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图书 档案
(一)书店
清末至民国时期,城内仅有几家私营书店,其中以广益书局影响较大。该书局坐落于爬子巷,为上海广益书局亳县分部,股东为上海人。除经营线装、石版及木版印刷书籍外,还兼营笔、墨、纸、课本等。民国37年停业。另外还有爬子巷的大同书局,王巷口的新民书局,南京巷的查乾泰书局,白布大街的乾正元书局等,规模与资本均比广益书局小。1950年1月,设立新华书店,隶属县委宣传部,为国营图书发行机构。店址设于爬子巷西头路南,有门市部3间、职工3人。是时,由于城乡文化事业不发达,书店业务量较小,往往日营业额仅四五万元(旧币)。1951年,店员增至5人,业务逐渐扩大。1953年秋,书店迁到爬子巷东头,有楼、平房共16间,日营业额100多元。1979年,在和平东路与新华路交汇处建图书发行楼1座,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设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工业、农业、科技、少儿、政治、图画等专柜。新华书店为二级机构,内设农村、业务、财务、行政、秘书4个股室,1个批发门市部。在市区设4个售书亭,又在大杨、双沟分别设了图书销售点。在业务上与全国几十家出版单位建立了发行关系,人员也增至37人。
(二)图书馆
民国20年前后,有公共图书借阅活动,但无专业图书馆。当时的通俗教育馆与民众教育馆均设图书借阅处。书籍除接收柳湖书院部分线装书外,又从上海购买新书数百册,并购《万有文库》1套,供读者借阅。建国初,县文化馆亦有图书惜阅室。1956年8月1日,在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创建亳县图书馆,馆址设于白布大街南头路东。建馆时有平房20多间,内设少儿阅览室、外借处、成人阅览室、资料查询室。1979年,安徽省文物局图书处和县联合拨款盖了一座总面积为600平方米的3层图书阅览楼。其中书库、阅览室面积各为260平方米,阅览室座席300个。至1986年底,有职工14人、藏书8.5万册,订有报刊500余种;年图书流通量4万人次、4.2万册。图书馆原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80年后改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等,全部由借书处承担。借书大厅没有1套分类目录,供读者查找。
1957年,亳县图书馆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先进图书馆会议。1981年5月,出席了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受到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宋任穷、康克清的接见。翌年12月,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被文化部正式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会。1983年11月,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在长沙召开全国少儿图书馆学术讨论会,县图书馆又应邀出席了讨论会。
图书馆除开展固定借阅外,在业务上对全县中小学、科研单位图书馆、农村文化站图书室进行辅导,青云、夏侯、二回民3所小学是重点辅导对象。另外,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师范学校、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都超过万册,并向师生开放。
(三)档案馆
民国初,原清亳州知州衙门将文书、卷宗交民国县政府接管,但是没有专门的档案机构。民国14年,孙殿英攻陷亳县,县府的档案、文件尽为灰烬。此后,国民党亳县党部的档案根据性质由各干事自行保管。一般性的文件、密件由文书保管;政府的档案由各科自行保管。民国27年,日军侵亳,国民党县党部及政府奉命将文件、档案全部焚烧。民国37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亳县,国民党档案部分被县民主政府接管。
1952年,亳县人民政府内设了档案室。1954年,中共亳县委员会也建立了档案室。1958年10月9日,两个档案室合并,建立亳县档案馆,负责全县的档案采集、保存工作。建馆之后,征集了一部分以前的档案资料。1963年7月16日,亳县人民委员会设档案管理科,领导档案馆并与之合署办公。1973年8月1日,设亳县革委会档案管理小组。1979年元月12日,恢复档案管理科,把管理小组改为档案馆。1984年4月3日起,管理科改称亳县档案局,仍与档案馆合署办公。是年4月,县拨款10万元为档案馆建了一座与县委、人大、政协办公处联体的4层新楼,建筑面积为960平方米,内有库房、办公室、会议室、调阅室、整理室、打字室、暗室等。
县委与政府两个档案室合并时有档案2000卷。1959年,全部档案划分为14个全宗,按宗卷编代号,以便查找。1960年,搜集图书1580本,杂志8680本,报纸11种640本合订本,内部刊物266种3750册。1964年,同公安、文教、民政等局合作征集到历史档案213件。1965年,馆藏档案7546卷。“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过精简,保存2595卷,其余全部焚毁。1985年,为了便于保存与查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重新划分了全宗档案的保管范围,分为194个全宗单位。是年馆藏档案达16617卷,其中文书档案7922卷、其他专业档案8695册(袋),另有图书资料1142种计3290册,每年接待调阅档案人员3000人以上。
档案馆20多年来,对各机关档案室做了大量的业务指导工作,协助建立基层档案室213个。1958年至1984年,对450个单位582人(次)进行了业务辅导。为适应新的工作需要,近年又建立了艺术照片与专业户档案。
