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西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夏、秋,暴雨连月,民房倒塌甚多。
西汉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夏、秋大水,淹倒民房甚多。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秋,蝗虫为害,颗粒未收。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蝗虫为害,颗粒未收。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六月,大水,毁房淹田甚多。
晋元康四年(294年)十一月,地震。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大水。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秋,大水,田地漂没甚多。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夏、秋,大旱。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大旱。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大水,民房淹没甚多。次年秋至第三年六月,连续10月不雨,出现罕见饥荒。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蝗虫为害,秋季颗粒未收。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七月,大水,民房淹倒,田园漂没。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七月,黄河从夏邑县决口,大水,秋禾无收。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七月,汝、颍河水猛涨,淹没民舍、农田甚多。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颍、淮水猛涨,淹毁民舍、农田甚多。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六月,颍水暴涨,冲倒城门,淹没营房、民房甚多。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五月,大水,破堤坝,淹倒民房甚多。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秋,霖雨连日,庄稼受害;次年,大雨,禾苗被淹。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大旱。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三月,大水。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先涝后旱。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大水。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大旱。
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大旱。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五月,黄河自汴梁决口,颍州受害较重。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自祥符义塘湾决口,颍州复受害。
元成宗贞元二年(1296年),大水。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四月,颍水漫堤。
元泰宗致和元年(1328年)五月,蝗虫。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黄河于大黄寺决堤后,夺颍入淮(当时故称颍河为黄河),颍河两岸受灾惨重。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大水。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堤决洋山,颍河沿岸水灾较重。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大水。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南北决口,颍州大水。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大水漫城,人死过半。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秋,霪雨连月,夏粮未成,秋禾腐烂。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大旱。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大雪连月,道路不通,河水坚封,禽鸟绝迹。次年二月底转晴。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四月初三夜,北风大作,冰雹如卵,毁庄稼甚多。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春,地震;秋,霪雨连月,庄稼无收。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404年)春,疫病流行。农历五月十二日,西北风大作,樯倾楫摧,沉船甚多。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拔树;冬,无冻,果木开花,间有实。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夏,大旱。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初一夜,地震。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八月二十二日,地震;十二月二十二日,复地震。
