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古墓葬
(一)汤王墓
位于城东北涡河之阳。相传是汤王的衣冠冢,亦称汤陵。墓广120平方米,高5米。始修时间无考。墓前有碑,上书“商成汤之墓”。再前两侧各树1碑,高3.6米左右,碑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州人梁书丹,字体清秀流畅,为碑刻珍品。碑两侧古树参天,相传旁有桑林,为汤王祈雨处。清顺治《亳州志·古迹》云:桑林位于汤陵西二里,东有桐宫,系伊尹囚禁太甲的地方,后为大觉寺。今俱无存。民国25年,此处辟为汤陵公园,园内广植花木,松柏常青,有亭翼然,曲径通幽。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近年墓己重修,公园的恢复扩建正在计划和逐步落实之中。
1961年7月,汤王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曹四孤堆
位于城南2.5公里马园村西侧。共有4座土丘,高者约8米,低者约5米,面积共约2500平方米,呈南北弧形分布,系曹氏家族墓葬,故名“曹四孤堆”,或曰“曹氏孤堆”。墓主不详。
1956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薛家孤堆
位于城南薛阁塔西北、亳阜公路北侧。堆高7米,面积约100余平方米,系曹氏宗族墓葬。因所占土地明朝时为薛家所有,故名“薛家孤堆”。孤堆内所葬曹氏何人,尚待发掘考证。1956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风凰台一号东汉墓
凤凰台位于城西南郊1公里,为一处古墓群,高出地面1.7米。一号墓位于墓群的北端,1972年8月发掘。
该墓以前曾被破坏,顶、壁皆被拆,铺地砖大部揭去。墓为砖结构,门向东,由墓道、甬道、前后墓室和双耳室组成。墓门为石砌,石门高1.45厘米、宽0.69厘米、厚0.12厘米,无纹饰。墓室分前、中、后3部分,全长8.74米,宽6.2米。墓壁用绳纹小砖砌成,残存最高处1米,有色彩鲜艳的壁画残迹,可惜已分不出形状。墓前室有人骨残骸,与残漆片、馏金铜片混杂。器物摆置已被扰乱,且多破碎。尚完整以及可复原的有陶、瓷、铜、铁、骨、玉及石等器物。漆器仅见残片。
(五)元宝坑一号墓
位于城南郊元宝村内。早已严重破坏,墓砖暴露。1977年元月发掘。墓门朝东,入口处有封墙,外弧。石门上有石额,石额上筑一砖墙,似为门楼装饰品。墓内室总长13.12米,高8.72米。门为石结构,甬道、前室、北耳室、中室、东西耳室及后室,均为砖结构。墓顶单券,用楔形砖砌成,多被破坏。墙壁为双层砖砌,壁上涂一层白灰,有彩绘痕迹。墓内文物零乱,混杂于填土之中。出土的器物有:象牙残尺、聚光水晶、镏金铜构件、货币、字砖,以及珍珠状蚌螺、料珠、云母片、瓷器片、麻脱漆器残片、红丝缕等。完整者约360多件。经鉴定,该墓为东汉建宁三年(170)墓葬。经考证,该墓主人是曹胤,为曹操宗族墓葬之一。
(六)董园一号墓
位于城南薛阁塔东侧重园村东头。1973年夏发掘。墓为砖结构,门向东,入口用砖封墙。有石门、石额,额裂为4截。墓内长13米、宽10.4米、高3.9米,已经多次破坏。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南北两个偏室。中室放石案1件,偏北放3足石棺台1对。墙上彩绘,券上为天象图,惜遭破坏。清理出的文物主要有:银镂玉衣、字砖、画像砖等。
经鉴定,该墓应是东汉末年的墓葬。据《水经注·阴沟水》记载:“(谯城)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曹嵩在汉灵帝在位时历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等职,地位显赫。从该墓位置和随葬品之豪华看,为曹操父曹嵩之墓。
(七)董园二号墓