清末至民国时期,城内仅有几家私营书店,其中以广益书局影响较大。该书局坐落于爬子巷,为上海广益书局亳县分部,股东为上海人。除经营线装、石版及木版印刷书籍外,还兼营笔、墨、纸、课本等。民国37年停业。另外还有爬子巷的大同书局,王巷口的新民书局,南京巷的查乾泰书局,白布大街的乾正元书局等,规模与资本均比广益书局小。1950年1月,设立新华书店,隶属县委宣传部,为国营图书发行机构。店址设于爬子巷西头路南,有门市部3间、职工3人。是时,由于城乡文化事业不发达,书店业务量较小,往往日营业额仅四五万元(旧币)。1951年,店员增至5人,业务逐渐扩大。1953年秋,书店迁到爬子巷东头,有楼、平房共16间,日营业额100多元。1979年,在和平东路与新华路交汇处建图书发行楼1座,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设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工业、农业、科技、少儿、政治、图画等专柜。新华书店为二级机构,内设农村、业务、财务、行政、秘书4个股室,1个批发门市部。在市区设4个售书亭,又在大杨、双沟分别设了图书销售点。在业务上与全国几十家出版单位建立了发行关系,人员也增至37人。
(二)图书馆
民国20年前后,有公共图书借阅活动,但无专业图书馆。当时的通俗教育馆与民众教育馆均设图书借阅处。书籍除接收柳湖书院部分线装书外,又从上海购买新书数百册,并购《万有文库》1套,供读者借阅。建国初,县文化馆亦有图书惜阅室。1956年8月1日,在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创建亳县图书馆,馆址设于白布大街南头路东。建馆时有平房20多间,内设少儿阅览室、外借处、成人阅览室、资料查询室。1979年,安徽省文物局图书处和县联合拨款盖了一座总面积为600平方米的3层图书阅览楼。其中书库、阅览室面积各为260平方米,阅览室座席300个。至1986年底,有职工14人、藏书8.5万册,订有报刊500余种;年图书流通量4万人次、4.2万册。图书馆原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80年后改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等,全部由借书处承担。借书大厅没有1套分类目录,供读者查找。
1957年,亳县图书馆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先进图书馆会议。1981年5月,出席了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受到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宋任穷、康克清的接见。翌年12月,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被文化部正式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会。1983年11月,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在长沙召开全国少儿图书馆学术讨论会,县图书馆又应邀出席了讨论会。
图书馆除开展固定借阅外,在业务上对全县中小学、科研单位图书馆、农村文化站图书室进行辅导,青云、夏侯、二回民3所小学是重点辅导对象。另外,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师范学校、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都超过万册,并向师生开放。
(三)档案馆
民国初,原清亳州知州衙门将文书、卷宗交民国县政府接管,但是没有专门的档案机构。民国14年,孙殿英攻陷亳县,县府的档案、文件尽为灰烬。此后,国民党亳县党部的档案根据性质由各干事自行保管。一般性的文件、密件由文书保管;政府的档案由各科自行保管。民国27年,日军侵亳,国民党县党部及政府奉命将文件、档案全部焚烧。民国37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亳县,国民党档案部分被县民主政府接管。
1952年,亳县人民政府内设了档案室。1954年,中共亳县委员会也建立了档案室。1958年10月9日,两个档案室合并,建立亳县档案馆,负责全县的档案采集、保存工作。建馆之后,征集了一部分以前的档案资料。1963年7月16日,亳县人民委员会设档案管理科,领导档案馆并与之合署办公。1973年8月1日,设亳县革委会档案管理小组。1979年元月12日,恢复档案管理科,把管理小组改为档案馆。1984年4月3日起,管理科改称亳县档案局,仍与档案馆合署办公。是年4月,县拨款10万元为档案馆建了一座与县委、人大、政协办公处联体的4层新楼,建筑面积为960平方米,内有库房、办公室、会议室、调阅室、整理室、打字室、暗室等。
县委与政府两个档案室合并时有档案2000卷。1959年,全部档案划分为14个全宗,按宗卷编代号,以便查找。1960年,搜集图书1580本,杂志8680本,报纸11种640本合订本,内部刊物266种3750册。1964年,同公安、文教、民政等局合作征集到历史档案213件。1965年,馆藏档案7546卷。“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过精简,保存2595卷,其余全部焚毁。1985年,为了便于保存与查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重新划分了全宗档案的保管范围,分为194个全宗单位。是年馆藏档案达16617卷,其中文书档案7922卷、其他专业档案8695册(袋),另有图书资料1142种计3290册,每年接待调阅档案人员3000人以上。
档案馆20多年来,对各机关档案室做了大量的业务指导工作,协助建立基层档案室213个。1958年至1984年,对450个单位582人(次)进行了业务辅导。为适应新的工作需要,近年又建立了艺术照片与专业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