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物
建县后,县文化馆开始进行我县文物搜集工作。1981年设立县文物管理小组,并于1984年4月~1985年3月15日开展了一次全县文物普查工作。至1985年底,我县共征集历史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有鎏金龟、弩机、賹六化、契刀五百等4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调展的文物有鎏金龟、弩机、蚁鼻钱、契刀、秦半两、五铢铜洗、青铜矛头等9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调展的文物有弩机、箭簇等5件;被省博物馆调展的有43件;被蚌埠市博物馆调展的有51件。现将贵重文物简介如下:
鎏金龟形如小巧玲珑的乌龟,口衔一小盏,背上有一突起的小孔,为汉代青铜器,1973年出土于濠城。
弩机其郭面上有用黄金错出的条条和网格纹,还有带刻度的“望山”。比常见的弩机大,出土于濠城。
契刀形如刀,长两寸,首有大钱似的环,文曰:“契刀五百”(值五百钱)。为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币制改革中制造的货币。
蚁鼻钱楚国制造,亦称铜贝,形似贝壳,面有单个文字或一组文字。其阴文象人的鼻子,又象蚂蚁,故名;因其象鬼脸,又称“鬼面钱”。出土于谷阳、湖沟、濠城等地。
半两钱出土于濠城等地,为秦统一币制后的通用货币,圆形、方孔、无郭,正面有“半两”二字,有的重达20克以上。出土于濠城等地。
五铢铜洗圆形,素面,侈口,平底,内底有五铢钱图案。为汉代盥洗铜器,1971年出土于濠城。
青铜矛共2件,其一长20厘米,矛头有弧度;其二长16厘米,矛头无弧度,1972年出土于濠城。
错银圈表面用银错出云雷花纹,做工精致,圆口,直径上为19厘米、下为21.5厘米,高4厘米,为漆奁的肩部金属圈,出土于濠城。
秦剑首柄部分残缺,现存部分长55厘米。出土于濠城。
战国青铜剑身长44厘米,宽4.5厘米,柄长8厘米。1981年征集于何集公社。
铜镜有战国时期的铜镜,西汉的蟠螭纹镜、回纹镜、云雷镜,唐代的瑞禽瑞兽葡萄镜、四神镜,宋代的素面镜、五子登科镜、福海寿山镜、宝鉴镜等。
铜钫腹部突出,带有双耳,通高为23厘米。为汉代铜制方壶,1979年出土于濠城。
双耳铜壶腹鼓颈长,圈足外侈,器身有3道弦纹和带有小环的双耳,通高23.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5厘米。为汉代铜器。1979年出土于濠城。
有盖铜鼎通体无纹饰,腹部呈圆球形,有3足(如兽腿)、2耳、1盏,口径15厘米,高15厘米。为汉代铜器,1979年出土于濠城。
青铜灶灶的一端翘起,起烟道作用;灶上配有铜甑,底部有小孔,可透蒸气;通高25.5厘米。为汉代铜明器,1979年出土于濠城。
化石1980年在濠城东沱河南岸出土的二迭纪剑象牙化石,长3.24米,最大直径为18.25厘米。现存省博物馆内的罕见水牛化石也出土于我县。
石器1972年在濠城出土的石斧、石锛等3件,通体光洁,做工精细,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陶器在我县馆藏文物中,陶器数量占2/3,分为瓶、壶、罐、瓮、仓、楼、鼎、灶、牛、磨、猪圈等类,其中陶楼与陶仓尤为突出。陶仓的门上刻有“仓门”二字,背面刻画着马的图形。这些陶器以素面为多,带纹饰的也多为水波文、条纹、绳纹等。只有小部分陶器有釉。此外还有几件珍贵的瓦当。
玉器1979年濠城出土的有玉狮、玉含、玉璧等,以玉璧较突出,为平圆形,正中有孔,两面都有云纹装饰。
铁釜为古代军用铁锅,我县馆藏2个,器身都有6个舌,起支架作用。最大者口径35厘米,高30厘米,重25公斤,出土于湖沟;最小者重11公斤,出土于濠城。
二古迹
(一)古遗址
