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涡河疏浚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经知州徐廷琳详请,疏浚杨家屯与两河口之间的涡河河道,长38.5丈,用银277两。
光绪十五年(1889),因涡河水浅,舟楫不通,知州陈晋向上禀明,动员民众捐资,对郑家店起至十九里沟止,长20余里河段进行疏浚。
1976年冬,配合兴建涡河闸水利工程,开挖了涡河引河,全长1.2公里。上口宽180米,下口宽113米,深11米。至1978年4月竣工,总投资55万元,开挖土方140.5万立方米。
(二)惠济河、小洪河疏浚
乾隆二十三年(1758),疏浚惠济河境内河段,长计299丈,宽5丈。
光绪十五年(1889),知州陈晋率邑人马景太、洪士连,求社会捐助,招募民工疏浚小洪河。工程南自郑家店,北至周堂子,长10里,宽2丈,深5尺。
(三)武家河疏浚
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杨遵时督民疏通武家河。
乾隆二十三年(1758),亳州奉文委桐城县县丞高伟疏浚武家河,计长730.5丈,疏浚后,水患稍减。
1952年春,治淮委员会批准疏浚武家河自雷庄至涡阳县肖家沟口段,计长69.6公里。由亳县、涡阳两县统一施工,以“以工代赈”方式,出工6.4万人,完成土方367.7万立方米。
1965年报水电部批准,疏浚大杨河丁阁子至上李桥段及上李桥至沙上集南入涡之改道段,总长度41.4公里。按新三年一遇除涝标准统一治理。县成立武杨河工程指挥部,阜阳地区水利局派第二工程总队帮助施工。出动民工26.04万人,2月16日正式开工,4月16日完竣,完成土方323.03万立方米;并于当年年底完成配套桥梁14座。国家共投资170万元。经治理后,武家河分为两条,雷庄至沙土集称武杨河,上李桥以下称老武河。
1969年春,报省水利局批准,按新三年一遇除涝标准,对武杨河上游雷庄至高阁子河段,进行疏浚。长度24.4公里。县成立武杨河施工领导小组,出动民工3.58万人,3月15日开工,5月1日竣工,完成土方97.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0万元。
(四)大杨河疏浚
1952年春,以“以工代赈”方式,在治理武家河时,将大杨河上游于丁阁子处改道截入武家河。
1952年冬,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批准亳县、涡阳两县,对丁阁子以下至涡阳肖家沟口段,按老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疏浚。亳县工段自丁阁子至涡阳县陈洼,长44.6公里,上工人数2.8万人,完成土方8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3.1万元。
1964年5月,根据《商丘·阜阳地委关于边界水利问题处理意见》中的部分条款,亳县将大杨河自五马区焦洼处改道,截引入武家河。改道工程自焦洼至高阁子,长1173米,均系平地开挖。县成立大杨河改道指挥所。上工人数3900人,5月1日开工,5月15日竣工,完成土方10.9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0.14万元。
1964年冬,对焦洼以下河段再次进行分段截流治理。工程自秦楼处改道,经三义沟至郭楼处入老武河。至此大杨河被截为三段:焦洼以上至高阁子仍称大杨河,焦洼以下至郭楼称老杨河上段,秦楼以下称老杨河下段。
(五)油、洺河(包括原漳河段)疏浚
清乾隆六年(1741),州同汪旱,程万安率众疏浚漳河,长2985丈,从国库报销银5800两。
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徐廷琳督民对该河段进行疏浚。
民国三十五年,对蒲沟和油河之六里桥至蒋板桥段进行疏浚,工程长33958米,完成土方373538立方米,出工人数为37万人次。
1951年春,结合西溉河截引工程,县治淮总队组织民工,对油、洺河进行一次低标准的疏浚。
1957年经安徽、河南两省协议,报治淮委员会批准,对油河、洺河流域进行一次全面治理。亳县境内施工管理工作,由阜阳专区第二治淮施工总队承包,亳县疏浚工段为洺河自王河口至三岔口入油河处,全长25公里;油河自练沟口至城父东入涡河处,全长49公里。全县出工人数为10.34万人,分1957年冬和1958年春两期完成,总土方量78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50万元。
(六)赵王河疏浚
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月兴工疏浚,至三月完工。
民国3年,漳河、赵王河先后疏通。
民国35年,疏浚自杨庄至百尺河段,长42公里,完成土方74.55万立方米。
1951年冬,因中游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经治淮委员会批准,对淤积河段进行疏浚。工段自孙河滩至溜集,长32.6公里,参加施工民工3.54万人。11月12日开工,12月26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00万立方米。
