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明清时代
明沿元制,设千户所,正千户3人,副千户8人,镇抚司2人,百户10人。到清顺治初年,裁正副千户、镇抚、百户,改选流官掌印千总1员,掌管所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裁所归县,改设颍上汛。清代绿.疲韵挛础Q吹闹霸鹗牵鹤な叵爻牵芟椒姥粗伟玻盗繁肌G逵赫昙洌种猛馕炎(正九品),驻八里垛。清道光三年(1828年),设江口集额外外委1员,其兵额自裁所归县后,置战兵2名,守兵24名。咸丰元年(1851年),因出防广西有战功,改战兵1名为马兵。分属颍上上汛,马兵1名,战兵5名,守兵13名;分属八里垛汛,守兵5名;分驻江口集汛,守兵3名;东四十里铺设守兵1名;西三十铺设守兵1名,共29名。
二、民国时期
民国初,县建立城防局,设局长1人,职员10余人,负责城防治安,因其业务属军事性质,所以凡驻颍上或过境军队的粮秣、亻夫役供应,统归城防局负责筹办。1918年,城防局裁撤,县城驻军支应交由里民局办理。1924年,县成立警备队。1929年,全县各区成立民团,县民团团总杨承轩、叶育三,团丁有5、6千人。1933年,成立颍上县保安大队。抗日战争初期,颍上成立民训总队,由县长兼任总队长,下设国民兵义勇壮丁常备大队,各区、乡(镇)、保均设壮丁队。1940年,民训总队改为国民兵团,由县长兼任团长,负责国民兵的管理、训练、征调、服役等事宜。国民兵义勇壮丁常备队改组为国民兵团常备队(1个中队),另组后备队,下设区、乡(镇)、保国民兵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取消国民兵团,成立两个自卫大队,辖6个中队。1946年4月1日,裁减为1个大队5个中队。1948年,改.0餐牛律3个营,三三编制,共1420人。
三、解放以后
1949年元月,颍上解放,先后在江口、新六、耿棚、城关4个区建立区中队,县建立大队,配大队长、政委各1人,内设1处、1股、,下设4个连,1个机枪班,1个侦察班,相当于1个简编团。负责剿匪、维持治安、组织民兵和兵员征集工作。1950年11月,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华东人民武装力量发展草案》精神,县大队改编为颍上县人民武装部,配部长、政委各1人,下设军事股、政工股,隶属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年,在杨湖、夏桥、两河、南照、润河、汪赵、六十铺、新集、城关(后改为镇)9个区,成立区人武部。1951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组织编制》的规定,县人民武装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系列,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颍上县人民武装部”,隶属阜阳军分区。1952年,增设龚集、新庙两区人武部。1954年11月,颍上县人民武装部改称颍上县兵役局,配局长、政委各1人,下设组织动员科、政工科、征集科、统计科、预备役军人科,仍属人民解放军系列,隶属阜阳军分区。1954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区人武部,设武装助理员。1959年9月,颍上县兵役局改称颍上县人民武装部,配正、副部长和正、副政委,下设军事训练科、组织动员科、政工科,并恢复区人武部建制。1961年5月,撤社建区,成立11个区(镇)武装部。1970年,颍上县人民武装部为乙等编制,配正、副部长各1人,政委1人。下设军事动员科、作训政工科。1975年4月,颍上县人民武装部、县武警中队全员奉命随阜阳军分区调防到浙江金华地区兰溪县,兰溪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全体官兵同时奉命调入颍上,其编制未动。1979年9月,设17个区(镇)人武部和一个县直人民武装部,隶属县人武部。1986年6月,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军地双重领导,内设办公室和政工科、军事科,编制26人。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兵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