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群众文艺
(一)机构
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民国17年,设立亳县通俗教育馆,受教育局辖制。民国18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民国27年,亳城沦陷,民国县政府迁往古城集,民众教育馆解散。民国33年,于古城集复馆。民国34年,日军投降,民众教育馆随县府迁回亳城。馆址初设于孔庙(黉学)大成殿前。教育馆两进院落,前院古柏数十株,有月牙桥北通大成殿。后院1排15间堂屋,中3间是三开门礼堂,中门书“唤起民众”匾额,匾旁各有浮雕狮子1只,取睡狮初醒意;东门书“易俗”,西门书“移风”。礼堂内置联椅数十张,供夜校学生学习之用。礼堂东6间为图书室和办公室,西6间为《新亳报》编辑部和报社印刷所。民国35年,民众教育馆迁于万寿宫。该馆开展的活动有:常年性图书阅览,开办平民夜校,幻灯宣传、时事讲演、花展、儿童健康比赛等。
文化馆民国38年3月,亳县民主政府复设民众教育馆,8月改称人民教育馆,1950年,更名亳县人民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体育、戏曲等方面的工作。初为乙等馆,1952年晋为甲等馆。馆址设于北门口之要冲,有房44间,多为清式建筑。1952年,设宣传、文艺两个股。1957年,撤股设文艺研究室。1982年,设宣传、文艺、财务3个股。1985年,设城镇文化、农村辅导、经营3个股。至1986年底,有干部、职工20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藏书4万册,固定资产2.1万元。
建国初期,文化馆以中央文化部提出的时事宣传、识字教育、文艺活动、科学普及四项任务为工作重点,并开办冬学,办识字班和各种展览等。1951年,对1080人开展初等识字教育。在开展图书借阅、各种讲座等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全县的文体活动,创办业余剧团。1957年,组织民间舞蹈“子弟灯”、“迎亲舞”进京参加会演。“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多为政治运动服务。1976年后,恢复和开展了一些馆办活动。除阅览、展览、游艺、讲座外,新开展了电视、电影等以文养文性质的有偿服务活动,还对全县(市)的文艺创作、美术摄影等活动进行常年性辅导。又自办文艺刊物《芍乡》作为业余作者习作的阵地。
文化站1953年,全县开办城父、魏岗、古城、双沟、十九里、余集、十河、张集、大寺、颜集、城西等11个文化站,开展阅览、游艺、业余剧团等群众文化活动。1980年,建立了双沟、大杨、五马、十九里、古城、十河6个农村文化中心和观堂、十八里、核桃场、张集、魏岗、沙土、城父、淝河和城关第一办事处、第二办事处等10个文化站。文化中心以文化站为主体,成立业余剧团、青少年之家等业余群众文化组织。1981年,双沟区文化站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负责人张耀良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1年10月,通过培训骨干、考试录用人员等方式,全县一次建立了73个社级文化站,完成了国务院要求的在“六五”期间社社建立文化站的计划。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9年3月,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配副主席1人。1960年调进工作员1名。办公地点先设在半截楼街,后迁到老子殿街。1962年5月,因机构精简而撤销。1981年9月恢复,1983年增至3人,1985年增至5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1人,办公地址位于城内席市街,有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戏剧8个协会,发展会员460人。会员中有31人参加了省级学术协会,4人参加了全国学术协会。1980年至1986年,文联组织美术和书法工作者,分别到北京、沈阳、南京、合肥、泰安、曲阜、许昌、沈丘、西安等地参观书展。美展和碑帖观摩,并组织到菏泽、洛阳、黄山、三峡、九华山等地体验生活和写生;组织音乐、戏剧工作者分别到上海、北京、济南、郑州、南阳等地观摩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组织文学和民间文学工作者到合肥、洛阳、黄山等地体验生活。
文联鼓励作者参加函授、刊授学习。1986年以来,有近百名业余作者参加了刊大学习。仅师范学校就有16人参加江苏、无锡书法艺专函授学习,11人在全国师范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
文联组织各协会互相交流。文学协会组织多名诗歌和小说作者,定期召开作品讨论会,欣赏名作,交流创作经验。书法协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集中全部理事,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美术、摄影、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协会,也都开展了定期不定期的活动。为了提高作者的理论水平,文联邀请了作家、教授、艺术家、诗人等来亳讲学,几年来讲学活动达66次之多。
几年来,文联举办展览11次,展出作品1000余件,有《颜语山水画展》、《赵光前书画展》、《亳县剪纸展览》、《两个文明摄影比赛》、《建国三十五周年影展》、《亳县摄影艺术展览》等展览,并分别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许昌、南阳、蚌埠、合肥等地展出。另外又举办联展、邀展、对展,有《豫皖边区十县书法联展》、《省三十五周年国庆版画展》、《涡河春色书画展》、《豫皖五县书法联展》、《南阳地区绘画展览》、《许昌地区书画展》等,共展出书画作品600余件。
1983年春节期间,文联组织书法和美术协会会员,书写绘制了各种对联、条幅、中堂600多幅拍卖。此外,组织文艺调演、音乐会、歌咏比赛、民乐演奏、民间舞蹈表演等活动。还在1984年和1985年,两次举办歌曲创作演唱比赛,参赛500多人次,创作节目95个,12个作品获创作奖,25人获表演奖。
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文联配合文化馆开办了美术、摄影、书法、音乐、文学等专业培训班。几年来,开办摄影培训班3期、书法培训班24期、简谱知识学习班4期、音乐基础学习班3期、器乐学习班2期。写生素描学习班2期以及小说、诗歌、曲艺创作知识学习班各1期,共培训创作骨干11000多人。在文联辅导下,各区各中学先后建立文学社团12个,影响较大的有师范“清泓文学社”、一中“建安文学社”、五马区“春晨文学社”、三中“希望之舟文学社”等。这些文学社办了《清泓》、《芍乡园》、《春晨》、《风骨》等油印刊物。
为发掘优秀的传统曲目,文联发动民间文学爱好者搜集了各种传说故事800多个,有200多个被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有200多个收入文联编辑的故事集。1986年,成立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辑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集3本。此外,还记录了传统评书《邱生造律》、《风月宝鉴》、《秋生杰赶考》、《汉史八义》、《拷红》、《游西湖》、《草船借箭》、《徐庶走马荐诸葛》等,录音整理了中篇评书《蒸骨验》。
(二)曲艺
清至民国时期,城内涡河两岸是曲艺活动中心,共有曲艺棚10余座,演出的有评口(评词)、大鼓、坠子、玉鼓、相声、大小饶、数来宝等。艺人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建国后,曲艺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4月,在文化馆的倡导、组织下,成立了亳县曲艺队,仍在涡河两岸搭棚演出。1957年,涡河涨水,曲艺队迁到城内北门口一带演出。
50年代是亳县曲艺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受欢迎、有影响的曲艺演员。吕明琴、戚桂芝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很受欢迎。其他较有名气的还有鲍志安、杨金贵、洪光、刘玉琴、李景淮、张雨振、李传典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曲艺作为“四旧”受到猛烈冲击,艺人大部分脱离艺坛,改行他业,1976年,县曲艺队恢复。后来由于电影、电视的冲击,曲艺听众日益减少。1979年秋,县曲艺队解散,1980年12月,成立了亳县曲艺协会。是时,全县共有曲艺队14个、艺人168人、曲艺棚17个。
评口(评词)清末至民国时期,有著名评口艺人洪天佐,他的拿手书目是《红妖蓝俊》、《三侠剑》等,在河下书棚说书,场场爆满。建国后,艺人洪光、李传典等人的评口也很受欢迎。洪光说的《刺董卓》曾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清音亳州一带演唱的清音唱腔优美、婉转悦耳。曲牌除正排《满江红》等外,还有条曲10多个。曲目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等。清音在清末传入亳县,现在已成为当地有特色的艺种。
坠子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著名艺人有张大桂、邢玉霞、杨玉红等人。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女坠子演员戚桂芝,1952年曾赴朝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以后曾多次在省、地会演时获奖。她于1985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书目有《训女》、《三顾茅庐》等。
相声亳州相声有单口、双口、群口3种,尤以单口最受欢迎。民国时期的相声演员鲍志安,技巧纯正,说口极有分寸,严肃时令人正色,诙谐时令人捧腹。40年代,鲍志安曾和刘宝瑞合作演出,名重一时。稍晚成长起来的杨金贵,在亳县曲艺界也很有影响,1958年加入安徽省曲艺家协会,拿手段子有《双簧》、《卖布头》、《当当》等。
魔术建国前,城内及涡河沿岸即有外地艺人表演魔术。建国后,城关人邓影于1955年组织了亳州魔术团。“文化大革命”期间,魔术团解散。1973年,邓影又组建亳州巨型魔术团到外地演出,独创节目有“罈中进人”、“火烧手表”、“种桃”等。1985年,他又组建“邓家魔术团”,成了杂技专业户,经常到鲁、豫、皖、浙等省城市演出,年收入5万元左右。
(三)民间音乐
唢呐演奏唢呐演奏在亳州有悠久历史。但旧社会仅局限于为婚丧嫁娶而组织的“响器”班内,限制了该艺术的发展。建国后,涌现了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古城隋家、十河袁家世代相传,很有名气。当代隋家传人隋兰魁与袁家传人袁应友,都是演奏唢呐的好手。隋兰魁于1978年起开办喷呐培训班,几年间在皖、豫6个县办了10几期,培训了700多名吹奏员。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专文予以报导。其子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专攻唢呐,现已毕业留校任教。其女隋萍萍在1981年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民乐比赛中获唢呐演奏金牌奖。