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为楚汉垓下决战时项羽大本营和汉代交国、洨县治所故地。《史记·集解》:垓下,“沛洨县聚邑也”。《汉书》:“洨有垓下聚”;又“洨,侯国。垓下,高祖破项羽,莽曰育城。应劭曰:“‘洨水所出,南入于淮…’”。《后汉书·李贤注》:“垓下,高祖破项羽也。”《嘉靖宿州志》:“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本汉洨县,后省入虹。”《文献通考》:“在虹县,今地属灵璧,垓下……即濠城地也,项羽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即此。”清贡震《灵璧志略》:“垓下,今濠城集,即汉高祖败项羽处。”虹县即古之夏邱,已沉于洪泽湖。洨侯国治今濠城集,于北宋元年间划属灵璧县,民国37年(1948)划属五河县,次年划属灵璧县,1965年划属我县。垓下遗址北临沱河(古洨水),与灵璧县为邻。沱河从城址的西面向北陡然拐了一个弯,然后向东流去。城址呈不太规则的四方形,每个拐角都呈弧形。原先城墙高约三四米。西城墙微弯,长340米(中部被沱河古河道冲毁);其余3面墙均为直线形,南墙240米,北墙240米,东墙260米。据61岁的垓下村民杨殿保讲: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本军队驻扎城内,当地群众曾3次推平城墙。城墙基部微微隆起,呈斜坡状,仍比城外平地高出2.2~2.5米。城外东、南、西三面与沱河相通、宽约10米的护城河已经淤浅为洼地。为保护文物古迹,1985年7月19日~22日,中共固镇县委、县政府邀请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省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在固镇召开垓下座谈会。1986年7月3日,省政府以皖政字51号文件批准濠城集垓下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谷阳城遗址位于县城南1公里的谷阳乡,隔浍河(古称谷水),与县城相望,为汉初谷阳县治故地。至今城垣犹在,城基四门相望。谷阳城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比周围地面高出5~7米,为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浍北乡内,历代《宿州志》均记载为陈胜生地阳城县址。后人在遗址上建南岳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为南岳联中所在地。
曹老营遗址位于县城南30公里处,京沪铁路西侧。东汉建安二年(197),曹操挥师南下把袁术部逼过淮河,在今周集乡交通村安营扎寨,称为曹家营。十三年(208)起,曹操与孙权在江淮地区先后6次交战,又在曹家营南边设南营(今南郢村),在该营东北设北营(今磨盘张乡北郢村),因此曹家营被改称曹家老营,俗称曹老营。清道光年间,曹老营兴起集市,易名曹老集,清末修筑津浦铁路时,于其南1公里处建火车站,因名曹老集车站。后来车站附近又兴起集市,也称为曹老集;为避免重名,就将曹老营更名为交通。
陡沟古战场遗址位于后马场乡陡沟村,紧临浍河北岸,地势高出河床10余米,极为险要。南宋隆兴元年(1163)五月,淮西招讨使李显忠在此大败金国将领萧琦的“拐子马”。
大谷堆东魏广平县故址。位于公平集东北角,明朝初年在此建玄帝庙。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该庙有大殿(楼房)3间,正面塑有祖师爷神像,二面塑有周公、桃花女像。大殿西面的偏殿塑有华佗像,另塑有小鬼、判官像。庙门3间房塑有神像。还有东西偏房各3间。现仅有3间楼房,为公平小学所在地。
(二)古墓葬
濠城汉墓群分布在濠城集四周,俗称“古堆”。这些大大小小的土丘皆为汉、晋墓群,高低起伏,与城垣彼此相应,大有众星拱月之势。晋墓皆为小型砖室墓。汉墓封土堆高大,有的高达13米。现有迹可寻者46座。它们原是古代摆军列阵的营垒,后来则被人们选为墓地。
