锡基的“指所斋”,杨绣君的“梦回斋”,林晋奎的“洗蓬仙馆”,林之望的“荆居书屋”,宫果的“来青书屋”,吴翰的“护萱书屋”,杨振之的“锄月山房”,林介弼的“解园”,及杨寿宝的“寓无竟斋”16处。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县政府创办民众教育馆,是官办的群众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馆内设图书
1956年~1985年图书发行情况表

阅览室,藏书甚少。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县党部创办通俗图书馆。馆址设今城关小学东首。有房3间,藏书2000余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城沦陷后停办。民国二十四(1935年)还设有“乳泉阅览室”,备有《怀远导报》、《中央日报》、《皖北日报》等多种报刊,供游人阅览。私人藏书较多的有杨世希、张承之、李伯元、李警予等10余人。
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众教育馆,改称人民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59年文化馆图书室分出,成立怀远县图书馆。1961年因经费不足,复行并入文化馆。1980年5月,图书馆正式单独成立。1982年10月建成县图书馆,馆址设进山路。主楼两层,建筑面积510平方米,有库房16间,可藏书5万册。设有流通书库、资料书库、普通阅览室、资料阅览室、采编室、借书处等。至1985年,全县有县级图书馆1个,区、乡图书室11个、阅览宝70个。县图书馆藏书26500册,其中哲学类950册,政治类949册,社会科学类8542册,自然科学类5495册、杂志7717册、综合类2847册。馆藏图书中,有孤本、善本30册,其中孤本1册。为《二十一史弹词》,由清代邑人杨铭之撰,光绪二十九年宫鼎昌手抄并跋付刻清样本;善本29册,中有《朱子年谱》四卷二册,《考异》四卷一册,《附录》二卷一册,清代王懋竑纂订,乾隆十七年白田草堂藏版;《最乐编》五卷五册,明代高采菽手辑,清康熙四十八年自然轩藏版;《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明代南轩撰,万历二十三年刻本,陈仁锡评阅十册;《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十册,清代胡煦撰,雍正七年葆璞堂刊本。
借阅1958年前,个人借阅采取借书登记,还书注销。此后,改用借书证,读者凭证借书,沿用至今。1983年新馆建成后,采用记录式借书证,折叠式读者记录卡,提高了借书效率。对农村图书室、读书组及城镇个别单位,则用集体借阅的方式、每次可借书100至150册,每月周转一次。至1985年,年均阅览21600人次,借阅25000册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档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