扬琴亳州城乡均有流传,但多用于曲艺伴奏。亳籍青年扬琴演奏家李玲玲,多次出国访问演出,1985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该会最年轻的会员和全国第一位扬琴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民乐坠胡、软弓胡琴、二胡、竹笛、洞萧也是亳州较为流行的民间乐器。民同时期,五马张楼村言人张魁明善吹洞萧,为当地一绝。他改编的曲子有《小花场》、《小寡妇上坟》等,曲调悲枪凄苦,哀婉感人。建国后,他又改编了《喜临门》、《百鸟朝凤》等曲子,表达了人民翻身后的喜悦。1957年初,张魁明参加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特别演出奖;同年3月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奏,受到朱德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81年,全国少儿民族器乐比赛中,刁长春演奏的竹笛获银牌奖。
(四)民间舞蹈
亳州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每逢城内或农村集镇庙会,必有演出,成为庙会的主要娱乐顶目。届时各队尽呈绝技,往往使万千观众如醉如痴。舞蹈主要有高跷、小车子旱船、独杆子轿、狮子灯、竹马、大班会、肘搁等。
建国后,文化部门对民间舞蹈积极组织引导,挖掘整理,一度出现繁荣局面。1956年春节,进城表演的民间舞蹈队达358个,盛况空前。1957年,亳县文化馆整理出民间舞蹈40种,最具特色的为高跷、肘搁、大班会。据1981牢统计,全县共有民间业余舞蹈队17个、队员680参人。
高跷取3尺6寸之木棍缚于脚上,你为“上拐”,人踩在木棍上表演,犹如御空而行。出场摆“乌龙摆尾”队,然后按“铁索扣”步法双人结队。场次是:老汉打鱼、英雄捕蝶、青蛇白蛇、仙鳌蚌壳精、彩旦戏和尚等。旦角由男子扮演。踩高跷难度甚大,不易保持平衡。据传十八里集有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背身而下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簸米”。
肘搁在亳州一带有数百年历史,与广东的抬搁异曲同工。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架子”多由小孩子担任,身著戏衣,化装立于细铁架上,被“座子”托着,表演戏剧片断。边走边舞,有凌空之感。亳州的肘搁共有13架,为:鳌鱼、青蛇白蛇、三娘教子、孙悟空、唐僧、沙僧、白骨精、单挑花篮、水湿蓝桥、刘海戏金赡、仙鹤、仙女、瞎子卖牌等。表演时走“铁索扣”步。
大班会大班会在当地已有200多年历史,原名“鬼会”,又称“拉秦桧”。后为讳鬼,加之演员多,易名“大班会”。演出分五场。第一场为大登殿,即判官升堂,将捉拿秦桧的传票交给阴差“二百钱”。第二场为阴差搬兵,即“二百钱”带“琉璃鬼”(游荡鬼)分别邀请“白无常”、“花鬼”(风流鬼)、土地神、阴差、“大妈妈”等,一齐奔秦相府。第三场为拿秦桧,即众鬼闯入秦相府,将秦桧的魂灵捉拿归案。第四场为二登殿,即众鬼将秦桧拉至公堂,判官命其披枷戴索,押往地府。第五场为过奈何桥。演出时,大班会分两种形式:一是演出全剧,一是只演片断。从内容看,有较为浓重的固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
大班会化戏剧妆,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大锣、战鼓、大堂锣、脆锣等,曲牌有《快慢八板》、《小花园》、《五子开门》、《下盘棋》、《小游场》等,锣鼓经有《一窝蜂》、《撞八》、《紧三闪》、《阴锣》等;还吸收了戏剧锣鼓的《四末头》、《急急风》等。
1957年,颜语创作的《迎亲》进京参加了群英会演出,受到好评。1982年与1984年春节,安徽电视台将亳州大班会、肘搁搬上了电视屏幕。
(五)民间工艺美术
剪纸当地剪纸风格纯朴明朗,工巧纤细,优美多变,刚柔相济,装饰性强又富有乡土气息,早在宋代已很流行。但体裁仅局限于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多用作窗花、喜花、兜肚花、鞋样等。
建国后,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受到重视。1955年,省出版的《阜阳剪纸集》收录了亳县吕凤毛、陈孝儒的作品20多幅。为了提高剪纸艺术质量,1959年,县文联推荐吕凤毛去阜阳等地学习。后来他发掘和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剪纸作品,被省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剪纸艺术无人问津,没有什么发展。1977年,吕凤毛重返艺坛。青年农民王炳华也崭露头角。一批美术工作者也参与了剪纸创作,把绘画技巧注入剪纸,丰富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粗旷与细腻相结合的风格。1978年4月,亳县选出50幅作品参加阜阳地区剪纸展览,在合肥、上海展出。是年7月,阜阳剪纸在北京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座谈会,邀请吕凤毛、王炳华、王进铨、颜语出席会议。会议评出的优秀作品有亳县的《月桂飘香》、《花篮》、《狮子》、《假日之夜》、《两只孔雀》、《宝玉与黛玉》、《福寿图》、《四季喜寿屏》等。展出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发布了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在8月8日对外广播节目里对展览作了专门介绍。日本剪纸艺术家腾井增藏先生获悉阜阳剪纸在京展出的盛况,与亳县剪纸工作秆建立了联系。1980年春,他来阜阳访问时拜会了吕凤毛、王炳华、王进铨、颜语;回国后在日本举办了亳县剪纸展览,并在日本《切纸技法》(刊物)上发表了吕凤毛的《鲤鱼跳龙门》,在《读卖新闻》上发表了王进诠的《黛玉葬花》和颜语的《四季喜寿屏》,同时著文称赞《月桂飘香》等剪纸设计是“阴刻阳刻交融的剪纸绝妙品”。1980年以后,随着外帘往来的增多,亳县剪纸作品作为礼物赠给澳大利亚、新加坡、西德、法国等国家,很受欢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德、奥地利、丹麦等国也多次购买亳县剪纸作品。1984年,美国一次就购买了30个品种7000余幅。其后,剪纸艺术创作更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当地剪纸工作者各自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陈孝儒继承传统,造型生动夸张,有北方粗犷豪放之气;吕凤毛作品流畅自然,画面简繁、虚实、方圆、粗细处理得当,古朴中渗出野趣;王炳华的作品线条圆转流熟,干净利落;王进铨在构图中运用小写意手法,线条简洁,富于装饰性;颜语把国画艺术揉进剪纸,线条细腻飘逸,另辟新径。中国剪纸研究会选王进铨为副秘书长,吸收吕凤毛、王炳华为会员。
雕刻亳州市木刻不知始于何时,19世纪下叶即很兴盛,当时最负盛名的为一李姓外号“老仙头”的艺人。他善雕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曾带人对花戏楼的木雕进行修复。后来比较有名的有郭克(外号郭麻子)、李广成等人。本世纪30年代前后,城内有雕匠铺20多家。建国初期,全县有雕匠铺30多家,雕刻匠2100多人。1966年,孙绍光、董祥云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木刻会议,并为人民大会堂刻了屏风。“文化大革命”初期,木工雕刻作为“四旧”被扫荡,艺人被迫停业。粉碎“四人帮”后,木工雕刻作为当地传统的技艺,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现在从事此项技艺,较有名的有城内席市街的梁家和十九里辛集附近的张家,并在辛集附近出现了专业村。当地木刻产品,建国前以木版套色年画为大宗,邻近的太和、郸城、虞城、鹿邑、涡阳、蒙城等地纷纷订购。城内制作年画的纸店10几家,生产灶神年画10多种,财神、门神年画14种。建国后,木刻版画增加《劳动发家》、《春牛图》、《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新内容。目前,亳州平面雕、立体雕均可雕刻,高超的艺人可以搞艺术雕刻,诸如《天女散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泥塑清末民初,泥塑由画铺兼营,作品以神像、玩具为主,“大班会”鬼脸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建国后,泥塑濒于失传。1982年,古城区残疾农民张方胜自己钻研,塑成1套《西游记》脸谱,并在县文化馆展出。1983年6月1日,亳州市第二中学女学生李文玲,在省“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手工劳作展览”中获特别优秀奖。
纸扎建国前的纸扎作品多系殉葬品。城内几家纸扎店经营的有社火、金童玉女、金山银山、聚宝盆、摇钱树、纸人纸马等,另外还接受顾客的指订,按死者的生前爱好和生活习惯仿扎物品。虽只用几张纸和数根秸秆,但扎出的作品却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另外还生产部分纸扎玩具,如风筝、彩灯等,建国后,取缔了封建迷信产品,保留了其他工艺生产,以花圈、灯笼为大宗。
装裱清末民初,城内有装滚店5家,著名的装裱艺人有潘云、孙绍先、刘永基等人。他们能把撕成碎片的字画婊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即使失色、破损的古画亦能裱出神韵。“文化大革命”期间,装婊艺术日渐凋零。1981年,装裱工艺又恢复起来,除民间办有装裱店外,华佗纪念馆也建立了装裱室。
(六)民间歌谣
民歌
老鼠饿得直啃钉
针穿黑豆上街卖,河里杂草上秤称。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直啃钉。
人吃人狗吃狗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
闺女卖钱没人要,珍珠不能换黑豆。
点灯歌
纸媒王,绿荧荧,新人请俺来点灯。
一点一龙灯,二点二风灯,
三点三彩灯,四点四季灯,
五点五字白马跑船灯,六点六字银海系银灯,
七点七巧灯,八点八宝灯,
九点九莲灯,十点十字月牙一盏灯。
星照月,月照星,灯里点,灯里红,
灯里又搁红头绳。柜沿上又搁柜当中。
点上灯,俺就走,屋里就剩小两口,
一个说,一个嗯,过年领个呕人精。
爹抱抱,娘揣揣,奶奶喜得打跩跩。
撒床歌
无事不进新人房,新人请俺来撒床。
进门来,抬头望,砖铺地,白粉墙。
八仙桌子当中放,两把椅子列两旁。
新房里,格子门,上面画得真时样。
一边画的是鸳鸯,一边画的是凤凰。
朱门帘,五尺长,随手挂在金钩上。
向前紧走进新房,抬头看见顶子床。
这个床,真是美,四块金砖垫床腿。
这个床,真是彩,能工巧匠打上来。
叫秋菊,叫海棠,端来喜果俺撒床。
(这时端来喜果,继续念)
一把撒得麒麟送子,二把撒得单凤朝阳,
三把撒得欢天喜地,四把撤得儿女成行,
五把撒得吉星高照,六把撒得福寿永康,
七把撒得多福多寿,八把撒得金玉满堂,
九把撒得事事如意,十把撒得富贵无比。
喜果香,喜果甜,还有几把没撒完。
喜果撒到床里边,生下儿子做武官;
喜果撒到床外边,生下儿子当状元;
喜果撒到床当中,生下女儿是正宫;
喜果撒到床两头,生下儿子都封侯。
送饭歌
七层践,黑门窗,八仙桌子正当阳。
门旁贴着喜对子,喜烛高照明晃晃。
状元爹,状元娘,状元姑娘来送汤。
左手拿着热焦馍,右手又端挂面汤。
吃点吧,喝点吧,吃点喝点不想家。
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就心慌。
想爹娘,路子远,想女婿,在面前,
想孩子——还得大半年。
小纺车
小纺车,转金莲,俺娘打俺不纺棉。
俺是河里水浮萍,还能在家住几年?