新马桥汉墓群分布在新马桥区砖瓦厂处,面积约13亩,因挖土烧砖而被发现。有汉砖等文物出土。
陈咸墓位于陈渡乡,用条石砌成。《宿州志》载:“汉尚书陈咸墓在州东南八十里故洨县城南。乾隆初土坍见石门,有汉篆曰:陈公咸墓。”
陈宠墓位于湖沟集东南,系砖砌成,俗称“凤凰古堆”。《宿州志》载:“汉司徒陈宠墓在阳城故址南。”(据《史记》载,陈宠死前任司空,不是司徒)。
徐大鹏(清兵副将)墓位于皇店乡瓦房村南浍河边,有顶戴、铜镜等文物出土,现仅存一土堆。
(三)古建筑
千佛阁故址位于固镇南小街处的浍河沿岸。从唐代起,这里陆续建成72座庙宇;南岸有太山庙、尼姑庵、文显阁、地藏庵、火神庙、千佛阁、大王庙、月藏庵等,北岸有插花庙、迎水寺、弟子庵、东岳庙等,尤以千佛阁典雅雄伟,为清乾隆年间徐姓大财主所建。千佛阁门朝西,由一对石狮子把守。前后大殿各3间。后殿由两根搂抱粗的红漆木柱支撑着飞檐,每根木柱底层用80块四方砖砌成砖墩,上置一鼓形石磙,托起巨大的木柱;殿中塑有高约两丈的大佛像,大佛像的周围放有1000余尊木刻小佛像,故名“千佛阁”。穿过后殿,又是一个大院,院中矗立一座“转厢楼”,可沿着雕满佛像的梯栏盘旋上楼。四周砖砌的院墙上,镶着许多身在院墙上、头在院墙外的石狮子,因此百姓常说:“千佛阁,转厢楼,墙里狮子墙外头。”可惜的是,千佛阁在建国前毁于国民党军队的炮火中。
插花庙故址位于顺河街东侧,由众多船家捐款兴建。3间殿宇虽小,却满堂彩塑,有观音、眼王、华佗、催生娘娘、送生娘娘、养活奶奶、豆棵棵等神像。庙门朝南,面对着能停泊上千只帆船的浍河码头。
东岳庙故址位于固镇第一中学处,是东岳大帝行宫,始建于隋。庙门朝南,三进院落。前殿塑有6匹泥马分站两边,正殿供着东岳老爷的泥塑坐像,后殿是楼房,有东岳老爷及其妻儿老小和丫环、仆人等木刻像。在百余间殿堂里供奉着数百尊神像,还有阎罗和鬼判等泥塑。庙里常住一班僧人,修尊诵经;每天求神拜佛、“许愿”、“还愿”者熙熙攘攘,香火缭绕,钟声不断。每逢农历正月初九、三月二十八的固镇庙会日,人们用轿把东岳大帝木制像抬到老街西方庵门口,暗中扳动机关,东岳大帝噌地站了起来给“舅舅”拜年,顿时鞭炮大作,人们急忙焚香,向“显灵”的东岳大帝磕头。
西方庵故址位于老街北头县废品回收公司处,庵门东临大街,3间殿堂高大宽阔,1954年秋被拆除。
稿沟戏搂故址位于稿沟集南端、浍河北岸。此楼高10余米,背临浍河,青砖灰瓦,飞檐雕木,石柱托底,远远望去,犹如水上“楼阁”。戏楼由后楼与前亭(即舞台)组成,中间以隔扇相连。楼南墙有3个近似圆形的多角窗棂,西窗上墙写着“海宴”,东窗上墙写着“河清”。隔扇两边高悬一副对联:“天衬楼台笼花外,风吹歌管近云端。”横批:“世乐升平。”离地面两米的檀木舞台,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由4根方形石柱托起。两条木刻“大鳌鱼”各顺着台口一根大木柱而下。舞台两侧,从层檐到台口下垂一副巨大楹联:“你看他,谁看你,到此应无立足地;今形古,即形今,大家都有下台时。”台口飞檐正中高悬一巨匾:“海市蜃楼。”巨匾两边各有一长形木板镶檐,分别刻着“八仙”、“人子”。稿沟戏楼建于何时,不得而知,清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和民国4年(1915)2次重修,1964年破除迷信时被拆除。
哪吒庙位于九湾集。《水经注》记载:“九湾渡原名陈塘渡,又名陈家渡口,立有哪吒庙,传为哪吒闹海处。”《凤阳府志》载:“九湾有哪吒庙,立有一座三头六臂的神像,横眉怒目,注视河心。”陈塘关位于今九湾集西边的,澥河入浍处,陈塘关东门外有一座七进院落的大庙,庙内塑有左手托着7级宝塔、右手按剑而立的托塔天王李靖神像,九湾集南的哪吒庙塑有三头六臂的哪吒神像。《灵璧县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扩建此庙。”九湾街西的西佛庵,塑有超度哪吁的南海观音像。至抗日战争时期,陈塘关石碑还在,现今不知遗落何处;而哪吒庙已无神像,仅存空庙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