明世宗嘉靖十三、十四年(1534—1535年),蝗虫为害,田无遗穗。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四月二十日,大雨夹雹,麦苗尽毁。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秋,洪水泛滥,民房淹倒。冬,大雪,鸟兽绝迹。
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大水。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十三年(1585年),均地震。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元旦,雷声隆隆,大雨如注。是年大旱。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初三,大风拔树,屋瓦飘飞。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秋,蟋蟀食禾殆尽。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霪雨漂麦。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五月(1601年),霪雨,麦穗腐烂;秋,黄河堤决萧家口,大水。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雪深5尺。五月初四,冰雹;夏,风热如火;秋,大水,死人、畜甚多。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春大荒,病疫,人死十分之六;七月,大冰雹;八月,大水。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蝗虫为患。次年七月,冰雹。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蝗虫,夏、秋旱。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夏、秋,大旱。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春,大雪。
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春,大水。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大旱;秋,大风拔树。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冰雹如卵;八月,霪雨七昼夜;十二月三日丑时,地震。
清顺治二至四年(1645—1647年),连续大水。
清顺治五年(1648年),四至六月不雨。秋,大水。
清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十八日,淮河水涨,沿淮地带尽淹。
清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冰雹。
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地震。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大水,地震有声。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水。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大旱。
清康熙元年(1662年)夏,大水。九月复大水,平地水深丈余。
清康熙二年(1663年)大旱。
清康熙三年(1664年),大旱,冬无雪;次年五月,大雨成灾。清康熙五年至六年(1666—1667年),均旱。
清康熙七年(1668年)春,大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无雪。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至八月不雨,庄稼尽枯。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冬,大雪,果木冻死;河封,舟楫不通;次年正月二十日始解冻。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夏,大水。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秋,大水;次年春,复大水。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秋,大水。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至五月大雨,夏禾无收。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五月,大水。
清乾隆四年(1739年)夏,大水。
清乾隆七年(1742年)夏,大水。
清乾隆八年、九年(1743—1744年),皆旱。