候今年,等明年,花桥来到俺门前。
绿裤腿,红带缠,呜哇呜哇往正南。
大嫂陪送一对鸽,二嫂陪送一对鹅。
还有三嫂没啥送,叫俺打公骂婆婆。
打公骂婆有罪孽,打公骂婆有罪过,
阴天下雨龙抓我。
划龙舟歌
五月里来五月歌,五月的龙船渡涡河。
(冬仓仓!冬冬仓!冬仓!冬仓冬冬仓!)
墙里开花墙外香,对对蜜蜂采花来。
蜜蜂见花双展翅,花见蜜蜂抱在怀。
二人正在欢乐中,西风干天下雨来。
淋得蜜蜂耷拉膀,打得花瓣落尘埃。
二人要得重相会,蜜蜂重生花重开。
(冬仓!冬仓冬冬仓!)(龙船玩结束时,又唱)
高高山上一溜缸,营驾红娘开染房。
张生脱下蓝衫染,倒叫红娘骂一场。
在读诗书不知礼,新缸怎染旧衣裳!
童谣
比马儿(游戏时唱)
比,比马儿,马儿不吃灵芝草,
得儿喔儿往前跑。跑到庙家后,
铰个大花袄。拨郎棍,拿朵花,
不知马儿在哪家?
小大姐手真巧
小大姐,手真巧,两把剪子一齐铰。
先铰蝴蝶花,后铰灵芝草。
铰个杏儿酸又酸,铰个蝴蝶飞上天。
小老鸹
小老鸹,叮打叮,俺上姥家过一冬。
姥娘看见怪喜欢,妗子看见直瞅俺。
妗子妗子你别瞅,荞麦开花俺就走。
走到河里变泥鳅!娘的兄弟俺的舅,
怎不叫俺住个够?
老天爷你别下
老天爷,你别下(雨),咱俩对钱买黄瓜。
我吃肚,你吃巴,咱俩长得一般大。
老天爷,别刮风,咱俩对钱买花生。
我吃子,你吃皮,咱俩长得一般齐。
小鸡娃娃
小鸡娃娃,要吃黄瓜。黄瓜有籽,要吃鸡腿。
鸡腿有毛,要吃鲜桃。鲜桃有核(hú),要吃牛犊。
牛犊撒欢,吃到天边。天上打雷,打死蟊贼。
小公鸡,挠草垛
小公鸡,挠草垛,没娘的孩子真难过。
跟鸡睡,鸡叨我。跟狗睡,狗咬我。
娶个晚娘搂着我。还掐我,还拧我。
这个浪娘不疼我!
捻军歌谣
砸开监牢救弟兄
亳州南,亳州东,捻主就叫张乐行。
打开州来打开县,砸开监牢救弟兄。
捻子围城打得欢
十月天,是好天,捻子围城打得欢。
东南西北都围住,活困官兵十三天。
一炮打他回亳州
大陈楼,小陈楼,捻子旗,插里头。
官兵来把捻子打,一炮打他回亳州。
州城变泥蛋
铁打的亳州钢铸的城,老君下凡也不行!
腊月二十三,老乐①把兵搬。
弟兄们喘喘气,州城变泥蛋。
五色旗帜一大片
出了亳州往南看,五色旗帜一大片。
竹竿标,齐头,杀得清兵直打颤。
捻子打圆圈
捻子打圆圈,官兵瞎胡撵。
官兵想歇脚,捻子围跟前。
捻子举起刀,官兵把爷叫。
千饶命,万饶命,饶俺回去杀州官。
捻子起手涡河边
捻子起手涡河边,官兵吓得城门关。
财主逃到城里去,穷人安心种庄田。
十二月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日子过得叮当叮。
穷人跟着老乐干,专打楼主和清兵。
二月里来龙抬头,咸丰皇帝发了愁。
派来花妖千千万,鳖营扎在南宿州。
三月里来三月三,老乐发话把兵搬。
宫吉寺来了龚大哥②,“山猫”③“饿狼”④跟后边。
四月里来麦子黄,老乐定计斩“饿狼”。
“饿狼”本是忠良将,将星落在西北方。
五月里来五端阳,五色彩旗空中扬。
老乐领俺打头阵,旗开得胜力量强。
六月里来六月六,天爵兵败发忧愁。
千军万马丢干净,一品的兵部⑤一命休。
七月里来七月七,阴雨连天整十七(天)。
涡河龙王吐蛟水,大雨冲到俺屋脊。
八月里来是中秋,老乐领俺闯九州。
鄢陵、扶沟都蹓过,青江、曹州又登州。
九月里来九重阳,各旗兄弟盼家乡。
打回老家归故里,又杀猪来又宰羊。
十月里来入了冬,苗沛(霖)勾来花妖兵。
妻儿老小都杀净,年轻的妇女驮进京。
十一月来雪花飘,老乐闻信好心焦。
拨马转回蒙、亳地,八百红儿把苗⑥抄。
十二个月整一年,老乐见了洪秀全。
封了老乐为沃王,老乐领俺下淮南。
①老乐:捻军内对张乐行的亲热称呼。
②龚大哥:龚德树。
③“山猫”指捻军将领刘天福。
④“饿狼”指捻军将领刘天祥。
⑤指镇压捻军的清朝将领周天爵。
⑥指苗沛霖。
(七)谜语
字谜
看山不是山,王字在里边,
四臣来保驾,一心定江山。
——憲
一点一横长,口子在当阳,
子字来保驾,耳朵拉多长。
——郭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墙,
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亮。
——廟
看山不是山,一字在里边,
过了周家口,又到田家湾。
——富
三人一日去观花,页有两姓不一家,
禾火二人并肩坐,夕阳底下两个瓜。
——春、夏、秋、冬
物谜
纸为表里竹为胎,一股清风吹起来。
把它吹到半天空,一条青龙拿下来。
——风
筝黑牦牛,白肚皮,吃草不在它肚里。
——锄
大肚子,罗圈腿,叫它干活就张嘴。
——剪子
纸里封,纸里裹,南京北京都是我,
虽说没有朝廷大,朝廷衣裳我穿过。
——针
两个小兵去当差,到了衙(牙)门就回
来
——筷子
一张床,五尺长,一个姑娘坐顶上。
脚又蹬,眼又睁,留着两手捂窟窿。
——织布机
不见舞台和演员,说拉弹唱能听见。
——收音机
家里有个小舞台,演员不请自出来,
千里演出面对面,演完戏后不招待。
——电视机
小堂锣,挂得高,光让看,不让招。
——月亮
七彩拱桥在天空,太阳在西桥在东,
能工巧匠不会造,乌云遮日桥无踪。
——虹
睁眼看不见,伸手摸不着,
要是离了它,谁也不能活。
——空气
大妈一生向太阳,生下儿女无数双。
子女进了加工厂,周身变成五味香。
——向日葵
青竹竿,挑篓子,一年一窝小狗子。
——藕莲蓬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坐个白胖子。
——花生
枯树皮,枯树柜,枯树佬,里边睡。
——核桃
其他谜语
太阳出来往东落,两手搦住老龙脚,
一斗谷子九升米,治病只用一剂药。
——打清朝4个年号(道光、乾隆、康熙、顺治)
铁打一只船,船头挂竹帘。
炮打纷纷碎,碎了水现莲。
——打4地名(汉口、颍州、苏州、杭州)
雾气腾腾刮北风,蝎子掉到江当中,
百两纹银喝稀饭,一对靴子四个人争。
——打4地区、省名(徽州、浙江、贵州、四川)
(八)传说、轶闻
汤王居亳一天,伊尹向汤王提议说:“大王现在不仅是商族的首领,而且是很多民族的首领了,应该建一个都城定居下来,发展人口,植桑种麻,使商族更加兴旺。”汤王一听,认为很有道理,说道:“你讲的很好,就按你的意见办吧。不过城要居高临水,便于发展农业生产。”伊尹按汤王的旨意,结果看中了涡河中游的一个地方,这地方是个方圆数里的土丘,四周都是平原,土地肥沃,于是就在这里兴建都城。都城建好后,汤工一看很高兴,夸奖伊尹说:“你很有治国的才能,那你就给都城起个名字吧。最好把立国之意表示出来。”伊尹经过反复琢磨,终于以高为义,以农为本,把“高”字下面的“口”去掉,换上一个“禾”字,造出一个新字“稁”(bó),作为都城的名字。伊尹把这个含义禀告汤王,汤王很满意,遂告之各盟族,定都于“稁”。后来“稁”字演化为“亳”。汤王死后。埋在亳都,现在亳城东北角涡河北岸,就有汤王墓。
穿心红萝亳州东南2里有个高台,人称“八角台”,这里的萝卜心红,颜色鲜艳,有如血染,人称“穿心红萝卜”。相传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回家乡谯县,招兵买马,准备起事。曹洪、曹仁和夏侯氏一班兄弟,对曹操说:“大哥,你干吧,咱们这班兄弟,赴汤蹈火都跟着你。”为了表示决心,大家约定在八角台上盟誓。曹操取出匕首,让大家一一割破指头,血滴在酒里。每人斟了一杯血酒。曹操端起喝了一口说:“我曹操和众兄弟结盟,大家荣辱与共,若有异心,天诛地灭,皇天后土可为见证。”说完将喝剩的残酒洒在台下。台下正巧是块萝卜地,血酒洒在一棵萝卜上。后来同上发现这棵萝卜穿心透红,尝一尝,味美多汁,就留下了种。从此八角台一带的萝卜都是穿心红,生吃脆甜,如同水果。但是这种萝卜种在其他地方心都不红。
华佗治病不用药一天,某郡太守差人给华佗送来一封请柬。差人说:“太守头晕目眩,五内发饶,请无数名医都没治好。”华佗一听,立即上马,到郡城里去见病人。只见太守虽面容枯瘦,却肤色赤红,号脉、望气色后,已知病根。太守又说,“只要治好我的病,金钱我不吝借。”华佗说:“那就先付五百两黄金,再治病吧。”太守急于治病,遂令人取出五百两黄金付予华佗。华佗收黄金走出门外,唤出大守的儿子吩咐一番。第二天,太守专等着华佗医病,忽听差人来报:“华佗带着黄金逃跑了!”太守大怒,立命儿子去追。儿子虽口头答应,但却不动。太守火冒三丈,说,“好呀!华佗骗了我的黄金,儿子也盼我早死……”一阵难受,口吐数十口黑血。这时,华佗走进房来,太守立即命令:“推出斩首!”华佗笑笑说:”且慢,太守你感觉病情如何?”太守一惊:是呀,怎么头也不晕了,心也不发烧了,病全好了?急忙下床问华佗:”这是怎么回事?”华佗说,“你得了忧郁病,气血不畅,淤在五内,激你发怒,吐出淤血,即可痊愈。因此想出此法,请太守恕罪。”说罢,将五百两黄金交上,飘然而去。
孝烈将军木兰替父从军,解甲归里后不久,皇上听说木兰是位未出阁的女郎,即召其进京见驾。皇上见到木兰说,“孤看你文有文才,武有武略,又天姿国色。想收你进宫,不知你意下如何?”木兰说,“皇上恩泽,岂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件誓愿,若不实现,永不为人!”皇上说:“你说吧。别说三件,就是三百件孤也依你。”木兰说:“第一件,请陛下颁一道圣旨,让天下的女子可以学文弄武,开科入选,报效国家;第二件,请陛下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娶女生儿育女随男姓,女娶男生儿育女随女姓;第三件,无论皇亲贵族、庶民百姓,均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上听完,大笑说:“真是女子之见!自古男女有别,孤王岂能改变?”随命人送木兰到皇宫休息。傍晚皇上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贵妃。木兰称病不往,皇上又连下了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拗不过,遂手书“天下安好”4个大字,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惊奇又惭愧,厚葬木兰于亳州东郊魏园村。后人为纪念木兰,在亳州建一座木兰祠,大殿门额悬上一块金匾,上书“孝烈将军”4个金色的大字。