位于城南董园村东南角,距一号墓约100米。1973年夏末发掘。墓系石结构,共用大小不等的824块条石砌成,最大者长2米,宽、厚各0.5米。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3米、高3米,由雨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偏室组成。墓门系磨光青石,每扇内外均有铺首衔环,门边上对称阴刻青龙、白虎。门额为双层石,上层刻“双凤图”,双凤中间刻有篝火。下层刻“养鹿图”。甬道入口处用小条砖封堵,外涂以白灰,并有彩绘,色彩鲜艳,惜脱落过甚,形状难辨。甬道南北两壁各用8块磨光青石砌成,对称阴刻,人物4个;高1.62~1.78厘米。每边一文一武,武者在外,佩剑;文青在内,执盾。甭道口有石门砧1对,雕吉羊头像。前室与中室之间有装门的痕迹,上亦有双石额,无边门,上下均有门枢。室内壁上涂有白灰,饰以彩绘,已大部脱落,略可见者有石门额里面墨绘双兽。前中室石额面上彩绘帐篷、旌旗、芦苇等。券上绘天像,有3人骑鸟兽邀游太空。前室北边耳室石门额上亦有绘画,仅存一个着绿色阔衣者坐于长方毡条上,其余不清。中室墙、券涂一层薄白灰,饰以彩绘。壁画大部脱落,前后墙各残存一排仕女图。仕女身着长衫、宽裤、用红带系裤口,大脚着软鞋。有托圆、方形盘者,盘上放水果、耳杯。墙与券分界处绘一周朱红图案。券上画的似朱烂亭阁等仙境图。后室券顶有一盗洞,从这里可以看出石券外层还封有大楔形砖。盗洞惨进淤土厚约50厘米。西偏室南墙发现又一盗洞,并有火烧痕迹。墓内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劫余之物有:铜镂玉衣片、枕、石雕、金属猪模型、镏金铜构件等。
经鉴定,该墓系东汉时期墓葬。据《水经注·阴沟水》记载位置考证,为曹操祖父曹腾之墓。1981年9月,该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号隋墓
位于涡河之阳丁瓦房材窑厂。1973年3月发掘。墓为单冤砖墓,南北向,门朝南,墓室为长方形,长2.9米、宽2.3米,墓道长0.76米,墓顶己损坏,高度不详。墓室北壁东西砌棺台,四壁稍外弧,砌砖大部分遭破坏。清理后,出土墓志铭1合,系两块青石刻成。上石作盏顶,刻字炖行,每行10字;下石刻5行,为4字一句的8句铭文。石长41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清理出的文物有:陶俑、瓷器等。据铭文载,墓主人名爽字文智,河南修武人。生前封午城男,后迁大行台军正。卒于北魏永熙二年(533),隋大业三年(607)迁葬于亳州。
(九)二号隋墓
位于一号隋墓东100米处。1973年9月发掘。墓系砖结构。南北向,墓门朝南。全长6.3米。墓道两侧各有一小耳室。墓室方形,四壁外弧。墓底铺砖。南壁东侧有一小耳室,东壁偏南有一深1.94米的耳室。耳室地面高出墓室地面60厘米。室内军西侧砌有棺台。墓内有4具人骨架:两具成人骨架,皆头北脚南并置于上;两具儿童骨架,头西脚东置于东耳室内,不规则。墓正中放置墓志铭1合,系两块青石刻制而成。石长50.5厘米、宽51厘米、厚13厘米,上石作盝顶状,面刻篆书“王君之墓”4字,内刻铭文19行,每行19字;下石刻字18行,每行18字。
经鉴定,该墓为隋代墓葬。据出土墓志铭载,墓主为王干,太原人,曾任亳州总管府参军。卒于隋开皇十七年(598),开皇二十年(6011)由太原迁葬亳州。
(十)马园村二号墓
马园村位于城南5华里,二号墓在村西100米。1974年发掘。墓为砖结构,系绳纹小条砖筑砌。门朝东,墓道总长13.4米,宽6.42米,残高1.82米。门与券顶均坏,由甬道、南北耳室、中室组成,是一座穹隆顶和券顶相结合的“亞”手形墓葬。此墓被破坏较甚,遗物与人骨散杂于填土和乱砖之中。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货币等。其中铜套印1件,方形,狮钮,大狮怀抱小狮。从实物看,应为三方印套在一起,由小而大,层层套之。最小的一方未见。外套印文为“曹宪印信”,中套印义为“曹宪”。疑该墓为东汉曹宪墓。
(十一)袁牌坊二号墓
在城东南之华里处,袁牌坊材南150米。1974年3月发掘。墓系砖结构,门朝北,长9.68米,宽5米,残高1.19米,顶坏。青石门1对,正面刻鼎凤图,鼎饰铺首衔环,凤立于鼎上。门框正面各雕人物1幅。门额上雕双龙图,阳刻。墓由甬道、前室、双耳室、中室、偏室及后室组成,系穹隆顶和券顶相结合的“亞”字形。此墓遭严重破坏,遗物甚少。经鉴定,该墓为汉代墓葬,墓主不详。
