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林业资源
砀山县地处淮北平原。属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条件适应多种落叶阔叶树和常绿针叶树生长,是阔叶林和针叶林混交带,对发展林业具有很好的资源条件。1983年对全县林业资源进行了普查,全县有宜林地2.12万亩,并对林业生产进行了区划,全县划定三大林业区:一是黄河故道滩地泡桐速生丰产用材林区,包括官庄区北部,大寨区南部,周寨区南部,高寨区、朱寨区、李庄区北部,唐寨区北部等,计24个乡,615个自然村,土地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6万亩。1985年,新营造泡桐速生丰产林6万亩;二是黄河故道果木林亚区,多为黄河故道滩地边端,河洼地及河坡地,该区有砀山果园场、砀山园艺场、砀山林场、市力集林场及2个乡镇办果园,有果树面积23617亩,果树41.6万株,用材林6779亩;三是农田林网防护林区,包括陇海区,关帝庙区、梁寨区、大寨区北部、周寨区北部、官庄区南部、李庄区南部、唐寨区南部。计36个乡,977个自然村,土地面积58.4万亩。
据近年调查,本县树种资源,裸子植物有5科16种,被子植物36科112种。
裸子植物门
苏铁科:苏铁。
银杏科:银杏(白果)。
松科:雪松、垂枝雪松。
柏科:凤尾柏、绒柏、侧柏、千头柏、园柏、金球柏、龙柏、葡地龙柏、铅笔柏、北美香柏。
杉科:柳杉、水杉。
被子植物门
木兰科:白玉兰、广玉兰、紫玉兰。
蔷薇科:山楂、花红、苹果、海棠、石楠、棠梨、沙梨、白梨、西洋梨、月季、野蔷薇、玫瑰、杏、红叶李、梅、桃、碧桃、樱桃、李树、日本樱花。
腊梅科:腊梅。
豆科:紫荆、皂荚。
含羞草科:合欢。
蝶形花科:紫穗槐、葛腾、毛刺槐、红花刺槐、刺槐、无刺槐、槐树、龙爪槐。
杨柳科:毛白杨、小叶杨、钻天杨、大官杨、加拿大杨、沙兰杨、1—24杨、加龙杨、1—63杨、1—69杨、1—72杨、1—45杨、西玛杨、旱柳、垂柳、龙爪柳、杞柳。
胡桃科:核桃、枫杨。
榆科:白榆。
桑科:桑树、构树、无花果。
杜仲科:杜仲。
海桐花科:海桐。
圣柳科:圣柳。
梧桐科:梧桐。
绵葵科:木槿、白花重瓣木槿、紫花重瓣木槿。
天戟科:重阳木、鸟桕。
山楂科:紫苓。
石榴科:石榴。
卫旁科:大叶黄杨、银边黄叶杨、金边黄杨、金心黄杨。
鼠李科:枣。
葡萄科:葡萄。
柿树科:柿树。
云香科:花椒。
苦木科:臭椿。
楝科:苦楝、川楝、香椿。
木犀科:白腊、桂花、女贞、小叶小贞。
夹竹桃科:夹竹桃。
紫葳科:楸树。
毛莨科:牡丹。
千屈菜科:紫薇。
玄参科:毛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台湾泡桐、叶泡桐。
龙舌兰科:龙舌兰。
棕榈科:棕榈。
禾木科:桂竹、毛竹、刚竹。
冬青科:冬青。
悬铃木科:法国梧桐。
砀山东关路南县政府院内两棵皂荚树,为明泰昌元年(1620)植。今东边一棵生长茂盛,树高14.5米,冠幅12米,枝下高3.5米,树干胸径84厘米,材积3.71立方米,西边一棵已枯死三分之二,侧枝生长正常,树高14米,冠幅12米,枝下高4米,树干胸径70厘米,材积3.1立方米。
二、绿化
育苗砀山人民素有育苗植树的习惯,育苗方法有采籽播种,削枝插条,嫁接培育,分根繁衍等。建国前,本县育苗面积很小,群众自育自植者居多,苗木为榆、柳、黑槐、刺槐、楝、椿、梨、桃、杏、李等传统树种。
建国后,随林业生产的发展,育苗面积逐渐扩大。1950年至1957年,全县年平均育苗面积649亩。人民公社化以后,不只是群众个人育苗,社队集体也先后建立了苗圃,1959年全县育苗面积发展到2700亩。1962年,县建立赵堤口苗圃场。1965年,引进优良树种泡桐。1966年全县育苗面积发展到7642亩。1970年后,果树(梨、苹果)苗圃面积增多,不但满足本县栽植的需要,还大量销往外省外县。1972年,从河南省中牟县、睢县、民权县引进大官杨优良树种。1977年育苗面积扩大到9611亩。1982年县又建薛楼苗圃场。是年又引进1—69/55、1—72/58如意杨、红花刺槐,无刺槐等树种及雪松、松柏、龙柏等观赏树种。1985年育苗面积已达19040亩,以大官杨、泡桐、黑槐、刺槐、梨、苹果、桃等为主。
