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河道
沱河河道及堤防沱河淤塞已久,每年汛期,宿东汴堤以南、浍河以北之水均入此河而下,致使宿、灵一带常遭水灾。1951年11月~1952年8月,宿县专区所辖的永城、濉溪、宿县、灵璧4个县,动员民工32.1万人,对永城朱场至宿县东三孔桥一段加以疏浚,并对下游一段退堤以加宽河床,总长192公里。此项工程投资334.5万元,以工代赈大米2215万公斤,共完成土方1627万立方米,使防洪流量达173~365立方米/秒,排涝流量62~119立方米/秒。第二次治理在1956年秋~1957年春,疏浚沱河集至五河县樊集一段,长62公里,按20年一遇标准治理,底宽27~70米、比降1∶1400、河底高程15.32~11.40米、边坡1∶2;堤宽4米、顶高20.13~19.50米;内外坡度1∶3、堤距210~420米;防洪流量365~918立方米/秒,排涝流量112~340立方米/秒。1966年冬~1971年冬开挖新汴河,于宿县戚岭子分泄大量沱河水,基本上根除了沱河水患。
浍河河道浍河自古直接流入淮河,从未根治过,固此无堤防。1951年治理淮河时,封闭了淮北大堤,使浍河水经漴潼河、峰山切岭、下草湾、溧河洼直入洪泽湖。以后虽进行过局部人工疏浚,但河床基本上为浅碟子式,上游平槽泄水能力可达600~700立方米/秒,而下游固镇段仅在200~300立方米/秒,只达到3年一遇标准的24%、5年一遇的19.6%。故每年汛期,洪水泛滥,漫湾串岗,水天相连,湖洼地积水迟迟不能排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1965年固镇建县后,对浍河本干和支流按5年一遇标准治理。到1978年,已疏浚开挖其支流(大、中沟)22条,总长114.4公里,排涝面积达383.7平方公里。但该河因年久淤垫,泄洪能力差,汛期河水顶托现象时有发生,固此本干急待疏浚。
澥河河道澥河自古无堤防,上、中游河床弯曲狭窄殊甚,下游状如湖泊,汛期来临,一片泽国,淹没大面积农田。1954年春,宿县专区所辖之濉溪、宿县、怀远等3县,组织15个大队的基干民兵,51459人(其中9017人为劳动就业工人)上段,从睢溪县潘大庄至我县宋大桥79.9公里段进行疏浚,部分截湾取直。历时两个半月,共做土方56813万立方米,受益面积726.9平方公里。该河疏浚后,由于管理不当,工程不配套,河上有堵坝,1963年和1965年汛期,沿岸仍有80%农田受灾。因之上游濉溪县于1976年冬对该河又一次进行疏浚。此次施工共上段民工7.4万人,完成土方232.6万立方米,疏浚长度39.3公里。该河中游自濉溪、宿县界之大许庄至固镇县境九湾集止,从1954年春疏浚后至今未治理,尤其是宋大桥至九湾集段河底淤积物深约3米。新马桥处原澥河来水面积只793平方公里,1953年开挖淝、引河后,北淝河四方湖以上1550平方公里的来水量经淝、澥引河入澥,是澥河原来流域面积的1.95倍。澥河现有排涝能力只达5年一遇标准的16.8%,加上上游两次疏浚治理,来水快而猛,因而中、下游沿岸地带仍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北淝河河道及堤防北淝河河道为浅碟式天然河道,建国前基本未治理过。其上游河槽几成平地,一到汛期,洪水即行漫溢;中、下游湾道浅滩密布,阻水畅流,失去了排水作用,历史上十年九灾。
1950年冬,涡阳、蒙城两县出工治理,并由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将上游清宫集以上流域面积600平方公里划入涡河水系。1953年冬,又由涡阳、蒙城两县出工,将清宫集以上自五道沟、青年沟分段截流入涡河。1954年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部成立后,由濉溪、蒙城、怀远3县出工,在曹家畈筑坝另开新淝河入澥河。1955年冬,又将淝河下游老青沟口(即三叉河口)至沫河口段,进行清淤疏导,采用1∶1500比降,排涝流量27立方米/秒,断面标准为底宽8米、边坡1∶2、河底高程12~12.7米。此项工程由国家投资42.3万元,历时一个月,完成土方72.37万立方米。为解决北淝河下游涝灾问题,于1956年冬将格子沟拓宽38米,深挖6米,次年春在司庄建节制闸一座,并修筑大堤。其左堤在我县境内长25公里,保护面积3.4万亩。该堤投资51.3万元,按20年一遇标准施工,防洪水位17.5米,堤顶高程18.5米、顶宽4米、内外坡1∶3,并同时兴建樊台、黑泥沟排涝涵各一座,周台南防洪涵一座,以及黄家渡引排涵一座,共做土石方116.80万立方米。1965年冬,我县组织民工7000人对下游三叉河至格子沟段进行清淤疏浚,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停工。1971年,由县治淮总队组织曹老集、磨盘张、王庄3个公社民工7446人开挖北淝河,第一期工程为尹口闸至湖口集段,长7公里,历时一个月,疏浚清淤土方8万立方米,投资15万元,补助水利粮20.23万公斤;第二期工程西为湖口集至格子沟口段,长21.8公里,次年2月12日~3月12日施工,完成土方61.6万立方米,共投资45万元,补助水利粮44.5万公斤。