位于城东北涡河之阳。相传是汤王的衣冠冢,亦称汤陵。墓广120平方米,高5米。始修时间无考。墓前有碑,上书“商成汤之墓”。再前两侧各树1碑,高3.6米左右,碑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州人梁书丹,字体清秀流畅,为碑刻珍品。碑两侧古树参天,相传旁有桑林,为汤王祈雨处。清顺治《亳州志·古迹》云:桑林位于汤陵西二里,东有桐宫,系伊尹囚禁太甲的地方,后为大觉寺。今俱无存。民国25年,此处辟为汤陵公园,园内广植花木,松柏常青,有亭翼然,曲径通幽。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近年墓己重修,公园的恢复扩建正在计划和逐步落实之中。
1961年7月,汤王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曹四孤堆
位于城南2.5公里马园村西侧。共有4座土丘,高者约8米,低者约5米,面积共约2500平方米,呈南北弧形分布,系曹氏家族墓葬,故名“曹四孤堆”,或曰“曹氏孤堆”。墓主不详。
1956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薛家孤堆
位于城南薛阁塔西北、亳阜公路北侧。堆高7米,面积约100余平方米,系曹氏宗族墓葬。因所占土地明朝时为薛家所有,故名“薛家孤堆”。孤堆内所葬曹氏何人,尚待发掘考证。1956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风凰台一号东汉墓
凤凰台位于城西南郊1公里,为一处古墓群,高出地面1.7米。一号墓位于墓群的北端,1972年8月发掘。
该墓以前曾被破坏,顶、壁皆被拆,铺地砖大部揭去。墓为砖结构,门向东,由墓道、甬道、前后墓室和双耳室组成。墓门为石砌,石门高1.45厘米、宽0.69厘米、厚0.12厘米,无纹饰。墓室分前、中、后3部分,全长8.74米,宽6.2米。墓壁用绳纹小砖砌成,残存最高处1米,有色彩鲜艳的壁画残迹,可惜已分不出形状。墓前室有人骨残骸,与残漆片、馏金铜片混杂。器物摆置已被扰乱,且多破碎。尚完整以及可复原的有陶、瓷、铜、铁、骨、玉及石等器物。漆器仅见残片。
(五)元宝坑一号墓
位于城南郊元宝村内。早已严重破坏,墓砖暴露。1977年元月发掘。墓门朝东,入口处有封墙,外弧。石门上有石额,石额上筑一砖墙,似为门楼装饰品。墓内室总长13.12米,高8.72米。门为石结构,甬道、前室、北耳室、中室、东西耳室及后室,均为砖结构。墓顶单券,用楔形砖砌成,多被破坏。墙壁为双层砖砌,壁上涂一层白灰,有彩绘痕迹。墓内文物零乱,混杂于填土之中。出土的器物有:象牙残尺、聚光水晶、镏金铜构件、货币、字砖,以及珍珠状蚌螺、料珠、云母片、瓷器片、麻脱漆器残片、红丝缕等。完整者约360多件。经鉴定,该墓为东汉建宁三年(170)墓葬。经考证,该墓主人是曹胤,为曹操宗族墓葬之一。
(六)董园一号墓
位于城南薛阁塔东侧重园村东头。1973年夏发掘。墓为砖结构,门向东,入口用砖封墙。有石门、石额,额裂为4截。墓内长13米、宽10.4米、高3.9米,已经多次破坏。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南北两个偏室。中室放石案1件,偏北放3足石棺台1对。墙上彩绘,券上为天象图,惜遭破坏。清理出的文物主要有:银镂玉衣、字砖、画像砖等。
经鉴定,该墓应是东汉末年的墓葬。据《水经注·阴沟水》记载:“(谯城)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曹嵩在汉灵帝在位时历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等职,地位显赫。从该墓位置和随葬品之豪华看,为曹操父曹嵩之墓。
(七)董园二号墓
