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佛教自北魏时传入当地。唐乾符二年(875),建护国禅院,坐落在城西门外。清代,亳有佛教掸、律两宗。清末,境内庙宇120多座,僧尼300多人。民国时,境内有庙宇180座,僧房2300间。建国后,年久失修,1957年时,尚存157座、1853间。其中机关占用9座、109间,学校占用57座、730间,企业占用2座、38间,仓库占用12座、322间,农业社占用17座。238间,群众占用20座。125间(包括土改时僧人被划为地主,分给农民一部分在内),僧人自己住33座、259间,无人住的7座、32间。
建国前,境内有和尚320人,尼姑101人。建国后,尚有111人。其中临济宗84人,曹洞宗21人,玉派3人,法眼宗3人。他们均参加了生产劳动。其中参加农业社的102人,单干的4人,从事商业的3人,从事搬运的2人,医生1人。尼姑尚有55人。其中临济宗21人、曹洞宗24人,参加农业社的39人,单干的1人,从事商业的3人,从事手工业生产的12人。瘟神庙尼姑圣贤,整社后,被选为社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佛教停止活动。1985年7月30日,亳县佛教界在白产律院召开县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城乡各寺庙和尚、比丘尼、男女居士29名代表参加。
(二)著名庙宇
咸平寺俗称“大寺”,位于大寺巷口,初建于北魏,当时叫“崇因寺”。宋朝改为“咸平寺”。咸平寺是亳州最大的古庙,被称为“谯城第一伽蓝”。虽多次翻修,仍保留着唐代建筑艺术的风格。这座庙宇为佛教界的“常处”(十方僧俗都可以挂搭的地方),各处僧人经常在这里“受戒”(进入佛门的一种仪式,必须通过这次仪式,才能成为正式僧人)。
庙里原存文化古物很多,因屡经战乱,大多遗失或毁坏。现存的仅有白玉释迎牟尼佛像1尊,由缅甸运入的大金塔玉佛1尊,水晶弥勒佛菩萨1尊,梁写的《贝叶经跋》和《姜公救灾记》碑5块。此外还有赵子昂的《北陇耕云》石碑,护国掸院移来的“七宝石经幢半方碑”(八角形,上刻7个佛像,下面是经文)1块,元朝顾师颜画的佛像中堂1幅、清代吴楚奇画的《九世同居》草虫山条1幅。从印度运来的《贝叶经》现已失落。寺内原有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塑像,毁于建国前。1965年,庙宇全部被扒掉。
白衣律院坐落在亳城东南1里许,原有庙字113间,因供奉白衣大士,故又名“白衣庵”,为亳州著名的伽蓝之一。它是四方僧人游方挂搭之处,是和尚受戒的场所,也是一个著名的清静禅林。
此庙始建于清顺治初年,为僧人尽休始建。康熙十八年(1679),九华山僧人妙湛和另一盲僧,沿街苦募10余年,建成大雄主殿。乾隆二十五年(1760),富商董氏捐资,建成环殿经楼、藏经楼以及厢房100余间。山门上石匾书有“白衣律院”4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手笔。乾隆间,从缅甸运来玉佛两尊,一放咸平寺,一放此庙。另有释迎牟尼大佛像1尊,高约7尺。精刻佛经木版,有《谕迦焰口经》、《金刚经》、《观音普门经》等,约1100余块。此外还珍藏1套《频迎大风经》,共40版,连同总目1916部、8416卷。还有《贝叶经》1部,文字是印度文,长约尺余,宽不及2寸,共90余页。乾隆五年(1740),僧人灵公请亳州著名书法家梁书写《贝叶经跋》,镌碑于此。主持僧每年腊八,放“腊八粥”,供游览者食用。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经常在这里驻兵,连年遭受破坏。建国前,寺庙有田产1700多亩,沙弥20余人,方丈为帕云。自院建成,计有17代方丈。建国后改为粮食仓库,寺存文物尚已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中,经版被烧,经卷失散,佛像无存。1985年,经省宗教事务处批准,白衣律院为全省重点开放寺院,拨款2万元进行修复,并从苏州购进木胎全身佛雕像2尊。释迦牟尼雕像置韦驮殿,观音佛雕像置藏经楼。
亳州市佛教庙宇统计表(1953)
上一篇:第一节 道 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