陈抟赢华山陈抟是亳州一带有名的才子,琴棋书剑无一不精。一日,赵匡胤登基做皇帝,他特地相访。赵匡胤问:“先生见朕何事?”陈抟一笑说:“特来讨债。”赵匡胤不由脸一红。原来赵匡胤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都干,与人赌博仗着一身好武艺,赢了是赢,输了也是赢,谁也奈何不得。有一年他来到华山,见了陈抟,两人下起棋来,赵匡胤一连输了三棋。陈抟笑着说:“不来了。”赵匡胤非要再来一棋不可。陈抟见他一身王气,就说:“你拿什么作赌注?”赵匡胤一指华山说:“我拿五百里华山作赌注吧。”结果赵匡胤又输了。今天陈抟提的就是这件事。皇帝是“金口玉言”,赵匡胤无奈,只好下道圣旨,免了华山方圆五百里的银粮。
急三道河的传说唐朝时,有一天,魏征在亳州种瓜。别人种瓜都用水来浇,他却把瓜种在干土里。小白龙见了觉得奇怪,就变成一个秀才,问:“你怎么干土种瓜?”魏征说:“明天有雨。”小白龙问:“什么雨?”魏征答:“和风细雨。”小白龙说:“我说不是和风细雨。”魏征问:“你敢打赌吗?”小白龙答:“明天要是和风细雨杀我的头。”于是两人打手击掌。小白龙回上翻开《雨薄》一看,明天果真是和风细雨,心里暗暗吃惊。略一沉思,就擅自改了,次日行了急风暴雨。之后,小白龙又变成秀才去问魏征:“魏老道,咱俩谁赢了?”魏征也不答话,对小白龙一亮手掌喝道:“小白龙,你私改《雨簿》,犯了天条,老天爷着曹官魏征监斩!”小白龙一听吓得借土遁就跑。因为急于逃命,一连拱了三个急弯,变成一道河。魏征早有准备,拔一根茅草变成宝剑,追了过去。小白龙拱到鹿邑拱不动了,原来槐征早在那里安了一个铁窗户棂子。魏征赶到,一剑将小白龙斩首。至今距邑东关仍有个铁窗户棂子庄。那被小白龙拱出来的河,就是现在亳州境内的急三道河。
二女孤堆的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灵王荒淫无道,他发现城父南干溪边是个好地方,便命大臣在这里大建章华宫。章华宫富丽堂皇,楚灵王非常喜爱,与嫔妃宫女一天到晚寻欢作乐,再不愿回京城去。后来国中大乱,楚灵王派兵将前去镇压,这些兵将却乘机四散逃跑。到后来,楚灵王身边就只剩下一个马夫了。无奈何,他只得只身逃出章华宫。天晚了,好容易逃到一个庄上睡了一觉,不料,当天夜里那个马夫也跑了。楚灵王又饥又冷又气又怕,于是就染上了疾病,章华宫以东有个申庄,庄上住着楚灵王的大臣申亥。这天夜里申亥做个梦,梦见平地里落下一条蚊龙,许多人正在用火烧它。一梦惊醒,猜测一定灵王有难,就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灵王,把他接到自己庄上养病。为了照顾好楚王,申亥叫自己的两个女儿去服侍,后来她们便被封为妃子。楚王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就一命呜呼了。楚王死后,申亥把他厚葬在庄东地里,并且把那匹始终跟着楚王的马陪了葬。同时,申亥在楚王墓的东西两侧筑了两个大墓。申亥的两个女儿终身不再嫁,死后葬于东西两个墓内,成了两个大孤堆。后来申庄因有这两个大孤堆而改名为二女村。二女村的人家办红白事没有餐具,只要在二女孤堆旁烧上一柱香,提出请求,就可借到金银器物。后来一个贪便宜的,借了东西,昧下一把金酒壶没还,从此再去借就不灵了。
四女孤堆的传说很久以前,城父寨一带发了一次大水,眼看着城父城要淹没了。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四个天女。她们每人兜了一捧土来救城父。刚刚来到城父城北里把路,正遇到臊仙吕洞宾在此解小便,她们人人羞得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脸,于是兜里的仙土便撒在了地上,变成了四个孤堆。城父的人跑到上面去,才免于难。四位仙女中有一位年龄最小,怕见人,遇到人总是躲在姐姐的身后,所以离远看四个孤堆只能看到三个,总有一个躲在别的孤堆的后边。
晏太爷捉妖亳州一带原来瘟疫横行,强人出没,非淹即旱,民不聊生。后来来了一位姓晏的知州老爷,人称他“晏太爷”。他访贫问苦,勤于政务,给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一时亳州社会安定,风调雨顺,老百姓安居乐业。正在这时,城里丁家坑来了一个妖怪,附近的大人小孩也不知让它吃了多少,城内百姓非常害怕。这事禀到晏太爷那里,晏太爷严命捉拿严办。但一连派出三批人,无一人生还。一看水怪如此凶恶,晏太爷心中大怒,决定亲自擒拿。别人劝他不要去冒险,他一概谢绝,说如果别人去还会白搭性命,我去擒拿,自有办法。他吩咐手下人说:“我下水后跟妖怪混战,如果从水里伸出一只手,就说明我打不过妖怪,你们就下水助我;如果不伸出手,你们就不要动。”说罢就提剑下水去了。停了一会儿,水面翻滚起来,掀起好几尺高的浪花。又过一会儿,水面忽然伸出一只毛手来。大家一看手上满是黑毛,以为是妖怪伸出来的,没有动,又一会,水面上涌出血浪,气味又腥又臭,十分难闻。过后风平浪静,大家左等右等也不见晏太爷上来。但从此以后,丁家坑也就平静无事了。过后大家回想当时情景,才知道当时水上伸出来的毛手原来是晏太爷的,可能晏太爷一时疏忽,一慌没把毛手变成人的手——噢!原来晏太爷自己也是个妖怪,一个专为百姓做好事的妖怪。
错封桐树有一年夏天,曹操领兵回到家乡谯县。不料一连阴雨数十天,人马病倒很多。一天,曹操在涡河岸上看到楮树林楮桃甚多。他学过药书,知道楮桃有避瘟疫的功能,遂令人摘下,人马吃了以后,很快治好了病,打了几个大胜仗。他对儿子曹丕说:“没有家乡的楮桃,几十万大军不堪设想,你若能有所作为,可别忘了家乡楮桃的功劳。”曹丕称帝后,派个钦差大臣专程来谯县封赏楮树。可是这个钦差大臣是个酒鬼,到了涡河岸上,尚未醒酒,错把红袍挂在桐树上了。桐树无功受赏,高兴极了,从此以后,花开得多了,开得艳了,身子也长得快了,花也能治病了。可是楮树呢,有功却没有受封赏,很是生气,肚子气炸了,楮桃也长小了,身子长得又慢又瘦,如摘下一片叶子;只见叶子直向外流白水,好像还在伤心地哭呢。
王刚营鸡叫亳州王刚营村有件稀奇的事——村北头的公鸡半夜叫,村南头的公鸡天明叫。传说王莽篡位后,怕汉公子刘秀复辟,就带兵追杀他。王莽有个哥哥叫王刚,就住在王刚营。有一天,刘秀被王莽追赶到王刚营时,人困马乏,再也走不动了,只好住在王刚营北头。他吩咐部下,鸡一叫就起营赶路。王刚一看刘秀自投罗网,暗暗高兴,本想擒拿,可是手下只有几十个家丁,怕敌不过刘秀,于是约好家丁,等到五更刘秀睡沉时,再偷偷地下手。可是不到半夜,北头的公鸡就大叫起来。刘秀听到鸡叫,随叫醒部下,往南阳逃去。再说王刚为了叫家丁为他出力,在王刚营南头捉杀了几只公鸡,公鸡恨王刚凶残,气得就是不叫,一直到天大亮了才叫几声应应卯。王刚一看天亮了,急忙带着家丁往北头扑去。赶到一看,刘秀的人马早已离去。自此以后,王刚营的公鸡形成习惯,村北头的半夜叫,村南头的天明叫。
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民国17年,设立亳县通俗教育馆,受教育局辖制。民国18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民国27年,亳城沦陷,民国县政府迁往古城集,民众教育馆解散。民国33年,于古城集复馆。民国34年,日军投降,民众教育馆随县府迁回亳城。馆址初设于孔庙(黉学)大成殿前。教育馆两进院落,前院古柏数十株,有月牙桥北通大成殿。后院1排15间堂屋,中3间是三开门礼堂,中门书“唤起民众”匾额,匾旁各有浮雕狮子1只,取睡狮初醒意;东门书“易俗”,西门书“移风”。礼堂内置联椅数十张,供夜校学生学习之用。礼堂东6间为图书室和办公室,西6间为《新亳报》编辑部和报社印刷所。民国35年,民众教育馆迁于万寿宫。该馆开展的活动有:常年性图书阅览,开办平民夜校,幻灯宣传、时事讲演、花展、儿童健康比赛等。
文化馆民国38年3月,亳县民主政府复设民众教育馆,8月改称人民教育馆,1950年,更名亳县人民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体育、戏曲等方面的工作。初为乙等馆,1952年晋为甲等馆。馆址设于北门口之要冲,有房44间,多为清式建筑。1952年,设宣传、文艺两个股。1957年,撤股设文艺研究室。1982年,设宣传、文艺、财务3个股。1985年,设城镇文化、农村辅导、经营3个股。至1986年底,有干部、职工20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藏书4万册,固定资产2.1万元。
建国初期,文化馆以中央文化部提出的时事宣传、识字教育、文艺活动、科学普及四项任务为工作重点,并开办冬学,办识字班和各种展览等。1951年,对1080人开展初等识字教育。在开展图书借阅、各种讲座等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全县的文体活动,创办业余剧团。1957年,组织民间舞蹈“子弟灯”、“迎亲舞”进京参加会演。“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多为政治运动服务。1976年后,恢复和开展了一些馆办活动。除阅览、展览、游艺、讲座外,新开展了电视、电影等以文养文性质的有偿服务活动,还对全县(市)的文艺创作、美术摄影等活动进行常年性辅导。又自办文艺刊物《芍乡》作为业余作者习作的阵地。
文化站1953年,全县开办城父、魏岗、古城、双沟、十九里、余集、十河、张集、大寺、颜集、城西等11个文化站,开展阅览、游艺、业余剧团等群众文化活动。1980年,建立了双沟、大杨、五马、十九里、古城、十河6个农村文化中心和观堂、十八里、核桃场、张集、魏岗、沙土、城父、淝河和城关第一办事处、第二办事处等10个文化站。文化中心以文化站为主体,成立业余剧团、青少年之家等业余群众文化组织。1981年,双沟区文化站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负责人张耀良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1年10月,通过培训骨干、考试录用人员等方式,全县一次建立了73个社级文化站,完成了国务院要求的在“六五”期间社社建立文化站的计划。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9年3月,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配副主席1人。1960年调进工作员1名。办公地点先设在半截楼街,后迁到老子殿街。1962年5月,因机构精简而撤销。1981年9月恢复,1983年增至3人,1985年增至5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1人,办公地址位于城内席市街,有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戏剧8个协会,发展会员460人。会员中有31人参加了省级学术协会,4人参加了全国学术协会。1980年至1986年,文联组织美术和书法工作者,分别到北京、沈阳、南京、合肥、泰安、曲阜、许昌、沈丘、西安等地参观书展。美展和碑帖观摩,并组织到菏泽、洛阳、黄山、三峡、九华山等地体验生活和写生;组织音乐、戏剧工作者分别到上海、北京、济南、郑州、南阳等地观摩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组织文学和民间文学工作者到合肥、洛阳、黄山等地体验生活。