位于城南董园村东南角,距一号墓约100米。1973年夏末发掘。墓系石结构,共用大小不等的824块条石砌成,最大者长2米,宽、厚各0.5米。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3米、高3米,由雨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偏室组成。墓门系磨光青石,每扇内外均有铺首衔环,门边上对称阴刻青龙、白虎。门额为双层石,上层刻“双凤图”,双凤中间刻有篝火。下层刻“养鹿图”。甬道入口处用小条砖封堵,外涂以白灰,并有彩绘,色彩鲜艳,惜脱落过甚,形状难辨。甬道南北两壁各用8块磨光青石砌成,对称阴刻,人物4个;高1.62~1.78厘米。每边一文一武,武者在外,佩剑;文青在内,执盾。甭道口有石门砧1对,雕吉羊头像。前室与中室之间有装门的痕迹,上亦有双石额,无边门,上下均有门枢。室内壁上涂有白灰,饰以彩绘,已大部脱落,略可见者有石门额里面墨绘双兽。前中室石额面上彩绘帐篷、旌旗、芦苇等。券上绘天像,有3人骑鸟兽邀游太空。前室北边耳室石门额上亦有绘画,仅存一个着绿色阔衣者坐于长方毡条上,其余不清。中室墙、券涂一层薄白灰,饰以彩绘。壁画大部脱落,前后墙各残存一排仕女图。仕女身着长衫、宽裤、用红带系裤口,大脚着软鞋。有托圆、方形盘者,盘上放水果、耳杯。墙与券分界处绘一周朱红图案。券上画的似朱烂亭阁等仙境图。后室券顶有一盗洞,从这里可以看出石券外层还封有大楔形砖。盗洞惨进淤土厚约50厘米。西偏室南墙发现又一盗洞,并有火烧痕迹。墓内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劫余之物有:铜镂玉衣片、枕、石雕、金属猪模型、镏金铜构件等。
经鉴定,该墓系东汉时期墓葬。据《水经注·阴沟水》记载位置考证,为曹操祖父曹腾之墓。1981年9月,该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号隋墓
位于涡河之阳丁瓦房材窑厂。1973年3月发掘。墓为单冤砖墓,南北向,门朝南,墓室为长方形,长2.9米、宽2.3米,墓道长0.76米,墓顶己损坏,高度不详。墓室北壁东西砌棺台,四壁稍外弧,砌砖大部分遭破坏。清理后,出土墓志铭1合,系两块青石刻成。上石作盏顶,刻字炖行,每行10字;下石刻5行,为4字一句的8句铭文。石长41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清理出的文物有:陶俑、瓷器等。据铭文载,墓主人名爽字文智,河南修武人。生前封午城男,后迁大行台军正。卒于北魏永熙二年(533),隋大业三年(607)迁葬于亳州。
(九)二号隋墓
位于一号隋墓东100米处。1973年9月发掘。墓系砖结构。南北向,墓门朝南。全长6.3米。墓道两侧各有一小耳室。墓室方形,四壁外弧。墓底铺砖。南壁东侧有一小耳室,东壁偏南有一深1.94米的耳室。耳室地面高出墓室地面60厘米。室内军西侧砌有棺台。墓内有4具人骨架:两具成人骨架,皆头北脚南并置于上;两具儿童骨架,头西脚东置于东耳室内,不规则。墓正中放置墓志铭1合,系两块青石刻制而成。石长50.5厘米、宽51厘米、厚13厘米,上石作盝顶状,面刻篆书“王君之墓”4字,内刻铭文19行,每行19字;下石刻字18行,每行18字。
经鉴定,该墓为隋代墓葬。据出土墓志铭载,墓主为王干,太原人,曾任亳州总管府参军。卒于隋开皇十七年(598),开皇二十年(6011)由太原迁葬亳州。
(十)马园村二号墓
马园村位于城南5华里,二号墓在村西100米。1974年发掘。墓为砖结构,系绳纹小条砖筑砌。门朝东,墓道总长13.4米,宽6.42米,残高1.82米。门与券顶均坏,由甬道、南北耳室、中室组成,是一座穹隆顶和券顶相结合的“亞”手形墓葬。此墓被破坏较甚,遗物与人骨散杂于填土和乱砖之中。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货币等。其中铜套印1件,方形,狮钮,大狮怀抱小狮。从实物看,应为三方印套在一起,由小而大,层层套之。最小的一方未见。外套印文为“曹宪印信”,中套印义为“曹宪”。疑该墓为东汉曹宪墓。
(十一)袁牌坊二号墓
在城东南之华里处,袁牌坊材南150米。1974年3月发掘。墓系砖结构,门朝北,长9.68米,宽5米,残高1.19米,顶坏。青石门1对,正面刻鼎凤图,鼎饰铺首衔环,凤立于鼎上。门框正面各雕人物1幅。门额上雕双龙图,阳刻。墓由甬道、前室、双耳室、中室、偏室及后室组成,系穹隆顶和券顶相结合的“亞”字形。此墓遭严重破坏,遗物甚少。经鉴定,该墓为汉代墓葬,墓主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