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中医师约160人。
建国后,由于普遍推广西医,学习中医的人有所减少。1985年,泗县分科中医师、中医士人数如下表:

二、西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西医师52人。建国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各级卫生医疗机构普遍设立,同时开办卫生学校,培训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形成一支西医医疗队伍,担负着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疾病治疗和预防工作。
1985年,泗县分科西医师人数如下页表。
三、乡村医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广合作医疗制度,培养一批“赤脚医生”和卫生员。
1984年体制改革以后,原来的“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大部分变为乡村医生。1985年,全县有乡村医生26人,卫生员497人,共523人。他们对农村群众头痛伤风、小病小灾的治疗,疾疫的预防、宣传和药品服用,计划生育的宣传、动员,起到了相当作用。另外,全县农村有接生员330人。

四、培训单位
(一)泗县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该校前身是“泗县卫生红专学校”,1958年秋开办于东关吴园澡堂旧址。学制先定1年。招生对象为在职的一般医务人员。带薪学习,伙食自理。课程设有针灸学、中医学、生理解剖、常见病防治等。1963年,经安徽省卫生厅批准,改为中级卫校,配给部分专任教师,学制3年。1964年停办。前后共办6期,毕业324人。
1965年,在洋城湖农场设立1个卫生训练班,公社推荐,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男女青年64人,半耕半读,学制3年。学生的生活费用,主要以助学金解决,不足部分,一靠自理,二从勤工俭学收入中补贴。设有政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微生物寄生虫学、临床内外科、小儿妇产科等课程。1967年进入临床教学阶段,为便于学生见习,全班迁到泗城,旋经安徽省卫生厅批准,改为“泗县卫校”。在县人民医院上课,借用现在物资局南边农场的房子,供学生住宿。1968年,第一届学生修业期满,该校停办。毕业学生全部分在区、社医院工作。
1975年,县卫生部门在泗城开办1期卫生短训班,结业50人。1976年,在北关新建校舍,恢复原“泗县卫校”,更名“泗县赤脚医生学校”。到1979年共办学6期,前2期各修业半年,后2期各修业一年,共毕业251人,开设生理解剖、农村常见病防治等多门课程。学生学习期间,由县卫生局发给每人每月生活补助费15元,不足之数,个人自理。学员毕业后回原区、社、队工作。
1980年,改“赤脚医生学校”为“泗县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仍开1个班。按全国中级卫校的统一规定设置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到1985年止,共办医学基础班3期,各修业一年以上;医士专修班2期,各修业两年;护理班1期,修业半年。总计毕业450人,多是医务部门带薪学习的招工顶替人员。学习期间,伙食自理。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二)泗县药材技术学校
1958年秋开办于城南九里沟药材种植场,县药材公司主办,安徽省药政管理局认可的一所学校。设1个班,招生50人。学生一部分是县教育部门统一招生录取分配的高小毕业生,一部分是城关镇的待业青年,学制3年。设有语文、数学、化学、植物学、药物栽培、体育、美术等课程。学生半日学习,半日劳动。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相结合的方法,除利用药材场垦殖的土地进行白芍、红花等20多种药物栽培实习外,并组织学生参加县的野生植物普查工作(普查资料曾送经南京紫金山植物园鉴定定名)。
1960年秋,增设两个班,续招新生100人。
1961年春,该校停办。首届学生毕业后,统一安排了工作,续招的学生均自谋职业。

附二:1985年泗县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情况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