文联鼓励作者参加函授、刊授学习。1986年以来,有近百名业余作者参加了刊大学习。仅师范学校就有16人参加江苏、无锡书法艺专函授学习,11人在全国师范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
文联组织各协会互相交流。文学协会组织多名诗歌和小说作者,定期召开作品讨论会,欣赏名作,交流创作经验。书法协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集中全部理事,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美术、摄影、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协会,也都开展了定期不定期的活动。为了提高作者的理论水平,文联邀请了作家、教授、艺术家、诗人等来亳讲学,几年来讲学活动达66次之多。
几年来,文联举办展览11次,展出作品1000余件,有《颜语山水画展》、《赵光前书画展》、《亳县剪纸展览》、《两个文明摄影比赛》、《建国三十五周年影展》、《亳县摄影艺术展览》等展览,并分别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许昌、南阳、蚌埠、合肥等地展出。另外又举办联展、邀展、对展,有《豫皖边区十县书法联展》、《省三十五周年国庆版画展》、《涡河春色书画展》、《豫皖五县书法联展》、《南阳地区绘画展览》、《许昌地区书画展》等,共展出书画作品600余件。
1983年春节期间,文联组织书法和美术协会会员,书写绘制了各种对联、条幅、中堂600多幅拍卖。此外,组织文艺调演、音乐会、歌咏比赛、民乐演奏、民间舞蹈表演等活动。还在1984年和1985年,两次举办歌曲创作演唱比赛,参赛500多人次,创作节目95个,12个作品获创作奖,25人获表演奖。
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文联配合文化馆开办了美术、摄影、书法、音乐、文学等专业培训班。几年来,开办摄影培训班3期、书法培训班24期、简谱知识学习班4期、音乐基础学习班3期、器乐学习班2期。写生素描学习班2期以及小说、诗歌、曲艺创作知识学习班各1期,共培训创作骨干11000多人。在文联辅导下,各区各中学先后建立文学社团12个,影响较大的有师范“清泓文学社”、一中“建安文学社”、五马区“春晨文学社”、三中“希望之舟文学社”等。这些文学社办了《清泓》、《芍乡园》、《春晨》、《风骨》等油印刊物。
为发掘优秀的传统曲目,文联发动民间文学爱好者搜集了各种传说故事800多个,有200多个被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有200多个收入文联编辑的故事集。1986年,成立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辑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集3本。此外,还记录了传统评书《邱生造律》、《风月宝鉴》、《秋生杰赶考》、《汉史八义》、《拷红》、《游西湖》、《草船借箭》、《徐庶走马荐诸葛》等,录音整理了中篇评书《蒸骨验》。
(二)曲艺
清至民国时期,城内涡河两岸是曲艺活动中心,共有曲艺棚10余座,演出的有评口(评词)、大鼓、坠子、玉鼓、相声、大小饶、数来宝等。艺人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建国后,曲艺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4月,在文化馆的倡导、组织下,成立了亳县曲艺队,仍在涡河两岸搭棚演出。1957年,涡河涨水,曲艺队迁到城内北门口一带演出。
50年代是亳县曲艺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受欢迎、有影响的曲艺演员。吕明琴、戚桂芝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很受欢迎。其他较有名气的还有鲍志安、杨金贵、洪光、刘玉琴、李景淮、张雨振、李传典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曲艺作为“四旧”受到猛烈冲击,艺人大部分脱离艺坛,改行他业,1976年,县曲艺队恢复。后来由于电影、电视的冲击,曲艺听众日益减少。1979年秋,县曲艺队解散,1980年12月,成立了亳县曲艺协会。是时,全县共有曲艺队14个、艺人168人、曲艺棚17个。
评口(评词)清末至民国时期,有著名评口艺人洪天佐,他的拿手书目是《红妖蓝俊》、《三侠剑》等,在河下书棚说书,场场爆满。建国后,艺人洪光、李传典等人的评口也很受欢迎。洪光说的《刺董卓》曾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清音亳州一带演唱的清音唱腔优美、婉转悦耳。曲牌除正排《满江红》等外,还有条曲10多个。曲目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等。清音在清末传入亳县,现在已成为当地有特色的艺种。
坠子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著名艺人有张大桂、邢玉霞、杨玉红等人。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女坠子演员戚桂芝,1952年曾赴朝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以后曾多次在省、地会演时获奖。她于1985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书目有《训女》、《三顾茅庐》等。
相声亳州相声有单口、双口、群口3种,尤以单口最受欢迎。民国时期的相声演员鲍志安,技巧纯正,说口极有分寸,严肃时令人正色,诙谐时令人捧腹。40年代,鲍志安曾和刘宝瑞合作演出,名重一时。稍晚成长起来的杨金贵,在亳县曲艺界也很有影响,1958年加入安徽省曲艺家协会,拿手段子有《双簧》、《卖布头》、《当当》等。
魔术建国前,城内及涡河沿岸即有外地艺人表演魔术。建国后,城关人邓影于1955年组织了亳州魔术团。“文化大革命”期间,魔术团解散。1973年,邓影又组建亳州巨型魔术团到外地演出,独创节目有“罈中进人”、“火烧手表”、“种桃”等。1985年,他又组建“邓家魔术团”,成了杂技专业户,经常到鲁、豫、皖、浙等省城市演出,年收入5万元左右。
(三)民间音乐
唢呐演奏唢呐演奏在亳州有悠久历史。但旧社会仅局限于为婚丧嫁娶而组织的“响器”班内,限制了该艺术的发展。建国后,涌现了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古城隋家、十河袁家世代相传,很有名气。当代隋家传人隋兰魁与袁家传人袁应友,都是演奏唢呐的好手。隋兰魁于1978年起开办喷呐培训班,几年间在皖、豫6个县办了10几期,培训了700多名吹奏员。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专文予以报导。其子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专攻唢呐,现已毕业留校任教。其女隋萍萍在1981年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民乐比赛中获唢呐演奏金牌奖。
扬琴亳州城乡均有流传,但多用于曲艺伴奏。亳籍青年扬琴演奏家李玲玲,多次出国访问演出,1985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该会最年轻的会员和全国第一位扬琴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民乐坠胡、软弓胡琴、二胡、竹笛、洞萧也是亳州较为流行的民间乐器。民同时期,五马张楼村言人张魁明善吹洞萧,为当地一绝。他改编的曲子有《小花场》、《小寡妇上坟》等,曲调悲枪凄苦,哀婉感人。建国后,他又改编了《喜临门》、《百鸟朝凤》等曲子,表达了人民翻身后的喜悦。1957年初,张魁明参加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特别演出奖;同年3月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奏,受到朱德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81年,全国少儿民族器乐比赛中,刁长春演奏的竹笛获银牌奖。
(四)民间舞蹈
亳州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每逢城内或农村集镇庙会,必有演出,成为庙会的主要娱乐顶目。届时各队尽呈绝技,往往使万千观众如醉如痴。舞蹈主要有高跷、小车子旱船、独杆子轿、狮子灯、竹马、大班会、肘搁等。
建国后,文化部门对民间舞蹈积极组织引导,挖掘整理,一度出现繁荣局面。1956年春节,进城表演的民间舞蹈队达358个,盛况空前。1957年,亳县文化馆整理出民间舞蹈40种,最具特色的为高跷、肘搁、大班会。据1981牢统计,全县共有民间业余舞蹈队17个、队员680参人。
高跷取3尺6寸之木棍缚于脚上,你为“上拐”,人踩在木棍上表演,犹如御空而行。出场摆“乌龙摆尾”队,然后按“铁索扣”步法双人结队。场次是:老汉打鱼、英雄捕蝶、青蛇白蛇、仙鳌蚌壳精、彩旦戏和尚等。旦角由男子扮演。踩高跷难度甚大,不易保持平衡。据传十八里集有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背身而下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簸米”。
