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泗县工业发展缓慢。民国30年(1941),县内(指建国前泗县境)有织布业200家,酿酒业70余家,榨油业55家,染坊70家,木作坊70余家,连同泥水(瓦)匠、竹、铁、屠宰、杠夫、车夫、制丝、彩扎、磨面、食品加工、酱园、烧窑等业,从业人员共3600余人。后由于战争和匪乱,厂、坊纷纷倒闭。1949年,全县只有手工业店铺192户,从业人员533人,总产值21.5万元(折新人民币)。
1950年,县救灾合作社组织灾民榨油、编织;县文教科发动全县中、小学校,组织师生开展纺织、编织、轧花、榨油等勤工俭学活动,这是泗县手工业集体经营的开端。
1953年进行“一化三改造”(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底,全县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7个,生产小组7个,职工417人;产值41.94万元,比1952年增长135.36%。
1958年“大跃进”,县内除兴建炼铁厂、锰矿厂、炼焦厂、耐火材料厂和4个机械厂、298座小高炉外,并在手工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扩建、新建针织、被服、造纸、农具、糕点、水泥、豆腐和其他大小工厂161个,职工达1443人。
1959~1960年,续建造船、化工、黄烟、车辆、五金、玻璃、化肥、电讯修配、食品、轧花、麻袋等厂。
1961年,“大跃进”中办起的一大批工厂下马,只保留酒厂、针织、鞋厂、农具、陶瓷、五金、窑厂、车辆、豆腐、轧花、糕点、面粉、综合、印刷、制药、电厂、农机等17个县属国营厂。
1979年起,县工业系统在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和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基础上,工业企业管理由生产型逐步转向经营开发型。到1985
泗县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单位:万元

年底,全县有食品、轻纺、化学、机械、建材等定型工业企业109个,其中全民24个,集体85个,职工4186人,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6831万元,其中全民2680万元,集体4151万元。县办工业上交利税584万元,其中全民工业企业364万元,集体工业企业220万元。
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乡、村、合作、个体办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并展开竞争,各项经济指标大增。1984年末统计,乡办工业企业单位88个,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579万元,产品销售额603万元,盈利92万元,上交税金2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26万元。1985年末统计,县以下各类工业企业单位4331个(其中乡办67个,村办136个、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4128户),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2011万元(不含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工业),产品销售额3404万元(其中乡办1308万元,村办593万元,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1503万元),盈利201万元(不含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工业),上交税金131万元(其中乡办40万元,村办22万元,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86万元(其中乡办614万元,村办172万元,不含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工业)。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