清乾隆十至十五年(1745年—1750年),连续六年水灾。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水。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秋大水。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大水。十二月种麦。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水。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黄河堤决仪封县,大水漫城。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水。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黄河决口,颍河泛滥。
清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1784—1785年),大旱。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大旱,蝗虫为害。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夏,大水。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大旱。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大旱。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堤块祥符县(开封),大水。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堤决中牟,大水。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旱。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地震,门鼻有声。
清同治五年(1866年),大水。
清光绪三年(1877年)夏、秋,大旱。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夏,大旱;八月,黄河由郑州决口,全县被淹。次年,黄水继续为患。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150天不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雨连月,畜禽死亡甚多。次年,大旱,蝗虫为害。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大旱。
清宣统二年(1910年),大水。
民国4年(1915年)5月至7月,不雨,秋季无收。
民国6年、8年秋,皆大旱。民国10年,大水。城内部分房屋淹倒,四乡水灾更重。
民国12年秋,大旱。秋作物减产七成,冬小麦在干土里播种。
民国14年夏,大旱;秋,大雨成灾,秋季作物减产。
民国16年5月至7月,66日无雨。庄稼枯死。
民国20年5月,大暴雨连降3日,道路不通,乡村房屋倒塌甚多。
民国21年夏,大旱90天,连刮18天西南风;秋庄稼无收,霍乱流行,人死甚多。
民国23年夏,大旱60天,禾苗多枯死。
民国24年,旱,秋歉收。
民国25年,大旱。
民国26年夏,霍乱流行。民国27年6月,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黄水为灾。全县80个乡(镇)埋于黄涛之中,最深者6米,淹没土地267.6万亩,漂走房屋16.68万间,57万灾民无家可归。
民国28年夏、秋,黄水灾,受灾面积占全县总面积80%。70万灾民无家可归。
民国29年8月14日,泉河堤溃,淹地10万亩。
民国30年夏,黄水灾;秋,大旱,黄豆、红芋枯死。
民国31年,先黄水后大旱,次年春荒,死人甚多。
民国32年,夏、秋黄水。
民国33年,春、夏大旱;秋,黄水、蝗虫为害。
民国35、36年,夏、秋均大水。
民国38年,6月旱;9月涝。
1950年7月洪水漫堤,全县倒塌房屋9.5万间,淹秋禾278万亩;10月大雨,晚秋受涝。
1951年7月中旬,降水182毫米,湖洼地受涝。
1952年6月3日,行流区部分乡遭冰雹灾;7月,王店区西清乡一带遭龙卷风袭击;9月上旬,大雨,降水423.2毫米,内涝。
1953年,春旱、夏旱、伏旱、夹秋旱、秋旱。4月11日夜,气温骤降,12日凌晨普降严霜,全县228万亩小麦叶蔫杆枯;秋,蝻灾。
1954年5月中、下旬,连续降雨210.4毫米,全县110万亩作物受灾;6月1日上午,拳头大(最大者3市斤)的冰雹连降5分钟,击毁作物17.9万亩、房屋700余间。6月4日12时,闻集区大刘庄、钱油坊、王庄一线遭狂风及冰雹袭击;7月,连降大雨727.7毫米,三里湾水位猛升至31.53米,泉河、柳河决堤,全县十分之九的作物受淹;9月,降水0.4毫米,出现夹秋旱。
1955年1月上旬,气温降至-19.3°C,部分果木冻死;5月3日,冰雹,伍明一线作物受害;7月2日12点,华佗区张大营、柳庄、孟庄一带遭狂风及暴雨袭击,毁房数十间。1956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11天降水210.4毫米,洼地小麦被淹;3月17日,县城以北遭冰雹袭击;6月3日至11日,降水464.7毫米,全县232万亩小麦被淹;7月8日,降水568.9毫米,全县313万亩作物被淹,2万余间民房倒塌;冬至翌年春大旱,死牲畜1200余头(匹)。
1957年6月10日15时,程集区小艾庄、前郑庄、郑小庄一线遭龙卷风袭击,死3人;袁寨至口孜一线遭冰雹袭击,夏作物毁坏严重;7月连续降水249毫米,全县40万亩作物受渍;7月16日13时30分,程集区大魏庄、吴塘、谢湾一线遭龙卷风袭击,伤43人,死2人,毁房50余间;闻集区两河口一带遭狂风冰雹袭击;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夹秋旱。
1958年5、6月,旱;7至8月中旬,降水333.5毫米,局部地区作物受涝;9月下旬,口孜中学、蛤蟆洼、小殷庄一线遭10级以上狂风袭击,刮倒教室9间;11月,潘寨、魏老庄、南冯庄一线遭12级狂风和大雨袭击,十分之七的房屋被揭去上盖。
1959年7月至8月,降水61.4毫米,35°C(最高时40.8°C)以上高温连续35天,全县秋季歉收。