肘搁在亳州一带有数百年历史,与广东的抬搁异曲同工。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架子”多由小孩子担任,身著戏衣,化装立于细铁架上,被“座子”托着,表演戏剧片断。边走边舞,有凌空之感。亳州的肘搁共有13架,为:鳌鱼、青蛇白蛇、三娘教子、孙悟空、唐僧、沙僧、白骨精、单挑花篮、水湿蓝桥、刘海戏金赡、仙鹤、仙女、瞎子卖牌等。表演时走“铁索扣”步。
大班会大班会在当地已有200多年历史,原名“鬼会”,又称“拉秦桧”。后为讳鬼,加之演员多,易名“大班会”。演出分五场。第一场为大登殿,即判官升堂,将捉拿秦桧的传票交给阴差“二百钱”。第二场为阴差搬兵,即“二百钱”带“琉璃鬼”(游荡鬼)分别邀请“白无常”、“花鬼”(风流鬼)、土地神、阴差、“大妈妈”等,一齐奔秦相府。第三场为拿秦桧,即众鬼闯入秦相府,将秦桧的魂灵捉拿归案。第四场为二登殿,即众鬼将秦桧拉至公堂,判官命其披枷戴索,押往地府。第五场为过奈何桥。演出时,大班会分两种形式:一是演出全剧,一是只演片断。从内容看,有较为浓重的固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
大班会化戏剧妆,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大锣、战鼓、大堂锣、脆锣等,曲牌有《快慢八板》、《小花园》、《五子开门》、《下盘棋》、《小游场》等,锣鼓经有《一窝蜂》、《撞八》、《紧三闪》、《阴锣》等;还吸收了戏剧锣鼓的《四末头》、《急急风》等。
1957年,颜语创作的《迎亲》进京参加了群英会演出,受到好评。1982年与1984年春节,安徽电视台将亳州大班会、肘搁搬上了电视屏幕。
(五)民间工艺美术
剪纸当地剪纸风格纯朴明朗,工巧纤细,优美多变,刚柔相济,装饰性强又富有乡土气息,早在宋代已很流行。但体裁仅局限于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多用作窗花、喜花、兜肚花、鞋样等。
建国后,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受到重视。1955年,省出版的《阜阳剪纸集》收录了亳县吕凤毛、陈孝儒的作品20多幅。为了提高剪纸艺术质量,1959年,县文联推荐吕凤毛去阜阳等地学习。后来他发掘和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剪纸作品,被省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剪纸艺术无人问津,没有什么发展。1977年,吕凤毛重返艺坛。青年农民王炳华也崭露头角。一批美术工作者也参与了剪纸创作,把绘画技巧注入剪纸,丰富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粗旷与细腻相结合的风格。1978年4月,亳县选出50幅作品参加阜阳地区剪纸展览,在合肥、上海展出。是年7月,阜阳剪纸在北京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座谈会,邀请吕凤毛、王炳华、王进铨、颜语出席会议。会议评出的优秀作品有亳县的《月桂飘香》、《花篮》、《狮子》、《假日之夜》、《两只孔雀》、《宝玉与黛玉》、《福寿图》、《四季喜寿屏》等。展出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发布了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在8月8日对外广播节目里对展览作了专门介绍。日本剪纸艺术家腾井增藏先生获悉阜阳剪纸在京展出的盛况,与亳县剪纸工作秆建立了联系。1980年春,他来阜阳访问时拜会了吕凤毛、王炳华、王进铨、颜语;回国后在日本举办了亳县剪纸展览,并在日本《切纸技法》(刊物)上发表了吕凤毛的《鲤鱼跳龙门》,在《读卖新闻》上发表了王进诠的《黛玉葬花》和颜语的《四季喜寿屏》,同时著文称赞《月桂飘香》等剪纸设计是“阴刻阳刻交融的剪纸绝妙品”。1980年以后,随着外帘往来的增多,亳县剪纸作品作为礼物赠给澳大利亚、新加坡、西德、法国等国家,很受欢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德、奥地利、丹麦等国也多次购买亳县剪纸作品。1984年,美国一次就购买了30个品种7000余幅。其后,剪纸艺术创作更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当地剪纸工作者各自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陈孝儒继承传统,造型生动夸张,有北方粗犷豪放之气;吕凤毛作品流畅自然,画面简繁、虚实、方圆、粗细处理得当,古朴中渗出野趣;王炳华的作品线条圆转流熟,干净利落;王进铨在构图中运用小写意手法,线条简洁,富于装饰性;颜语把国画艺术揉进剪纸,线条细腻飘逸,另辟新径。中国剪纸研究会选王进铨为副秘书长,吸收吕凤毛、王炳华为会员。
雕刻亳州市木刻不知始于何时,19世纪下叶即很兴盛,当时最负盛名的为一李姓外号“老仙头”的艺人。他善雕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曾带人对花戏楼的木雕进行修复。后来比较有名的有郭克(外号郭麻子)、李广成等人。本世纪30年代前后,城内有雕匠铺20多家。建国初期,全县有雕匠铺30多家,雕刻匠2100多人。1966年,孙绍光、董祥云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木刻会议,并为人民大会堂刻了屏风。“文化大革命”初期,木工雕刻作为“四旧”被扫荡,艺人被迫停业。粉碎“四人帮”后,木工雕刻作为当地传统的技艺,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现在从事此项技艺,较有名的有城内席市街的梁家和十九里辛集附近的张家,并在辛集附近出现了专业村。当地木刻产品,建国前以木版套色年画为大宗,邻近的太和、郸城、虞城、鹿邑、涡阳、蒙城等地纷纷订购。城内制作年画的纸店10几家,生产灶神年画10多种,财神、门神年画14种。建国后,木刻版画增加《劳动发家》、《春牛图》、《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新内容。目前,亳州平面雕、立体雕均可雕刻,高超的艺人可以搞艺术雕刻,诸如《天女散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泥塑清末民初,泥塑由画铺兼营,作品以神像、玩具为主,“大班会”鬼脸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建国后,泥塑濒于失传。1982年,古城区残疾农民张方胜自己钻研,塑成1套《西游记》脸谱,并在县文化馆展出。1983年6月1日,亳州市第二中学女学生李文玲,在省“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手工劳作展览”中获特别优秀奖。
纸扎建国前的纸扎作品多系殉葬品。城内几家纸扎店经营的有社火、金童玉女、金山银山、聚宝盆、摇钱树、纸人纸马等,另外还接受顾客的指订,按死者的生前爱好和生活习惯仿扎物品。虽只用几张纸和数根秸秆,但扎出的作品却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另外还生产部分纸扎玩具,如风筝、彩灯等,建国后,取缔了封建迷信产品,保留了其他工艺生产,以花圈、灯笼为大宗。
装裱清末民初,城内有装滚店5家,著名的装裱艺人有潘云、孙绍先、刘永基等人。他们能把撕成碎片的字画婊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即使失色、破损的古画亦能裱出神韵。“文化大革命”期间,装婊艺术日渐凋零。1981年,装裱工艺又恢复起来,除民间办有装裱店外,华佗纪念馆也建立了装裱室。
(六)民间歌谣
民歌
老鼠饿得直啃钉
针穿黑豆上街卖,河里杂草上秤称。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直啃钉。
人吃人狗吃狗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
闺女卖钱没人要,珍珠不能换黑豆。
点灯歌
纸媒王,绿荧荧,新人请俺来点灯。
一点一龙灯,二点二风灯,
三点三彩灯,四点四季灯,
五点五字白马跑船灯,六点六字银海系银灯,
七点七巧灯,八点八宝灯,
九点九莲灯,十点十字月牙一盏灯。
星照月,月照星,灯里点,灯里红,
灯里又搁红头绳。柜沿上又搁柜当中。
点上灯,俺就走,屋里就剩小两口,
一个说,一个嗯,过年领个呕人精。
爹抱抱,娘揣揣,奶奶喜得打跩跩。
撒床歌
无事不进新人房,新人请俺来撒床。
进门来,抬头望,砖铺地,白粉墙。
八仙桌子当中放,两把椅子列两旁。
新房里,格子门,上面画得真时样。
一边画的是鸳鸯,一边画的是凤凰。
朱门帘,五尺长,随手挂在金钩上。
向前紧走进新房,抬头看见顶子床。
这个床,真是美,四块金砖垫床腿。
这个床,真是彩,能工巧匠打上来。
叫秋菊,叫海棠,端来喜果俺撒床。
(这时端来喜果,继续念)
一把撒得麒麟送子,二把撒得单凤朝阳,
三把撒得欢天喜地,四把撤得儿女成行,
五把撒得吉星高照,六把撒得福寿永康,
七把撒得多福多寿,八把撒得金玉满堂,
九把撒得事事如意,十把撒得富贵无比。
喜果香,喜果甜,还有几把没撒完。
喜果撒到床里边,生下儿子做武官;
喜果撒到床外边,生下儿子当状元;
喜果撒到床当中,生下女儿是正宫;
喜果撒到床两头,生下儿子都封侯。
送饭歌
七层践,黑门窗,八仙桌子正当阳。
门旁贴着喜对子,喜烛高照明晃晃。
状元爹,状元娘,状元姑娘来送汤。
左手拿着热焦馍,右手又端挂面汤。
吃点吧,喝点吧,吃点喝点不想家。
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就心慌。
想爹娘,路子远,想女婿,在面前,
想孩子——还得大半年。
小纺车
小纺车,转金莲,俺娘打俺不纺棉。
俺是河里水浮萍,还能在家住几年?