村庄绿化村庄绿化是平原地区绿化的重点之一,村庄人口集中,土地肥沃,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最宜各种树木生长。建国前,村庄四旁植树,株数少品种杂,栽植无序。建国后,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庄四旁植树逐渐增多,1956年,全县村庄四旁植树405.58万株。1958年提出“绿化祖国、绿化家乡”的号召,是年,村庄四旁植树850.2万株。“文化大革命”初期,植树活动受到干扰,1966年,全县村庄四旁零星植树仅3.95万株。1970年以后,社队集体先后进行统一规划,营造村片林。1972年至1977年,年平均植树达1275.28万株,以大官杨、泡桐、刺槐为主。1978年以后,不少农民利用庭院栽植葡萄、桃、苹果等,发展家庭果园,绿化村庄,1985年,村庄四旁植树366万株。
城镇绿化1966年春,在砀城外环路、内环路植树绿化砀城,因管护不力,成活甚少。1973年,在砀城芒砀路及人民路两侧植法桐400多株。1984年,县人民政府提出植树栽花,绿化城镇的号召,要求街道、机关单位、居民住户实现公园化。1985年,县政府又提出冬有青、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城镇绿化标准,并投资2万多元,由机关干部、城镇居民义务劳动,在砀城道北路、道南路、人民路植铅笔柏、龙柏1500棵,内环路植垂柳1300株,黑槐1300株。
河道绿化建国前,本县河沟堤旁植树极少。1949年,山东省林牧局在官庄设立林业所。在砀山、丰县、单县、华山县、林河县等五县境内黄河故道,以治沙为主目的,营造防护林,树种有刺槐,紫穗槐、加拿大杨、腊条等。1955年,建立砀山果园场和砀山园艺场。在黄河故道植梨、苹果、葡萄等5万多亩。1957年至1960年,社队集体在砀郝运河等主要河道,总长847.5公里,植树1211万株。1961年至1963年,县在利民河下游庞桥至黄练楼段,植树及腊条,杞柳等,进行河道绿化试点。“文化大革命”初、中期,河道绿化基本停滞。1975年,在利民河、大沙河及中小沟渠,每边植树2—5行,以大官杨为主,泡桐、刺槐、楝树次之。1976年至1985年,县投资25.38万元,绿化河沟15条,总长239公里,植树166万株。
道路绿化建国前,道路两旁很少植树。农业合作化后,社队集体统一规划道路,植树绿化。1983年,县政府对道路绿化作了统一规定,县级以上(含县级)公路植树4行,区乡级公路植树2—4行,村庄生产路植树2行,因地制宜,乔灌木结合。1984年,砀萧、砀单、砀丰、徐商(310国道)、砀高(砀城至高寨)、砀官(砀城至官庄)等6条县级以上公路,全部按县政府统一要求绿化,树种以柳、大官杨、泡桐为主。泡桐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据载:五代时后汉(947—950)泡桐在木属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建国后,全县广大农村就有屋前房后种植泡桐的习惯,1964年为了林业大发展的需要,从河南省的兰考、民权等县开始引进大批泡桐树根和树苗,重点放在陇海、权集二个公社栽植。
农桐间作1969年,戚套大队在农田进行农桐间作试点,植泡桐50亩,1975年,间伐桐木材1100立方米,价值31万元。其后,农桐间作在全县推广。1982年,县林业局同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建立业务联系,引进华中3号,桐选,桐杂等优良树种。1985年,全县营造泡桐速生丰户林6万亩。1979年至1985年,全县外贸出口泡桐材3555.4立方米,价值(收购价)75.9万元。
1985年全县森林复盖率为24.5%,1986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林业生产实绩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畜牧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