1965年,为便于上游排水,鹿邑县委与亳县县委协商决定,共同对赵王河部分狭窄河段加以疏浚。孙河滩以上段由鹿邑负责施工,姬桥至溜集段由亳县负责施工。亳县工段长9.6公里,由双沟,古城、核桃场、十八里及城关镇派人出工,4月10日开工,5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15.6万立方米,开支经费4.498万元。
1966年春,报阜阳地区水利局审批,梅城至溜集段,按新三年一遇除涝标准疏浚,工段长29.3公里,上工人数3.34万人。县成立赵王河施工指挥部进行统一领导。各区、社分设施工大队、中队,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3月22日开工,4月21日竣工,完成土方97.9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1万元。
(七)宋塘河疏浚
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杨遵时督民疏浚,以达淝河。
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徐廷琳详请重新疏浚。经治理,河身由原起自十里铺西弯曲二里许,成直北从八腊庙起至测河,长9439丈,宽2丈至5丈不等,遇到水盛时,可一直达颍州。整个工程从国库报销银子14800两。
1950年,为减轻淝河排水压力,将宋塘河于樊桥处入洺河,同时开挖八腊庙至亳县段,引宋塘河北段入涡河。
1976年,按涡河闸配套工程输水河道标准疏浚,并于八腊庙处修建引水闸一座,使之成为引排兼用河道。
(八)急三道河疏浚
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杨遵时督民疏通。
乾隆二十二年(1757),奉委蒙城县令许廷漳疏浚,自境内颜家桥起,计长4830丈,宽6丈,从国库报销银11431两。
民国35年,疏浚自鹿邑界至高桥口段,长26.2公里,出动民工28.82万人,完成土方28.8万立方米,耗面粉56.16万斤。
1950年和1957年,分期完成了急三道河分流工程:其一是疏通王河口至亳县段之宋塘河,引水北流入涡河;二是穿过宋塘河和亳阜公路,分流经张沟入赵王河。
1966年春,为进一步调整水系,照顾上游排水,对急三道河和张沟统一治理。治理后统称急三道河,为赵王河支流。施工长度为21.5公里,完成土方10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2万元。
(九)西淝河疏浚
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杨遵时会同太和县详请用国库银疏浚。十二年(1747),发国库银疏浚西淝河、茨河,以西淝河为重点。西淝河工程分为79段,在亳州境内65段。
乾隆二十三年(1758),奉文委颍州府经历陈安督工疏浚西淝河,长762丈,宽10丈,从国库报销银1680两。舟楫遂通。
建国前,西淝河长期失修,淤积严重,沿岸常受水灾。建国后,在治淮委员会的领导下,对西淝河进行一系列治理。
1951年,结合油、洺河治理工程,于小十字河练沟口以南将西淝河堵塞,把原西淝河上游之清水河、练沟、立楞沟的来水截经油河入涡河。又于王河口以南将西淝河堵塞,把王河口以上来水截经讫河入涡河;使王河口以上68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划归涡河流域,从而减少西淝河上游来水量,使下游水情得以缓和,自此西淝河上源始于王河口。
1975年,茨淮新河开挖,将西淝河上段于利辛县刘鄙子处截入茨淮新河。
1984年冬至1985年春,阜阳地区茨淮新河指挥部报治淮委员会批准,将西淝河上段(利辛县朱集闸以上至境内反修沟口),作为茨淮新河处理工程统一疏治。工段总长55.7公里,由利辛、太和、涡阳、亳县共同施工。亳县工段自涡阳县高公庙以下1.8公里处起,上至反修沟口,全长28.7公里,分两工期施工。县成立西淝河工程指挥部,各区、乡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第一期工程,古城区和双沟区店集乡出工1.3万人,1984年11月17日开始,1985年1月10日竣工。第二期工程,全县出工2.8万人,1985年3月10日开始;4月5日完工。两期工程共完成土方164.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74万元。
(十)包河疏浚
建国前,包河年久失修,几乎淤为平地。冬季河水断流,汛期泛滥成灾,是亳州市东北部一大害河。
1953年,治淮委员会决定对包河中上游(永城县与宿县交界之张庄以上河段)统一治理,全长147.287公里,由河南省谷熟县、永城县和亳县共同施工,按老三年一遇除涝标准疏浚。亳县工段长26.125公里,由县治淮总队部动员全县2.21万人,参加施工。1953年3月初开工,5月中旬竣工,共完成土方158.5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95.133万元。
1980年,经中央水电部批准,包河按新三年一遇除涝标准再次疏浚,由河南省之商丘、永城与亳县分段施工,亳县施工长度26公里。县成立包河工程施工指挥部,动员民工8.5万人施工,2月底正式开工,3月底全面竣工,共完成土方25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0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