候今年,等明年,花桥来到俺门前。
绿裤腿,红带缠,呜哇呜哇往正南。
大嫂陪送一对鸽,二嫂陪送一对鹅。
还有三嫂没啥送,叫俺打公骂婆婆。
打公骂婆有罪孽,打公骂婆有罪过,
阴天下雨龙抓我。
划龙舟歌
五月里来五月歌,五月的龙船渡涡河。
(冬仓仓!冬冬仓!冬仓!冬仓冬冬仓!)
墙里开花墙外香,对对蜜蜂采花来。
蜜蜂见花双展翅,花见蜜蜂抱在怀。
二人正在欢乐中,西风干天下雨来。
淋得蜜蜂耷拉膀,打得花瓣落尘埃。
二人要得重相会,蜜蜂重生花重开。
(冬仓!冬仓冬冬仓!)(龙船玩结束时,又唱)
高高山上一溜缸,营驾红娘开染房。
张生脱下蓝衫染,倒叫红娘骂一场。
在读诗书不知礼,新缸怎染旧衣裳!
童谣
比马儿(游戏时唱)
比,比马儿,马儿不吃灵芝草,
得儿喔儿往前跑。跑到庙家后,
铰个大花袄。拨郎棍,拿朵花,
不知马儿在哪家?
小大姐手真巧
小大姐,手真巧,两把剪子一齐铰。
先铰蝴蝶花,后铰灵芝草。
铰个杏儿酸又酸,铰个蝴蝶飞上天。
小老鸹
小老鸹,叮打叮,俺上姥家过一冬。
姥娘看见怪喜欢,妗子看见直瞅俺。
妗子妗子你别瞅,荞麦开花俺就走。
走到河里变泥鳅!娘的兄弟俺的舅,
怎不叫俺住个够?
老天爷你别下
老天爷,你别下(雨),咱俩对钱买黄瓜。
我吃肚,你吃巴,咱俩长得一般大。
老天爷,别刮风,咱俩对钱买花生。
我吃子,你吃皮,咱俩长得一般齐。
小鸡娃娃
小鸡娃娃,要吃黄瓜。黄瓜有籽,要吃鸡腿。
鸡腿有毛,要吃鲜桃。鲜桃有核(hú),要吃牛犊。
牛犊撒欢,吃到天边。天上打雷,打死蟊贼。
小公鸡,挠草垛
小公鸡,挠草垛,没娘的孩子真难过。
跟鸡睡,鸡叨我。跟狗睡,狗咬我。
娶个晚娘搂着我。还掐我,还拧我。
这个浪娘不疼我!
捻军歌谣
砸开监牢救弟兄
亳州南,亳州东,捻主就叫张乐行。
打开州来打开县,砸开监牢救弟兄。
捻子围城打得欢
十月天,是好天,捻子围城打得欢。
东南西北都围住,活困官兵十三天。
一炮打他回亳州
大陈楼,小陈楼,捻子旗,插里头。
官兵来把捻子打,一炮打他回亳州。
州城变泥蛋
铁打的亳州钢铸的城,老君下凡也不行!
腊月二十三,老乐①把兵搬。
弟兄们喘喘气,州城变泥蛋。
五色旗帜一大片
出了亳州往南看,五色旗帜一大片。
竹竿标,齐头,杀得清兵直打颤。
捻子打圆圈
捻子打圆圈,官兵瞎胡撵。
官兵想歇脚,捻子围跟前。
捻子举起刀,官兵把爷叫。
千饶命,万饶命,饶俺回去杀州官。
捻子起手涡河边
捻子起手涡河边,官兵吓得城门关。
财主逃到城里去,穷人安心种庄田。
十二月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日子过得叮当叮。
穷人跟着老乐干,专打楼主和清兵。
二月里来龙抬头,咸丰皇帝发了愁。
派来花妖千千万,鳖营扎在南宿州。
三月里来三月三,老乐发话把兵搬。
宫吉寺来了龚大哥②,“山猫”③“饿狼”④跟后边。
四月里来麦子黄,老乐定计斩“饿狼”。
“饿狼”本是忠良将,将星落在西北方。
五月里来五端阳,五色彩旗空中扬。
老乐领俺打头阵,旗开得胜力量强。
六月里来六月六,天爵兵败发忧愁。
千军万马丢干净,一品的兵部⑤一命休。
七月里来七月七,阴雨连天整十七(天)。
涡河龙王吐蛟水,大雨冲到俺屋脊。
八月里来是中秋,老乐领俺闯九州。
鄢陵、扶沟都蹓过,青江、曹州又登州。
九月里来九重阳,各旗兄弟盼家乡。
打回老家归故里,又杀猪来又宰羊。
十月里来入了冬,苗沛(霖)勾来花妖兵。
妻儿老小都杀净,年轻的妇女驮进京。
十一月来雪花飘,老乐闻信好心焦。
拨马转回蒙、亳地,八百红儿把苗⑥抄。
十二个月整一年,老乐见了洪秀全。
封了老乐为沃王,老乐领俺下淮南。
①老乐:捻军内对张乐行的亲热称呼。
②龚大哥:龚德树。
③“山猫”指捻军将领刘天福。
④“饿狼”指捻军将领刘天祥。
⑤指镇压捻军的清朝将领周天爵。
⑥指苗沛霖。
(七)谜语
字谜
看山不是山,王字在里边,
四臣来保驾,一心定江山。
——憲
一点一横长,口子在当阳,
子字来保驾,耳朵拉多长。
——郭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墙,
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亮。
——廟
看山不是山,一字在里边,
过了周家口,又到田家湾。
——富
三人一日去观花,页有两姓不一家,
禾火二人并肩坐,夕阳底下两个瓜。
——春、夏、秋、冬
物谜
纸为表里竹为胎,一股清风吹起来。
把它吹到半天空,一条青龙拿下来。
——风
筝黑牦牛,白肚皮,吃草不在它肚里。
——锄
大肚子,罗圈腿,叫它干活就张嘴。
——剪子
纸里封,纸里裹,南京北京都是我,
虽说没有朝廷大,朝廷衣裳我穿过。
——针
两个小兵去当差,到了衙(牙)门就回
来
——筷子
一张床,五尺长,一个姑娘坐顶上。
脚又蹬,眼又睁,留着两手捂窟窿。
——织布机
不见舞台和演员,说拉弹唱能听见。
——收音机
家里有个小舞台,演员不请自出来,
千里演出面对面,演完戏后不招待。
——电视机
小堂锣,挂得高,光让看,不让招。
——月亮
七彩拱桥在天空,太阳在西桥在东,
能工巧匠不会造,乌云遮日桥无踪。
——虹
睁眼看不见,伸手摸不着,
要是离了它,谁也不能活。
——空气
大妈一生向太阳,生下儿女无数双。
子女进了加工厂,周身变成五味香。
——向日葵
青竹竿,挑篓子,一年一窝小狗子。
——藕莲蓬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坐个白胖子。
——花生
枯树皮,枯树柜,枯树佬,里边睡。
——核桃
其他谜语
太阳出来往东落,两手搦住老龙脚,
一斗谷子九升米,治病只用一剂药。
——打清朝4个年号(道光、乾隆、康熙、顺治)
铁打一只船,船头挂竹帘。
炮打纷纷碎,碎了水现莲。
——打4地名(汉口、颍州、苏州、杭州)
雾气腾腾刮北风,蝎子掉到江当中,
百两纹银喝稀饭,一对靴子四个人争。
——打4地区、省名(徽州、浙江、贵州、四川)
(八)传说、轶闻
汤王居亳一天,伊尹向汤王提议说:“大王现在不仅是商族的首领,而且是很多民族的首领了,应该建一个都城定居下来,发展人口,植桑种麻,使商族更加兴旺。”汤王一听,认为很有道理,说道:“你讲的很好,就按你的意见办吧。不过城要居高临水,便于发展农业生产。”伊尹按汤王的旨意,结果看中了涡河中游的一个地方,这地方是个方圆数里的土丘,四周都是平原,土地肥沃,于是就在这里兴建都城。都城建好后,汤工一看很高兴,夸奖伊尹说:“你很有治国的才能,那你就给都城起个名字吧。最好把立国之意表示出来。”伊尹经过反复琢磨,终于以高为义,以农为本,把“高”字下面的“口”去掉,换上一个“禾”字,造出一个新字“稁”(bó),作为都城的名字。伊尹把这个含义禀告汤王,汤王很满意,遂告之各盟族,定都于“稁”。后来“稁”字演化为“亳”。汤王死后。埋在亳都,现在亳城东北角涡河北岸,就有汤王墓。
穿心红萝亳州东南2里有个高台,人称“八角台”,这里的萝卜心红,颜色鲜艳,有如血染,人称“穿心红萝卜”。相传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回家乡谯县,招兵买马,准备起事。曹洪、曹仁和夏侯氏一班兄弟,对曹操说:“大哥,你干吧,咱们这班兄弟,赴汤蹈火都跟着你。”为了表示决心,大家约定在八角台上盟誓。曹操取出匕首,让大家一一割破指头,血滴在酒里。每人斟了一杯血酒。曹操端起喝了一口说:“我曹操和众兄弟结盟,大家荣辱与共,若有异心,天诛地灭,皇天后土可为见证。”说完将喝剩的残酒洒在台下。台下正巧是块萝卜地,血酒洒在一棵萝卜上。后来同上发现这棵萝卜穿心透红,尝一尝,味美多汁,就留下了种。从此八角台一带的萝卜都是穿心红,生吃脆甜,如同水果。但是这种萝卜种在其他地方心都不红。
华佗治病不用药一天,某郡太守差人给华佗送来一封请柬。差人说:“太守头晕目眩,五内发饶,请无数名医都没治好。”华佗一听,立即上马,到郡城里去见病人。只见太守虽面容枯瘦,却肤色赤红,号脉、望气色后,已知病根。太守又说,“只要治好我的病,金钱我不吝借。”华佗说:“那就先付五百两黄金,再治病吧。”太守急于治病,遂令人取出五百两黄金付予华佗。华佗收黄金走出门外,唤出大守的儿子吩咐一番。第二天,太守专等着华佗医病,忽听差人来报:“华佗带着黄金逃跑了!”太守大怒,立命儿子去追。儿子虽口头答应,但却不动。太守火冒三丈,说,“好呀!华佗骗了我的黄金,儿子也盼我早死……”一阵难受,口吐数十口黑血。这时,华佗走进房来,太守立即命令:“推出斩首!”华佗笑笑说:”且慢,太守你感觉病情如何?”太守一惊:是呀,怎么头也不晕了,心也不发烧了,病全好了?急忙下床问华佗:”这是怎么回事?”华佗说,“你得了忧郁病,气血不畅,淤在五内,激你发怒,吐出淤血,即可痊愈。因此想出此法,请太守恕罪。”说罢,将五百两黄金交上,飘然而去。