1960年4月1日,小麦遭轻度霜冻;5月3日,马寨、大田一线遭冰雹袭击。
1961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降水41.6毫米,全县130万亩作物受旱。
1962年1月至4月中旬,降水31.5毫米,春旱;4月18日,气温降至零下2°C,小麦遭霜冻;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229.1毫米,湖洼地受涝;7月,胡庙、前贾庄、后贾庄一线,遭12级大风及雷雨袭击。
1963年6月25日9时30分,董湖遭龙卷风及冰雹袭击,倒房8间,作物受害严重;7月至8月,连续降水431.5毫米,茨河决堤,淹没作物65万亩,倒房3万余间,伤39人,死13人;10月至12月,降水17.8毫米,秋、冬旱。
1964年4至5月,降水363.5毫米,全县90万亩小麦受渍,8.5万亩无收;6月14日,闻集、大田、宁老庄、茨河铺、龙王堂等地,核桃大的冰雹连降20分钟,夏作物毁坏严重;6月,插花、赵店、史寨、刘寨、夏寨遭龙卷风袭击;6月15日9时,闻集以北遭龙卷风、大雨、冰雹袭击;7月24日19时40分,王古同遭龙卷风袭击,毁房百余间;邢集、后张庄、孙小庄、蒋庄一线遭10级以上狂风和暴雨袭击,地区马场倒房12间,伤马2匹;7月31日,插花、老庙、伍明、新华等地遭大风和冰雹袭击,9万亩作物受害;杨楼、乔海孜、董庄、蔡庄一线遭东南方向10级狂风袭击;9、10月,连续降雨38天,推迟秋种。
1965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降雨885毫米,全县776个村庄和51.8万亩作物被淹。
1966年8月下旬至11月上旬,降水11.4毫米,全县13.3万亩作物歉收。
1967年5月下旬至翌年4月,降水50.6毫米,大旱。
1968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连续降水577.3毫米,全县16万亩作物受害;8月5日,全县遭9级以上大风袭击。
1969年4月2日13时2分,北纬32°48′、东经115°48′(阜阳附近)发生4.5级地震。同日,13时3分,北纬32°48′,东经115°48′(阜阳附近)又发生4.2级地震。
1969年4月11日,枣庄一带遭冰雹袭击;6月18日12时,县城西甜水井、储庄、黄庄、六里棚一线遭龙卷风、冰雹袭击;9月下旬,连续降水163.8毫米,洼地受渍;10月至翌年2月,降水34.2毫米,秋、冬旱。
1970年5月24日17时,赵集、县五七大学遭龙卷风袭击,刮倒教室9间,伤20人;6月20日,大田、华佗、欧庙一线遭冰雹袭击。
1971年6至7月,降水291.1毫米,全县2万多亩作物受渍。
1972年4月中旬,店集、关庄、杨庄一线遭10级大风袭击;4月至7月,华佗、闻集、伍明、插花等地三次遭冰雹袭击;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345.3毫米,沿河地带内涝;7月7日23时,樊营、徐庄、刘口一线遭10级狂风和大雨袭击;8月5日夜,宁老庄、行流一线遭10级狂风和暴雨袭击,不少民房倒塌。
1973年4月,降水186.3毫米,湖洼地受涝;10月至翌年1月,降水8.9毫米,秋、冬旱;11月,洄溜新街一线遭龙卷风袭击。
1974年4月,降水153.1毫米,湖地洼地受渍;6月17日,全县148个生产队遭20分钟冰雹袭击,农作物受害严重;7月20日,程集、王店一线遭冰雹袭击;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17.6毫米,全县29万亩作物受旱,2万亩无收。
1974年11月18日17时46分,县境南部(北纬32°42′,东经115°50′)发生2.4级地震。
1975年8月中旬,降水100毫米,客水大量流入,泉河北岸堤溃,苏屯、姜堂、宁老庄等地大水,倒房11万间,毁粮400万公斤。
1976年,初夏旱,秋、冬旱。
1977年4月23日至5月20日,连续降水139.4毫米,小麦减产;5月13日,全县普遭9级以上西北大风袭击;8月至9月,夹秋旱,作物减收。
1978年,春旱,伏旱,夹秋旱;8月,35°C以上高温连续14天,全县49万亩作物减产。
1979年4月25日,宁老庄、新华一线遭大风和冰雹袭击;5月22日18时,蔡湖、大王营、小王营等地遭龙卷风袭击;6月8日,口孜、洪沟等地遭大风和冰雹袭击;7至9月,降水661.1毫米,夏、秋涝,全县126.4万亩作物减产;11月,降水12.1毫米,冬旱。
1980年6月14日,霜冻,当年小麦减产3成左右;6月,降水332.1毫米,全县105万亩作物受涝;6月,辛桥、闻集、任庄等村庄遭9级大风和大雨袭击。
1981年7月,汤圩及附近村庄遭8级以上大风和大雨袭击;7月至8月,降水34.6毫米,伏旱,全县45万亩作物减产;9月28日后,连续18天降水143.8毫米,小麦播种推迟。
1982年4至5月,降水1.7毫米,春旱;6月23日,插花、赵店一线遭冰雹袭击,1830亩作物减产;7至8月,降水960毫米,全县65万亩红芋、55万亩黄豆减产;8月,宁老庄中学及附近村庄遭龙卷风和大雨袭击,直径60厘米的大树被连根拔掉。
1983年4月25日7时和18时30分,插花区的插花、冉庙、李寨和伍明区的桥口,分别遭9级以上大风及冰雹袭击,毁房9700间,毁作物1万多亩;10月,连续降水162.8毫米,红芋减产,小麦播期推迟。
1984年6月4日8时,行流、伍明、插花等地遭冰雹袭击,8.9万亩小麦受害,毁房2452间,伤4人,死家禽1.4万只;6月13日,降水200.9毫米,夏涝;8月6日16时,插花乡22个自然村遭10级大风及冰雹袭击,2261亩作物受害;10月中旬,降水253.7毫米,秋涝,9万亩红芋、9.2万亩大豆无收。
1985年4月25日13时至16时,全县遭9级以上大风袭击,毁房82798间;5月,连续13天降水114毫米,6690亩作物受渍;7月20日,李桥、瓦房一线遭大风及冰雹袭击,毁房924间,毁树1800棵;同月,潘寨、魏老庄、张庄一线遭9级以上大风袭击;10月,连续17天降水185.3毫米,湖洼地受渍,红芋减产,小麦播期推迟。
上一篇:第十节 动植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