二沟洫
马拉沟相传关公的马跑了,马链在平地上拉出一条沟,故名马拉沟。该沟上起开封,于清凉乡清凉村大韩家东北入我县,向东南于董庙乡邵桥村小田庄南至五河县入沱湖,我县境内长35.5公里,是沱、浍河分水界。据《安徽古代水利大事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清雍正十三年),五河县疏浚县西马拉沟”。民国25年(1936),灵璧县固镇区组织一次疏浚。1954年灵璧县宋店乡再次组织民工疏浚。1974~1976年,由濠城公社出动民工拓宽、加深疏浚马拉沟。此次工程西从泗固公路东200米处,东至邵桥村,长8.8公里。该段疏浚标准为口宽30米、底宽6米、深6.5米,共做土方120万立方米,由社队自筹资金16万元,国家补助水利粮120万公斤。1983年冬,由城北区组织沱河、宋店、张巷、溧涧4个乡,动员民工3000人疏浚,西从丁圩,东至“三八”运河,长5.5公里。疏浚标准为口宽16米、底宽4米、深3米。共做土方16.5万立方米。
三叉河位于曹老集区西部,是由清沟和小洪沟相会而成的低洼坡河,向南流入北淝河。该河本干全长4.3公里,无正规河床,一般口宽300~500米、底宽200~400米、深3米;中泓挖有周集(陈桥)、常郢电灌站的引水沟一条,口宽12米、底宽4米、深2米。目前该河经过疏浚治理后,承受淝北截水沟以南区域的来水,总集水面积232平方公里。
申单沟与华家沟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老坡沟,北起宿县申单庄,南至我县公平乡一段称申单沟,长11公里(我县境内7公里),建国初期疏浚过;再向南至稿沟、唐南两乡交界处入浍河,称华家沟,长8.2公里。全干总集水面积176.2平方公里。1970~1975年,任桥公社先后组织民工逐段拓宽疏浚,共做土方46万立方米。
淝北截水沟自怀远县新淝河下游至我县王庄乡境之格子沟,总长22.9公里。1973年10月,宿县地区水电局组织怀远、固镇两县民工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共同设计,西端起点除涝水位为18.375米,沟底高程14.5米;东端终点除涝水位为17.20米,沟底高程13.0米;全沟底宽3~6~8~10~12米、边坡1∶2、沟深5~6.5米、口宽23~36米、滩距5米,无防洪要求。我县一段长11.2公里,于1974年冬~1976年春,由县治淮总队负责组织分期实施,三期工程共出动民工7992人,做土方96.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4万元,社队自筹资金23.5万元,补助水利粮39.25万公斤,民工自带口粮36万公斤。
格子沟原是一条古老的自然中沟,位于曹老集区境。南从北淝河、洪河洼地起,北至澥河,全长16.63公里,集水面积共703.6平方公里。1955年由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次年由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部组织曹老集区民工以工代赈进行施工,历时一个冬春,共做土方164.53万立方米。该沟断面标准为沟底宽10米、口宽30米、深5米、沟底高程14.0~13.07米、比降1∶12500、边坡1∶2、滩距15米、堤高3~4米、内外坡1∶3。
通浍沟原是一条自然老坡沟,自石湖乡齐湖,向东南梁桥乡经张家湖入浍河,全长16.73公里。1957年冬,齐湖至梁桥一段进行了一次疏浚治理,其标准为:口宽21米、底宽10米、深2.7米。1972年2月,县水利局对该地区进行除涝工程规划治理时,又将水系进行调整,把该沟上游起点至珍珠沟口集水面积10平方公里划入珍珠沟(入浍河)。1973年冬开始施工,将该沟流域内大黄沟、小黄沟、华谢沟进行疏浚;将官路沟下游截弯取直,使其上游与刘祠沟相接;又将小艾沟引入新开挖的团结沟,经刘集乡吕桥村西直入通浍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