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收购
1953年,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要量大大增加,粮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自由市场粮价波动。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命令》,取缔粮行、粮栈和粮商,国家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砀山县在执行政策中,评产偏高,农民“四留”政策不落实,加之其他因素,酿成农民吃粮紧张,1954年春,出现了闹粮食的混乱现象。1955年至1957年,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地区行署分配统购任务为4000万斤。1958年至1961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粮食生产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粮食产量随意夸大,你报亩产千斤,我报亩产“吨”字粮,甚至万斤、双十万斤,粮食征购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征购、发生农民吃粮困难,城镇人口降低定量,瓜菜代粮,出现了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1962年,实行征购任务包到生产队。1965年,实行征购任务一定三年不变的办法,遇灾调减征购任务,丰收适当多购,超产超购、超奖,超购加价30%。1971年,征购任务一定三年不变改为一定五年不变。1973年,提出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及时收购、统筹安排,努力完成国家分配的征购任务,做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对购后的余粮,规定按“三四三”的比例分配,即30%卖给国家、40%留作集体储备、30%用于集体正当事业开支和增加社员口粮,但口粮标准不得超过三定标准加15%。在非农业人口供销中,曾发生浮报工种、虚报人口、吃双份粮、低工种吃高定量、擅自提高定量标准、乱加补助等现象。按省(73)127号文件关于整顿统销的规定,城镇统销每年必须进行一两次整顿,核实人口、工种、定量。
1974年,提出努力发展生产、合理进行分配,在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适当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上,力争多购一点、节约一点、储备一点,实现收支平衡有结余,逐年增加国家、集体、个人储备粮食的目的,继续执行“三兼顾”政策。同时提出粮食产量要超“纲要”,结果出现高估产、高指标、高征购的现象。为上“纲要”提高红芋折粮率。1974年至1976年间有部分生产队不同程度的购了“过头粮”,致使群众口粮不足,春季外出或买粮度日。1978年,提出购后余粮可按“五二三”的比例处理,即50%卖给国家,20%留作集体储备和生产用粮,30%增加社员口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征购指标稳定在1971年至1975年一定五年不变的基础上,绝对不购过头粮,坚持包干、提倡超购。1979年,提出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厉行节约,逐步做到粮食自给有结余,从夏季粮食上市起,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加价幅度增加到50%。1983年,贯彻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放宽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多渠道经营,粮食征购包干基数不变,不搞国家比例计价,征购分夏秋两季,承包户完成国家当季征购任务后,可以继续卖给国家,可以进入市场,可以加工粮食副产品,可以开展多渠道运销,可以出县、出省。油料、油菜籽收购,计划内实行“例四六”比例计价、超计划部分按统购价收购。花生、芝麻收购按“倒四六”比例计价。棉油按每百斤皮棉统购棉油3斤,菜油退出统购,改为议购,超售1斤皮棉奖售2.5斤原粮。1985年,仍执行1983年的规定。
1950~1983年粮食、油料征购实绩表
单位:万斤