孝烈将军木兰替父从军,解甲归里后不久,皇上听说木兰是位未出阁的女郎,即召其进京见驾。皇上见到木兰说,“孤看你文有文才,武有武略,又天姿国色。想收你进宫,不知你意下如何?”木兰说,“皇上恩泽,岂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件誓愿,若不实现,永不为人!”皇上说:“你说吧。别说三件,就是三百件孤也依你。”木兰说:“第一件,请陛下颁一道圣旨,让天下的女子可以学文弄武,开科入选,报效国家;第二件,请陛下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娶女生儿育女随男姓,女娶男生儿育女随女姓;第三件,无论皇亲贵族、庶民百姓,均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上听完,大笑说:“真是女子之见!自古男女有别,孤王岂能改变?”随命人送木兰到皇宫休息。傍晚皇上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贵妃。木兰称病不往,皇上又连下了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拗不过,遂手书“天下安好”4个大字,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惊奇又惭愧,厚葬木兰于亳州东郊魏园村。后人为纪念木兰,在亳州建一座木兰祠,大殿门额悬上一块金匾,上书“孝烈将军”4个金色的大字。
陈抟赢华山陈抟是亳州一带有名的才子,琴棋书剑无一不精。一日,赵匡胤登基做皇帝,他特地相访。赵匡胤问:“先生见朕何事?”陈抟一笑说:“特来讨债。”赵匡胤不由脸一红。原来赵匡胤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都干,与人赌博仗着一身好武艺,赢了是赢,输了也是赢,谁也奈何不得。有一年他来到华山,见了陈抟,两人下起棋来,赵匡胤一连输了三棋。陈抟笑着说:“不来了。”赵匡胤非要再来一棋不可。陈抟见他一身王气,就说:“你拿什么作赌注?”赵匡胤一指华山说:“我拿五百里华山作赌注吧。”结果赵匡胤又输了。今天陈抟提的就是这件事。皇帝是“金口玉言”,赵匡胤无奈,只好下道圣旨,免了华山方圆五百里的银粮。
急三道河的传说唐朝时,有一天,魏征在亳州种瓜。别人种瓜都用水来浇,他却把瓜种在干土里。小白龙见了觉得奇怪,就变成一个秀才,问:“你怎么干土种瓜?”魏征说:“明天有雨。”小白龙问:“什么雨?”魏征答:“和风细雨。”小白龙说:“我说不是和风细雨。”魏征问:“你敢打赌吗?”小白龙答:“明天要是和风细雨杀我的头。”于是两人打手击掌。小白龙回上翻开《雨薄》一看,明天果真是和风细雨,心里暗暗吃惊。略一沉思,就擅自改了,次日行了急风暴雨。之后,小白龙又变成秀才去问魏征:“魏老道,咱俩谁赢了?”魏征也不答话,对小白龙一亮手掌喝道:“小白龙,你私改《雨簿》,犯了天条,老天爷着曹官魏征监斩!”小白龙一听吓得借土遁就跑。因为急于逃命,一连拱了三个急弯,变成一道河。魏征早有准备,拔一根茅草变成宝剑,追了过去。小白龙拱到鹿邑拱不动了,原来槐征早在那里安了一个铁窗户棂子。魏征赶到,一剑将小白龙斩首。至今距邑东关仍有个铁窗户棂子庄。那被小白龙拱出来的河,就是现在亳州境内的急三道河。
二女孤堆的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灵王荒淫无道,他发现城父南干溪边是个好地方,便命大臣在这里大建章华宫。章华宫富丽堂皇,楚灵王非常喜爱,与嫔妃宫女一天到晚寻欢作乐,再不愿回京城去。后来国中大乱,楚灵王派兵将前去镇压,这些兵将却乘机四散逃跑。到后来,楚灵王身边就只剩下一个马夫了。无奈何,他只得只身逃出章华宫。天晚了,好容易逃到一个庄上睡了一觉,不料,当天夜里那个马夫也跑了。楚灵王又饥又冷又气又怕,于是就染上了疾病,章华宫以东有个申庄,庄上住着楚灵王的大臣申亥。这天夜里申亥做个梦,梦见平地里落下一条蚊龙,许多人正在用火烧它。一梦惊醒,猜测一定灵王有难,就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灵王,把他接到自己庄上养病。为了照顾好楚王,申亥叫自己的两个女儿去服侍,后来她们便被封为妃子。楚王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就一命呜呼了。楚王死后,申亥把他厚葬在庄东地里,并且把那匹始终跟着楚王的马陪了葬。同时,申亥在楚王墓的东西两侧筑了两个大墓。申亥的两个女儿终身不再嫁,死后葬于东西两个墓内,成了两个大孤堆。后来申庄因有这两个大孤堆而改名为二女村。二女村的人家办红白事没有餐具,只要在二女孤堆旁烧上一柱香,提出请求,就可借到金银器物。后来一个贪便宜的,借了东西,昧下一把金酒壶没还,从此再去借就不灵了。
四女孤堆的传说很久以前,城父寨一带发了一次大水,眼看着城父城要淹没了。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四个天女。她们每人兜了一捧土来救城父。刚刚来到城父城北里把路,正遇到臊仙吕洞宾在此解小便,她们人人羞得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脸,于是兜里的仙土便撒在了地上,变成了四个孤堆。城父的人跑到上面去,才免于难。四位仙女中有一位年龄最小,怕见人,遇到人总是躲在姐姐的身后,所以离远看四个孤堆只能看到三个,总有一个躲在别的孤堆的后边。
晏太爷捉妖亳州一带原来瘟疫横行,强人出没,非淹即旱,民不聊生。后来来了一位姓晏的知州老爷,人称他“晏太爷”。他访贫问苦,勤于政务,给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一时亳州社会安定,风调雨顺,老百姓安居乐业。正在这时,城里丁家坑来了一个妖怪,附近的大人小孩也不知让它吃了多少,城内百姓非常害怕。这事禀到晏太爷那里,晏太爷严命捉拿严办。但一连派出三批人,无一人生还。一看水怪如此凶恶,晏太爷心中大怒,决定亲自擒拿。别人劝他不要去冒险,他一概谢绝,说如果别人去还会白搭性命,我去擒拿,自有办法。他吩咐手下人说:“我下水后跟妖怪混战,如果从水里伸出一只手,就说明我打不过妖怪,你们就下水助我;如果不伸出手,你们就不要动。”说罢就提剑下水去了。停了一会儿,水面翻滚起来,掀起好几尺高的浪花。又过一会儿,水面忽然伸出一只毛手来。大家一看手上满是黑毛,以为是妖怪伸出来的,没有动,又一会,水面上涌出血浪,气味又腥又臭,十分难闻。过后风平浪静,大家左等右等也不见晏太爷上来。但从此以后,丁家坑也就平静无事了。过后大家回想当时情景,才知道当时水上伸出来的毛手原来是晏太爷的,可能晏太爷一时疏忽,一慌没把毛手变成人的手——噢!原来晏太爷自己也是个妖怪,一个专为百姓做好事的妖怪。
错封桐树有一年夏天,曹操领兵回到家乡谯县。不料一连阴雨数十天,人马病倒很多。一天,曹操在涡河岸上看到楮树林楮桃甚多。他学过药书,知道楮桃有避瘟疫的功能,遂令人摘下,人马吃了以后,很快治好了病,打了几个大胜仗。他对儿子曹丕说:“没有家乡的楮桃,几十万大军不堪设想,你若能有所作为,可别忘了家乡楮桃的功劳。”曹丕称帝后,派个钦差大臣专程来谯县封赏楮树。可是这个钦差大臣是个酒鬼,到了涡河岸上,尚未醒酒,错把红袍挂在桐树上了。桐树无功受赏,高兴极了,从此以后,花开得多了,开得艳了,身子也长得快了,花也能治病了。可是楮树呢,有功却没有受封赏,很是生气,肚子气炸了,楮桃也长小了,身子长得又慢又瘦,如摘下一片叶子;只见叶子直向外流白水,好像还在伤心地哭呢。
王刚营鸡叫亳州王刚营村有件稀奇的事——村北头的公鸡半夜叫,村南头的公鸡天明叫。传说王莽篡位后,怕汉公子刘秀复辟,就带兵追杀他。王莽有个哥哥叫王刚,就住在王刚营。有一天,刘秀被王莽追赶到王刚营时,人困马乏,再也走不动了,只好住在王刚营北头。他吩咐部下,鸡一叫就起营赶路。王刚一看刘秀自投罗网,暗暗高兴,本想擒拿,可是手下只有几十个家丁,怕敌不过刘秀,于是约好家丁,等到五更刘秀睡沉时,再偷偷地下手。可是不到半夜,北头的公鸡就大叫起来。刘秀听到鸡叫,随叫醒部下,往南阳逃去。再说王刚为了叫家丁为他出力,在王刚营南头捉杀了几只公鸡,公鸡恨王刚凶残,气得就是不叫,一直到天大亮了才叫几声应应卯。王刚一看天亮了,急忙带着家丁往北头扑去。赶到一看,刘秀的人马早已离去。自此以后,王刚营的公鸡形成习惯,村北头的半夜叫,村南头的天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