1955~1984年砀山县油料(脂)购价统计表
单位:元/百斤

注:凡缺年度均与上年相同
1955~1984年砀山县粮食购价统计表
单位:元/百斤


注:凡所缺年度均与上年度同。
议购1966年,允许粮油议购议销。经营方式由省地粮食部门分配计划,规定价格,议购差价统一拨款,议销价款全部上交弥补亏损。1978年议购粮食873万斤,油9.45万斤。1979年,议购粮食385万斤,油料折油5200斤。1980年3月,粮食部门制定《关于粮食和食用油脂油料议购议销试行办法》,9月,砀山县粮食局设立粮油饼肥议价服务公司,经营粮油和粮油副产品议购议销业务,议价和平价分别核算。1983年开始,议购议销单独核算。各区(镇)粮站设粮油交易所,组织集市贸易,收2%的手续费。1980—1983年议价收购粮食,依次为17万斤,965万斤、45万斤、136万斤;议价收购油脂依次为34.76万斤、49.37万斤、3.45万斤、7.28万斤。
议购的对象是农村市场落市粮油和生产水平高、留粮宽裕的生产队,在完成国家征超购任务后,安排好社员口粮,留足种子、饲料,储备等各项留粮后还有余粮的生产队和农民自食有余的粮食。议购的粮食品种不限,议购的油料为菜籽、花生、芝麻、棉籽、豆油、棉油等。议购的价格,按照购得进,销得出,参照市场贸易浮动价,随行就市,高进高出,略有微利,既不谷贱伤农,又不谷贵伤消费者。议销的对象,1981年前是供饮食业制作议价熟食出售,解决无粮票旅客和农民进城吃饭及市镇定量人口的口粮不足。1982年,放开粮食市场后,用以调剂市场、平抑粮价。议销的原则,保证计划内的粮油供应,条件许可,量力而行,先内后外,先平后议,不挖用平价粮油库存。
二、供应
城镇供应1953年10月,城镇居民(非农业)口粮实行按人分等定量。市民按年龄核定口粮标准,1—2周岁每月9斤,3—4周岁每月12斤,5—6周岁每月16斤,7—8周岁每月20斤,9—10周岁每月22斤,11周岁以上每月25.5斤。职工按行业工种核定口粮标准,重体力劳动者每月40—49斤,轻体力劳动者每月29—39斤,脑力劳动和县城以上干部每月28斤,区乡干部及农村教师每月31斤。1970年,改变定量标准,居民口粮标准是:1—2周岁每月12斤,3—4周岁每月16斤,5—6周岁每月19斤,7—8周岁每月22斤,9—10周岁每月25斤,11周岁以上每月27斤。职工口粮标准是:重体力劳动者每月42—55斤,轻体力劳动者每月34—40斤,中学、中专学生每月32—36斤,脑力劳动者每月30—34斤。1985年,仍按1970年规定的标准供给。
工商行业用粮1953年10月规定,手工业用粮食作原料或辅助材料,由生产单位根据消耗定额编制用粮计划,由省粮食部门核定,凭证计划供应;熟食业、复制业、糕点业等用粮,实行计划控制和凭粮票购买相结合,在核定计划内凭交回的粮票供应;副食酿造业用粮,按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1斤计算,凭购粮通知书购买。1985年,仍按1953年规定的标准供给。
饲料用粮1953年10月规定,农业部门批准的种畜,运输部门使用的役畜,商业部门在途运输和存栏待宰的畜禽、国营牛奶场的奶牛、国营渔场的鱼苗、科研部门试验用的动物,表演、展览用的动物等,根据种类、使用情况分等定量,凭饲料供应证由指定粮站供给,供应标准是:配种期(每年2—10月)种公牛每头每天精料5斤,种驴每头每天4斤,种马每匹每天6斤,苏联优良种马每匹每天9斤,种猪每头每天3斤,种羊每头每天2斤,非配种期(每年元月、11月、12月)种牛每头每天精料3斤,种驴每头每天2斤,种马每匹每天4斤,苏联优良种马每匹每天7斤,种猪每头每天2斤,种羊每头每天1斤;专业运输骡马每匹每月240斤,奶牛每头每月240斤,商品猪从收购运输待宰,基层食品限期3天,县食品公司限期17天,每头每天糠麸3斤。1985年,仍按1953年规定的标准供给。
农村供应1953年10月规定,经济作物区农村口粮标准:凡是完成国家规定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交售任务的,口粮标准不低于邻近产粮区农民的口粮标准,产棉区农民口粮标准每人每年380斤,自留粮达不到标准的安排统销。1965年,改为每交售给国家1斤籽棉,奖售贸易粮2.5斤。1970年,实行减购定销的办法,完成棉花、棉油交售任务的农民口粮标准每人每年420斤,完不成交售任务的农民口粮标准每人每年380斤。1980年,规定棉农口粮标准每人每年410—430斤,个别完成任务好的农民口粮标准可定到每人每年450斤,灾年没完成任务的农民口粮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410斤。1985年,仍执行1980年的规定。
灾区农民口粮1953年10月规定,灾区农民口粮标准低于一般地区,灾年低于平年和丰年。1973年,规定灾区农民口粮标准,从受灾起按补定每人每天8市两贸易粮安排,即每人每年不超过340斤。1985年,仍执行1973年的规定。
民工补助粮1973年,规定对经省批准使用的建勤民工按劳动日补助口粮,标准是:每人每天补助成品粮半斤,灾区民工每人每天1斤,在工地住宿民工,因病或雨雪停工,每人每天补助成品粮3两,灾区民工每人每天补助成品粮半斤。1985年,仍执行1973年的规定。
其它供应1978年,规定对出售农副产品的农民奖售一定数量的粮食。现仍按1978年规定对出售农副产品的农民奖售粮食。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价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